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發展艱難,產業升級迫在眉睫,雖然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為此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產業升級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同時,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經濟,對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也產生了巨大沖擊。本文通過定性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對東部地區產業升級的影響效應。從政府、企業、產業組織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希望可以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 產業升級 影響 對策
產業升級是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它是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逐漸顯現出不適應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這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開始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在多方的努力下,當地的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調整,但依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近期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們把關注的目光又投向了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
一、金融危機前東部地區產業升級狀況及存在的障礙
(一)產業升級狀況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快、也是最發達的地區,它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騰飛,也將我國經濟推向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增長點。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使東部經濟能夠更加健康、穩定地發展,擺脫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發展瓶頸。中央政府開始積極推進該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尤其是2002年后,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有了顯著的改善,非資源的工業品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產業比重呈下降趨勢,輕工業發展較為平穩,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穩步上升,且發展空間較大。而重工業增長勢頭也比較強勁,機械設備制造、鋼鐵、船舶和汽車工業等增長迅速。雖然如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東部地區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業還在繼續向東部地區集中。
(二)存在的障礙
1 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入。改革開放以來,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導致中西部地區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東部,謀求生存與發展。這使得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本地勞動力資源匱乏的前提下,也不必大費周章,花費額外的成本轉移到中西部,在本地就可以享受到與中西部地區一樣充裕、廉價的勞動力,這樣一來,東部地區本應轉移出去的弱勢產業可以在當地繼續生存下去,產業自然轉移受到阻礙。
2 東部地區參與國際分工。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不斷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及國際競爭力,而東部地區由于地理與區位優勢,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主體。這使得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而那些本已失去比較優勢需要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產業也因此可以繼續在本地活躍。此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流入我國東部地區的FDI也日益增加,而這些FDI主要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當地一些弱勢產業有了繼續在當地生存的動力,嚴重阻礙了產業的自然轉移。
3 當地政府的保護政策。隨著地方政府權力的不斷擴大,其財政壓力也呈現出增長的勢頭,再加上政府績效的評價主要是基于其經濟發展的成果,這難免會使地方政府對當地雖已失去產業優勢但依然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產業在多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或相應的扶持,使其可以繼續在當地生存,從而延遲了這些產業向外轉移的進程。
4 產業升級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在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由于其規模較小,融資難成為其進行轉型升級的最大障礙。這些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通過向國有金融機構貸款來獲得所需資金,但數目有限。而其他的金融機構由于這些企業規模較小,經營風險較大,信用度偏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提高了向其提供貸款的門檻,企業轉型遇到阻礙。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東部地區產業升級的影響效應分析
(一)正面效應分析
1 推動企業開辟新的市場。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而歐美恰恰是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國內經濟大幅下滑,進口需求驟減,從而使得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產品難以賣出,基本處于滯銷狀態。為了生存,這些企業積極謀劃開拓新的市場,國內市場以及欠發達地區的海外市場成為它們的理想選擇。新市場的開拓最終實現了這些產業的轉移。
2 調整勞動力轉移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受到了重創,減產、停產乃至倒閉時有發生,這使得大量轉移勞動力失去了工作,又難以再找到新的工作,不得不踏上返鄉的路途。中西部地區準備轉移到東部地區的剩余勞動力看到這種不利形勢,也打消了其外移的想法。這樣一來,東部地區的轉移勞動力不僅遷入數量大大減少,而且遷出數量大大增加,使得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優勢大打折扣,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成為必然的趨勢。
3 刺激企業技術創新。金融危機影響下,外國直接投資大大減少,單單依靠技術外溢效應進行產業升級的企業受到了極大影響,從而激發了它們的自主創新意識,最終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
4 加強了政府意識。東部地區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大都是一些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是已經倒閉就是面臨倒閉的危險,這使得當地政府從中深刻認識到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從而放松了對當地弱勢產業的保護。任其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由轉移。
5 推動國外相對高端產業的轉移。金融危機使得歐美國家一些相對高端產業由于本國經濟不景氣,以及看到我國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決定進行產業轉移。而東部的資源地理優勢又使它們成為首選目標。
(二)負面效應分析
1 減少了研發資金投入。FDI的減少以及本國投資者投資信心的不足。導致投入研發的資金減少,嚴重阻礙了產業升級的進程。
2 增加了發生產業空心化的可能。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企業出于自身利益或是政府出于地區經濟發展的考慮,加速弱勢產業轉移,使其快于自然轉移的步伐,增加了發生產業空心化的可能性。
3 降低了地區吸納高素質人才的能力。受金融危機影響,中西部地區的一些高素質人才對投身于東部地區失去了信心,從而使得東部地區吸納人才的能力大打折扣。
4 增加了企業融資的難度。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國內以及國外金融機構對貸款要求提高,再加上私人對放貸的謹慎態度甚過先前,使得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從而打擊了其升級的積極性。
三、對策建議
(一)針對政府提出的建議
首先,政府應該積極培育當地的高素質人才,為企業轉型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其次,地方政府應與中西部地區積極開展合作,為實現弱勢產業的順利轉移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從而使雙方互利共贏。再次,當地政府應該重點發展一批高科技園區,吸引國外高端產業的移入以及培育本地高科技企業,從而帶動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有,地方政府應該為企業貸款提供必要的擔保,使企業可以及時籌得轉型所需資金。對于為這些企業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政府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從而帶動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當地的產業升級中來,為企業轉型提供廣泛的資金來源。最后,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積極制定實施產業“創新跨越式”發展戰略,避免陷入與發達國家間“等距離追趕”的困境中。
(二)針對企業提出的建議
首先,企業應該在加大力度吸引外國投資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創新,從而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樹立企業健康形象。其次,企業應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力度,積極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為企業的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企業間應該建立相互學習機制,增加高新技術的流動性,減少技術升級帶來的成本。
(三)針對產業組織提出的建議
首先,產業組織應協調好產業間的利益沖突,與政府積極合作推進地區的產業升級。其次,由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多數規模較小,經濟實力不強,在各方面都難以享受到與一些大型企業相同的優惠待遇,使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受到巨大沖擊的它們卻得不到政府等的足夠的支持。對此,作為這些企業的共同利益聯盟,產業組織應該充分發揮其集聚效虛,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商,為企業爭取應有的權益。最后,相關產業組織間應該進行必要的協調、配合,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的遷移,從而使這些弱勢產業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實現更加健康。更加有效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