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掃描大量國內外案例,對國內外科技園區的內涵功能、發展模式、發展趨勢和發展經驗等進行了簡要的述評,期望能為國內科技園未來總體發展方向、產業發展和功能分區等方面提供理論基礎與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科技園區 發展模式 發展趨勢
一、科技園區內涵及功能
迄今為止,國內外對科技園區還沒有一個完全確切的定義,但有許多類似的提法。如“高新技術園區”、“科學公園”、“科學城”、“技術城”等。我國多數是稱為“高新技術園區”。但它們本質上都屬于科技型經濟區。所謂科技型經濟區是指以加速高新技術研制及應用,服務于本國或本地區的工業現代化,創立技術密集與知識密集的新興產業,開拓國際市場為目的。通過各種優惠措施和方便條件將智力、資金高度集中,專門從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的新興產業開發區域。
科技園區作為區域內重要的高科技產業載體之一,其主要功能有孵化創業、研發創新、產業生產、總部經濟、居住等,對應于主要功能科技園區內存在孵化器、研發中心、標準廠房、總部基地、公寓等多種物業業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園區的功能將繼續擴展和延伸,物業業態不斷創新發展。
但是,并不是任何科技園區都兼具所有功能。如日本的九州硅島在園區內很少或不進行科研開發工作,而是利用既有的外來高新技術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美國的硅谷將自主研發創新功能放在首位:英國的高新科技園區注重園區的大學、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功能;德國的高新科技園區以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孵化功能為主;韓國的高新科技園區具有研究與開發、生產和居住三種功能。
二、科技園區發展模式
概觀世界高新科技園區的發展,比較公認的主要有5種模式:
我國高新區如按以上國際慣例劃分,絕大多數是高新技術加工區類型,尤以東部沿海的高新區最為典型,少數是科學園、科學城或技術城類型,如北京中關村是典型的科學園、安徽合肥高新區是典型的科學城。從發展態勢來看,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正在規劃建設科學城或技術城,已經突破了原來高新區確定的開發范圍,原來的高新區只是作為科技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科技園區發展趨勢
(一)綜合城市趨向
世界科技園協會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現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園區開始坐落于城市中心,成為城市科技園,有些科技園干脆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城中城”:而在郊區的科技園也不僅僅局限于入住企業。相反,它可以變成一個綜合的城市。新的生產方式及組織變革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和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科技園區已不再是單純的科技產品生產的工業園區,其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依賴于創新產業與現代服務,并對城市公共活動產生影響。
(二)主題式開發
形成于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園區,如杭州的西湖科技園、古蕩科技園、浙江省大學科技園等,以目前的視角分析,不僅建筑本身已較為破敗,設施陳舊,且產業特性不明顯,醫藥、生物、電子、影視等不存在關聯性的產業在同一個科技園內并存的現象非常明顯:不過當前已建設或在開發的科技園如濱江高科技園區、杭州數字娛樂產業園、浙大網新產業園以及浙大創新科技園等均有意識的形成主題式的開發模式,以形成關聯產業的相對聚集,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服務專業化趨向
科技園區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化服務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科技園區的專業化定位日趨明顯,各園區形成良性互補的發展態勢是大勢所趨。對企業的需求應該進行細分,提供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可以在孵化器:大企業在專業園或者園中園:而高成長企業在現代企業加速器中。這樣,從整體上看。不同園區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不同層次的客戶對象,而針對高成長企業的空間需求將是未來幾年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是科技園區改善發展環境的核心。
(四)園區運營商介入科技園區開發
國外成功的科技園都遵循園區運營商模式,比如新加坡騰飛公司就是全球專業的園區運營商。其實,印度軟件服務與外包產業的成功也緣于園區運營商的成功介入,班加羅爾、清奈等地的科技園背后都有成功的園區運營商。大連軟件園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進行專業軟件園運作的機構,其屬于大連億達,在成功運作大連軟件園后,這種模式又先后復制到武漢光谷、江蘇昆山、天津濱海等。
四、科技園區發展經驗
(一)成功經驗
世界上辦得成功的高科技園區可分三種類型:一是以信息產業為核心,集研究、開發、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園區。最典型的是美國的“硅谷”。二是以高科技跨國公司為核心,帶動配套科技企業的建立,發展成為高科技園區。最典型的是瑞典的“基斯塔”和芬蘭的“奧盧高”高科技園區,二者分別以愛立信公司、諾基亞公司為主體。三是以高科技產品為“龍頭”,配套發展形成的高科技園區。典型的是我國臺灣的“新竹”,它以生產電腦芯片和筆記本電腦為“龍頭”產品,與之相配套形成一批高科技企業,其最大特點是:使知識成為“資本”,鼓勵海外科技人才帶高科技成果、專利、產品入股,發展高科技企業。
從以上幾種類型分析,成功的高科技園區的鮮明特點是:專業特點明確,功能比較單一;創新體制健全,服務體系完善;政府優惠政策明確,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遠離大城市中心,創業機會成本和研究、開發費用較低。
(二)失敗教訓
世界上辦得不成功的高科技園區也有三種類型:一是英國的“劍橋”高科技園區。其最大特點是由政府規劃、投資,政府資金只支持與其關系好的大公司,社區服務體系不完善,小企業難以立足。二是日本“筑波”高科技園區。全國40%的科研人員、50%的科研經費集中在“筑波”,不鼓勵發展私營科技企業。院所、企業及科技人員之間缺乏競爭,缺乏創新體制。三是美國“128號公路沿線”高科技園區。美國政府原計劃把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所在地128號公路沿線建設成為美國高科技的“搖籃”。并在資金、人才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支持,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失敗的高科技園區的主要弊端是:專業分散,功能綜合;缺乏創新文化和競爭機制;政府干預過強。優惠政策只向大企業傾斜;園區建設標準過高。國家投入過多,創業機會成本太大,科研、開發費用上升,整體競爭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