[摘要]關于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近些年備受學界的關注,也有很多有益的嘗試,提出并實踐著很多理論見解,取得了很多有益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于學科建設及教材改造方面,對于文藝理論體系自身建設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正基于此展開闡釋和解讀。
[關鍵詞]中國;文藝理論;體系;建設
在近現代的中國,前輩學人已經對建設自己的文藝理論體系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見解和探討,即使在當下,我們也不能回避,應在他們的基礎上,結合當下中國的文藝發展現狀,建立起符合中國現實,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體系。那么,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到底要走怎樣的道路?必然呈現的特色有那些?與西方文論相比,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應在怎樣的層面展開交流?最終,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的呈現又應有怎樣的特點?就筆者來看,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大體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突出時代特色,在當下語境中展開闡釋和解讀
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是與中國現當代思想文化進程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是在中國現當代歷史背景下生成和逐步建立的。自十九世紀中葉始,中國社會文化及思想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之下,發生了亙古未有的大變革,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較之以詩界革命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和根本性的改變。延續數千年的文言不再是全社會的共同共通話語樣式,使得后來的解讀者與既有的文藝理論產生了隔膜,特別是諸如師以長技以夷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全盤西化等社會思潮的蔓延,即使是有一批又一批學貫中西的人出現,但畢竟為數甚少,卻從科技、文化、思想、言語等層面上導致了全社會生活及心理形態等產生了根本性的顛覆。帶來的后果就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論未能延續,與時代斷裂;另一方面對西方思想以拿來主義為上,在不同的文化思想中不求甚解,導致西方文論與實際文學創作僅存于字面或標榜之意。
而后中國社會的連年戰事不斷,新中國建立后很快又陷入社會波動中,到了改革開放之后,盲從的引進西方,學習西方,模仿西方,甚至絕對的崇拜西方更是成為社會思想文化的主流,當然與中國古代文論相去更遠,對西方文論思想的引進上多留于片面、時髦、好用等層面。
那么,中國文論體系首先解決的問題,不在于是否對“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合法依據”產生了爭鳴,也不在于對“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理論”的檢討與反思,更不在于是否從學理層面推進了“文論的體 系建構與教材改造”,這些似乎看起來相當緊迫的事情,在筆者看來還不是最要緊的。要緊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了哪一步,中國的文化思想又處于怎樣的態勢,這個時代的特色是什么,她需要的文藝理論應當具備怎樣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離開這些,中國文論體系的建設基本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罷了。
二、增進中西交流,在文本空間內構建符合社會大眾的體系框架
這里談得中西交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差異比較或通約解釋,也不是站在中國古代文論看整個西方或站在整個西方文論看中國古代,無可厚非的是中國自己的文論幾乎只有古代文論才能與西方文論媲美,這都是民族百余年屈辱史和自卑心理的正常反應。所以,中西交流不能單方面的學習西方,還要將中國的傳播到西方,關鍵點在于我們不僅會說外語,會翻譯外國的東西,會拿西方理論說事,也要打通已經與古代文論隔斷的歷史斷層,基于中國自己的文本及社會大眾的現實需求,對近現代文論批評的接受或顛覆,從中西思想文化各自的本源及特色與歷程,展開對話和交流。
其實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問題近年即以被學界所關注也是理所應當的。但須認識到時代已變,民族集體的或內部個體成員之間,文化思想及社會審美心理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屬于內質的文藝理論思想也許潛移默化的繼承了很多傳統文化思想,但都已殘缺不全,是破碎的星星點點。
由此不難理解,中國文論體系建設在突出時代特色,就是不能回避西方,也不能全盤西化,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建設之路。而要走好這條路,就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中國古代文論與現代文本的關系、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文論的關系、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的關系、中國古代文論與現代文論的關系、文論與歷史的關系、文論與文化思想的關系、文論與社會生態的關系等。
三、鼓勵多樣創作,在實踐探索中進行理論體系建設
對文藝作品的需要使文藝創作成為可能,而文藝創作使文藝批評及建立理論體系成為可能,沒有創作實踐的積累和文本的出現,文藝理論也就不再具備其應有的價值。在當下的中國,社會思想更趨多樣,需求也更為個性化,文藝作品的創作當然要多樣化,這也是理論實踐的需要。
當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具有時代特色,能在當下文本及社會雙重空間展開,并在中西文論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術語和框架,就要鼓勵文藝工作者立足個性需求進行多樣的創作實踐,在文本實踐過程中展開理論探索,獲得第一手相關理論資料,對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進行針對性的剖析和提問。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說到底,就是建立讓現代人看得明白,符合當下社會的理論術語體系和解讀規范。
綜上所述,中國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并不僅僅是文藝理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也不能僅僅局限與文藝理論內部,它天然的需要突破學科、社會階層、語言界限等進行綜合審視,在當前更是要敢于走出國門,走進歷史,把民族的特色孕育其中,把社會大眾的個性凸顯,鼓勵多樣的創造樣式,認同多樣的創作主體,走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建設之路,建立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文藝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劉剛,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