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園主》(DieRosenzQchterin)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體裁的德國電影,根據作家夏洛特-林克的小說改編而成。在這部反映二戰動蕩時期個人情感糾葛的小說影片中,生與死、愛與恨、戰爭與和平的矛盾與對立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演繹,但是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對任何人物進行單一的贊揚或是批判。貫穿影片的是復雜交織的仇恨與感激、冷漠與激情、法理與情理,多層面、多維度對人性的狹隘與博大,人的生命價值意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積極的思考。無疑,《玫瑰園主》堪稱一部經典電影,影片的歷史厚重感和壯觀的風景畫色彩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敲擊、震撼著人們心靈的窗欞:戰爭機器殘酷殺戮,德國法西斯的瘋狂:格森孤島的美麗和落寞,大海的壯闊和博大,玫瑰花園的別致和美麗。重要的是,這部反映“二戰創傷”的電影,更深刻地展示著仇恨的狹隘與愛的博大,人性的狹隘與博大。
一、內容簡介
《玫瑰園主》反映了二戰給兩個女人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和她們之間的愛恨糾葛,通過島上的一宗刑事案件,刻畫了人性的善與惡,給觀眾帶來諸多思索。影片講述了貝特里絲,朱利安和海倫娜之間自“二戰”期間德國攻占英國格森海島到戰后數十年間的恩怨糾葛,中間穿捅了另一對夫婦——帕默夫婦間的恩愛情仇。
海倫娜·菲德曼被人謀殺于玫瑰花園,自然而然,貝特里斯·舍恩被警方以涉嫌謀殺海倫娜·菲德曼的名義逮捕了,她在兒子、律師艾倫面前講述了三十五年前塵封的往事,影片由此拉開帷幕。接著,電影以倒敘的手法,講述了貝特里絲和海倫娜數十年恩怨情仇的來龍去脈:
“二戰”期間,英國英吉利海峽格森海島被德軍攻占后,島上玫瑰花園的小主人貝特里絲與父母在逃亡時失散,年僅十一歲的她迫于無奈,被迫與強行霸占她家房子的德國軍官埃利希·菲德曼夫婦住在一起,菲德曼的妻子海倫娜由于沒有生育,將貝特里絲視作親生(盡管后者一直抗拒),并屢次挽救了女孩的性命:在女孩幫助初戀情人法國戰俘朱利安逃跑被菲德曼發現后,她設法保住了女孩的性命;德國戰敗前,在菲德曼歇斯底里地要殺害一個叫皮埃爾的年輕人時,貝特里絲搶先射殺了菲德曼,海倫娜保持了沉默,協助女孩偽裝了她丈夫自殺的假象,騙過了德國人,又一次挽救了女孩的性命。戰爭結束后,貝特里絲得知父母在“二戰”中陣亡,難以忘記戰爭的創傷和痛苦,驅趕海倫娜離開玫瑰花園,但海倫娜苦苦哀求,不肯離去。此時朱利安也離開小島和貝特里絲,去尋找自由。貝特里絲于是一個人躲到劍橋去讀書,并在那里嫁給了劍橋的舍恩教授。結婚后的貝特里絲回到島上準備賣掉玫瑰花園,徹底擺脫海倫娜,卻再次邂逅朱利安,重溫舊夢。貝特里絲之后回到劍橋,發現懷孕。海倫娜為了能夠繼續在玫瑰花園生活,不擇手段地破壞了貝特里絲的婚姻,她追到劍橋并告知舍恩教授,孩子的父親另有其人。自然,貝特里絲與舍恩的婚姻解體了,她不得已又回到了玫瑰莊園,產下兒子艾倫,海倫娜卻視同己出,親自撫養。貝特里絲和海倫娜的生活中充斥著硝煙、仇恨和不滿。貝特里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尋找朱利安,終于,三十五年后,朱利安再次出現在貝特里絲的面前,然而這次,他卻成了快艇盜竊團伙的一份子。海倫娜因為偶然得知了盜竊組織的陰謀和他們的窩點,而被盜竊團伙頭日吉拉德殺害滅口。最終,經過警方的調查,貝特里絲洗清了自己的罪名,而她也幫助朱利安逃脫了警方的追捕。
帕默夫婦講述了一個單純、寬容、倍受丈夫欺辱的年輕女人弗蘭卡,眼看著丈夫與情人愚弄污辱自己還為丈夫尋找理由開脫,她受辱成習慣,說是寬容也好,懦弱也好,善良也好,最終在情人艾倫的幫助下對丈夫說了“不”,并開始獨立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從藝術上說,該片最為成功之處,在于人物塑造。它突破了戰爭題材影片中充斥熒幕的“扁平人物”,創造了“圓形人物”的藝術妙境。
二、“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
