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引發成全球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它對國際以及我國國內產業分工格局有著很大的影響,給新疆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了新機遇。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機對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然后就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并作出了基礎評價,最后提出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 新疆 產業轉移
一、引言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隨著生產全球化、銷售全球化和投融資全球化的趨勢向縱深推進,各產業的資源配置由一國范圍擴大到世界范圍。2007年,由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它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有著很大的影響。2008年12月我國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迎來了承接全球和東南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新機遇。而新疆位于中國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目前已被確定為我國戰略資源重要儲備區和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點,國內外一些大企業正是看好了新疆巨大的發展潛力,紛紛向新疆轉移相關產業。但新疆目前承接產業轉移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所以,要抓住這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機遇,加大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二、金融危機對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
首先,由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現已引發成全球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以及國內產業分工格局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這次金融危機影響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惡化,發展中國家承接的國際投資增多。而且。全球制造業會重新布局,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次制造業生產的“洗牌”會給我國承接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帶來進一步的機遇。
其次,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加速了我國國內產業轉移的進程,對我國國內的產業分工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金融危機產生的“倒逼”機制促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升級,正加速進入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高科技產業轉型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產業轉移加速向中西部擴散。而且,很多東南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紛紛倒閉,為尋求較低的成本。也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某種意義上說,由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重新“洗牌”有利于中國,而中國的經濟形勢變化和重新“洗牌”則有利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存在重大機遇。
而新疆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與中亞國家接壤,在“向西開放”的形勢下,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西部大開發中“東聯西出”的橋頭堡,在這次產業分工格局的變化中具有良好的機遇。新疆應該充分抓住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爭取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新疆通過烏魯木齊對外經貿洽談會(簡稱烏洽會)、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西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簡稱西博會)等方式來展示新疆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通過上述方式,使新疆的招商引資效果日趨明顯,承接的產業轉移日趨增多。
產業轉移的主要形式是企業對外投資,通過投資實現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產業規模,最終導致產業轉移。由于很難找到衡量產業轉移的相對量化指標,因此,就需要通過考察與新疆相關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企業投資來了解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
新疆利用的外部資金來源于兩部分,外商直接投資和外省企業投資。近幾年,新疆引進外部資金工作取得較快的發展,2008年新疆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為72個,合同金額達到了64555萬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合同金額數為26549萬美元,合資經營企業合同金額數為12349萬美元,合作經營企業合同金額數為21595萬美元,股份制企業合同金額數為4062萬美元。而比起2004年的合同金額總數25786萬美元,增長了1.5倍,可見,新疆近幾年在引進外商投資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而且,新疆在擴大向國外開放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加快對內開放步伐。2008年,全區(不含兵團)引進到位資金809.09億元,較上年增長31.43%,引進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96%。其中,區外到位資金中,外省到位資金(不含石油、央企、外資)446.28億元,占到位資金的55.17%。從引進資金來源看,東部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地區仍是主要投資來源。
四、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評價
(一)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資源條件
新疆地域遼闊,資源得天獨厚,既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又有相對豐富的農業資源、水資源和旅游資源,是我國一個資源性省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作為中國能源富集區,新疆已被列入國家重要資源戰略接替區。至2008年,新疆已發現礦種138種,探明資源儲量的117種。其中,5種儲量居全國首位,25種居全國前5位,40種居全國前10位。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能源礦產種類全、資源量大,其中能源礦產中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是新疆最具優勢的礦產。由于夏季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新疆農牧業相對發達,農業資源豐富,特色農產品種類多。而且,新疆水能資源相對豐富,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40條,總蘊藏量為3355.45萬千瓦,占全國的4.96%,可能開發的總裝機容量為853.51萬千瓦。
(二)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條件
新疆的區位優勢在于國境線長、毗鄰國家多,具有向西開放和擴大經貿合作的條件。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5600公里。南疆鐵路全線貫通,為加快與西亞、南亞的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為新疆的\"g2向開放、東進西出”提供了契機,成為連接亞太地區和整個歐洲地區最便利、最廉價的運輸通道,是西部大開發中“東聯西出”的橋頭堡,發展貿易經濟合作前景廣闊。這一優勢對需要開拓中亞市場的產業轉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條件
近幾年,新疆的產業發展很迅速,已經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基本產業條件。三次產業都得到穩步發展。尤其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更是發展迅速。許多產品已向西出口,打開了中亞各國市場。而且新疆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地完善,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生產基礎設施、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在吸引產業轉移方面,產業配套能力是重要因素,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的一個基本形式是發展產業集群,現在新疆已經建成了多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承接產業轉移搭建了一個平臺。但同時也應看到新疆在產業條件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其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高,而且產業集群規模較小,配套能力不強,應該進一步改進。
五、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轉移提供優越條件
為了使新疆順利而均衡地承接轉移產業。并有利于轉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新疆應該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東疆及南疆地區,應大力發展公路、鐵路、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轉移的物資和人員流動提供方便的渠道。同時,還應大力發展教育、金融、信息等產業,使資金、信息方便輸入輸出,并提高轉移產業的接納和吸收轉化能力。總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吸引發達地區更多的產業轉移。從而促進新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二)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為產業轉移提供平臺
新疆應借鑒東部地區成功經驗,制定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策略,重點培育現有的優勢骨干企業,完善其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為產業轉移提供平臺。應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產業集群技術信息化建設,大力促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發揮其在制造業聚集中的作用。同時。新疆應該強化工業基礎,突出產業特點,推動產業鏈的形成,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增強配套能力,減少轉移產業的成本,增加產業的競爭力,推動承接轉移產業的進程。
(三)發揮新疆地區企業在產業承接中的主體功能,提高產業對接效率
新疆企業應構建適合本企業的產業對接鏈,并整合產業鏈上關聯企業的業務合作與信息資源,從而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并且利用轉移產業的產業優勢,引導和加強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的配套合作,加緊建立自己的配套產業群,加速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形成區域競爭力。
(四)積極培養、引進人才,為產業轉移提供人力資源
人才是吸引產業轉移的強大力量,但目前新疆人力資源形勢嚴峻,人才儲備不足。應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培養、引進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人才,并重視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全面提高新疆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依托新疆高校積極培養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加強企業管理和職工培訓。通過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最終為新疆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充足、高質量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