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的統計年鑒和文獻搜集到西部地區人口質量相關指標,運用SPSS11.5軟件對西部地區的人口質量進行因子分析,然后通過綜合排名反映出西部地區人口質量的狀況,并對排名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因子分析 西部地區 評價指標 人口質量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市和自治區。黨中央把西部開發作為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縮小東西部差距、保持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在實施西部大開的過程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注重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應考慮人口質量對人力資源的影響。本文通過因子分析對西部地區的人口質量進行評價。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本著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借鑒了陸遠權、楊丹等人的人口質量評價指標。本文選取了西部地區2008年的6個指標,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西部地區人口質量的實際情況。這6個評價指標分別是:X1為死亡率(‰);X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X3人口平均預期壽命;X4為出生率(‰);X5為成人識字率(%);X6為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最新數據,整理得到2008年西部地區人力質量評價指標。如表1。
二、西部地區人口質量因子分析
(一)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
將原始樣本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指標之間變化趨勢、量綱的不一致及數量級的差異等現象。

(二)計算出特征值、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
由表2可知,由于第一、二兩個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達到81.815%,即這兩個成分所包括的信息占原始變量所包含總信息的81.815%,因此,可以提取前兩個成分作為主成分。
(三)計算出因子載荷矩陣
根據各原始變量旋轉前后的主成分矩陣(表3、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識字率、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有較大的載荷系數,反映的是西部地區教育方面,可將其定義為人口教育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死亡率感和出生率上有較大的載荷,反映的是人數量方面,可將其定義為人口數量因子。
(四)計算各地區因子得分,進行綜合排名
根據表2可以看出,前兩特征值的累積貢獻率已達到81.815%,故取前兩個主成分,根據表5可得2個主成分的表達式為:

F1=-0.093X1+0.267X2+0.222X3-0.083X4+0.298X5+0.319X6
F2=0.498X1-0.292X2+0.187X3-0.440X4+0.028X5-0.044X6
將標準化后的數據X1,X2,…,X6分別代入F1和F2的表達式中,得到各地區在F1和F2上的得分,再將各城市F1、F2的得分帶入F=0.51843F1+0.29972F2,從而獲得各地區的人口質量綜合排名,見表6。
從表6中可以看出,人口質量從大到小依次為四川、陜西、重慶、內蒙古、廣西、寧夏、新疆、甘肅、云南、貴州、青海、西藏。
第一主成分F1人口教育因子在陜西、新疆、內蒙古得分比較高,說明這三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第二主成分在重慶、四川得分較高,而在新疆、寧夏得分比較低。
三、結果分析與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分析人口質量的過程中,根據所選指標人口質量受到人口教育因子和人口數量因子的影響,排名靠前的四川、陜西、重慶在西部地區來說經濟、教育、文化、醫療水平都比較發達,在西部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陜西近幾年大力發展交通、教育和生態環境建設,教育的優先發展已經使陜西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教研究中心之一,所以陜西的人口教育因子得分較高位于第2。而排名后五位的甘肅、云南、貴州、青海、西藏在人口教育因子的得分低于其他地區,說明這些地區教育水平比較低。據有關調查,由于經濟因素,當地人不得不在完成了義務教育后就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因而影響了他們進行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所以,表1除青海外其他地區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比較低,這些情況反映出當地的人們受高等教育程度不多,必然會影響到人口質量,缺乏21世紀所需的高質量知識型人才。同時,在基于因子與聚類分析的我國區域人力資源研究一文中,全國人力資源排名中這五個省排在最后六位中,說明不管是人口質量和人力資源方面這六個省需要加強,和本文的分析比較接近。


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開人才,那么我們在注重人才的同時應該也要注意到人口的質量。對于西部來說,要實現西部大開發,離不開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又受到人口質量的影響和制約,所以我們在發展的同時,應注意人口質量,加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