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有明顯的改善,恩格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距卻一直在高位盤整,農民貧困化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本文運用恩格爾系數分析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出縮小城鄉居民生活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恩格爾系數 差距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生活持續得到改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可以說我國居民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但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之間的差距卻不斷擴大,農民貧困化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運用恩格爾系數研究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差異具有現實意義。
一、恩格爾系數及其評價標準
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由德國19世紀的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他在長期對無產者家庭預算構成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這就是著名的恩格爾定律。恩格爾系數也由此得出,即為家庭食物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

其計算公式如下: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100%
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恩格爾系數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活水平或富裕狀況的發展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以恩格爾系數為依據對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劃分的生活階段為: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恩格爾系數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人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
二、用恩格爾系數分析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差異
衡量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恩格爾系數,我們可以從恩格爾系數的具體數值及變動情況來了解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恩格爾系數也是衡量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標準的一個重要指標。恩格爾系數越大,居民的生活水平越貧困;反之,恩格爾系數就越小,居民的生活水平越富裕。具體數值參見下表。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中后期以來,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恩格爾系數考查的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呈現出居民食物消費額增長放慢甚至于減少,在消費總支出中的比重快速下降的趨勢特征。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無論是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還是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雖有中間微小波動,但總體呈下降趨勢。我們也看到,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一直大于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的速度比農村居民更快一些。從表1可以看出:在1980年以前我國農村居民一直處在貧困狀態:從1985-1999年,我國農村居民一直處在溫飽水平;2000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以下,說明我國農村居民達到小康生活。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早于農村居民家庭4年完成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過渡。2000年以后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基本在37%上下浮動,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生活已經達到富裕水平。反映出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城鎮居民的現實,即農村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差異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處于兩個不同的階段。

從圖2可以看出,城鄉之間恩格爾系數的差值呈現波浪式變動:從1978年的10.2%下降到1991年的3.1%,到1994年擴大到8.9%:又下降到1996年的7.5%,然后又上升到1999年的10.5%下降到2003年的8.5%,2004年擴大到9.5%:下降到2008年的5.8%。上述情況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城鄉居民之間的恩格爾系數差距在1993-2006年之間一直在7.2%-10.5%高位盤整,雖然近兩年有所下降。但是2008年仍達5.8%。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才達到城鎮居民1999年左右的數值,可見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差距還比較大。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還比較低下,貧富分化比較嚴重。因此,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
三、縮小城鄉居民生活差距的對策
(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正是長期以來城鄉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較大差異,導致了城鄉人力資源素質的較大差異,影響了城鄉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形成了居民生活差距。實踐證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越高。我國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教育設施條件,增強師資力量,切實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降低農民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使農村后備勞動力資源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家質,增加就業機會:要對農村貧困家庭實行教育補貼的政策,以解決貧困家庭孩子無力求學的境遇。還有就是為“農村人口”在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創造平等的求學機會,從而盡快縮小城鄉差異。
(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
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我國目前農產品的供求矛盾來源于農產品的結構矛盾,一方面大量的農副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居民卻為買不到滿意的農產品而發愁。因此,農民必須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大力發展有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使農產品結構多樣化,并樹立健康、營養、安全的農業生產觀念,滿足居民的食物消費需求。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細加工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政府轉移支付職能,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轉移支付是經濟的“自動穩定器”,通過政府對低收入者進行直接財富轉移,實現收入的再分配,可以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因此,應加大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居民生活差距。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社會保障,國家應盡快出臺政策,要采取有利措施,規范管理,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制度保證。加強政府轉移支付職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革原來主要涉及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面,逐步建立農民與市民平等一致的、覆蓋全社會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體系。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和操作的規范性,增強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透明度,穩定城鄉居民的支出預期。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運用恩格爾系數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行了分析,雖然恩格爾系數呈現總體明顯下降趨勢,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的事實。然而。我們仍然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國家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資本的差異等各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