英國著名小說家福斯特(E.M.Forster)在其影響深遠的文藝評論集——《小說面面觀》中,把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劃分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扁平人物”也被稱為“性格”人物,在現在也被稱為類型人物或漫畫人物,他/她們最單純的形式,就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創造出來(福斯特1927,60):概而言之,“扁平人物”即簡單、單維、靜態的人物,“扁平人物”從頭到尾堅持一種性格,在作品中會保持一貫的作風。福斯特沒有給“圓型人物”下明確的定義,根據“扁平人物”,我們可以推測出“圓形人物”是指那些“不能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的,而要經過深入觀察”的復雜的飽滿型人物:“圓形人物”具有矛盾復雜性格的人物,在藝術作品中呈現出多變性。在福斯特看來,要尤其重視“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交替使用和相互之間大的平衡,才能避免人物塑造的單一、刻板、索然寡味,從而使藝術人物的刻畫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同時又兼備個性和多樣性。
我們不妨從埃利希·菲德曼,海倫娜·菲德曼,貝特里絲,朱利安和弗蘭卡這些藝術形象的刻畫來剖析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交替使用和相互平衡極其對作品主題的詮釋。
1、埃利希·菲德曼
在大多數“二戰”體裁的小說或電影中,德國納粹軍官習慣上會被貼上“扁平人物”的標簽:殺人機器,慘無人道,滅絕人寰。的確,埃利希·菲德曼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納粹的戰爭機器,他殘酷對待法國戰俘,在戰敗的時候毫無例外地屠殺戰俘,對待自己的妻子大多是以不容置疑的權威和命令的口吻,少有情感上的交流和慰藉,腦子里裝的只是作戰、挖戰壕、作戰計劃等。但在對待俘虜貝特里絲上,他又呈現出另一個維度:開始時把貝特里絲視作女兒,且不時顯露出對貝特里絲父親般的關愛和寬容;更令人詫異的是,隨著貝特里絲的成長,埃利希·菲德曼又把她視作知己,朋友。但卻沒有侵犯過她。這就使得埃利希·菲德曼的形象由一個“扁平人物”擴展為“圓型人物”,揭示了戰爭、仇恨的狹隘和愛的博大,在特定情況下,人性博大的愛完全可以戰勝狹隘的仇恨。
2、海倫娜·菲德曼
海倫娜作為納粹軍官的妻子深受納粹思想的毒害,狂妄自大、自私、心理扭曲,她鄙視、虐待戰俘朱利安等人,但同時她也是戰爭的犧牲品,戰爭中她不得不忍受丈夫的瘋狂行為、冷漠和少女貝特里絲的鄙視,飽嘗孤獨、痛苦,沒有安全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她和丈夫團聚后,卻一次次地自殺。戰爭結束后,海倫娜為了達到長期住在玫瑰花園的目的,不惜破壞貝特里絲的婚姻,后來又阻止艾倫與弗蘭卡相愛,試圖趕走再次與貝特里絲重逢的朱利安。我們眼前呈現的是一個狂妄、自私、狡詐的納粹遺孀——“扁平”人物形象。然而,在納粹占領那孤苦無依的情況下,對待俘虜貝特里絲,海倫娜就像一個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貝特里絲、寬容并保護貝特里絲,對貝特里絲的孩子艾倫更是視若己出、精心撫養。海倫娜愛自己的丈夫埃利希,卻在貝特里絲槍殺埃利希后,選擇了沉默并協助貝特里絲制造了埃利希自殺的假象來保護她。海倫娜愛貝特里絲和艾倫,卻阻止他們追尋自己的幸福。這樣的情節建構,使海倫娜這樣的一個“扁平人物”彈躍為“圓形人物”,呈現出立體感。
3、貝特里絲
貝特里絲勤勞善良,智膽過人,百折不撓,具有獨立意識。在十一歲的幼小年齡,遭遇戰爭和父母失蹤的重大打擊,貝特里絲表現出的不是驚恐、哭鬧,而是過人的智慧和膽略:她一方面假意討好、順從侵略者,另一方面觀察侵略者,設法營救被俘的英、法士兵。在海倫娜由于得不到丈夫的溫情絕望自殺時,善良的貝特里絲及時挽救了她的生命: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后,貝特里絲看到囚車上的納粹軍官威海姆時,不顧一切地向英軍士兵求情寬恕威海姆。
貝特里絲對待愛情始終如一,百折不撓。自從朱利安離開小島后,她一直在找尋他,即使在失去音信許多年之后,貝特里絲依然常去她和朱利安先前約會的老地方等待他,最終得償所愿。貝特里絲與海倫娜的終生糾葛,也反映了貝特里絲內心不愿承認對海倫娜的愛,盡管貝特里絲對海倫娜說得最多的是“我恨你”,直到海倫娜被殺后,貝特里絲才不得不面對她一直拒絕承認的感情,向兒子坦白,她們一直沒有彼此寬容、好好相處。貝特里絲的恨是理性意識,是基于對公正、仁慈、慷慨和行為適當的公共意識,她的愛卻是感性意識,生活中的海倫娜照顧、保護她的細節不可能完全不影響她的感情,她雖然嘴上一直討厭海倫娜,但內心還是同情并愛她的。
然而,貝特里絲看海倫娜時憤怒、仇恨的眼神和驅趕海倫娜時惡毒、決絕的言語讓人心生寒意;貝特里絲在與舍恩教授結婚后,再次邂逅朱利安,不顧已婚的身份,與朱利安重溫舊夢,并懷上了朱利安的孩子:貝特里絲在發現朱利安參與游艇盜竊案后,沒有及時地報警或協助警方破案,而選擇了庇護他并幫他逃逸。這些情節的加入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忘恩負義、鮮廉寡恥、無知的怨婦、蕩婦。
由此可見,貝特里絲作為人性的玫瑰和玫瑰人性的載體一玫瑰園主,既是芳香的,同時又是帶刺的,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她的喜愛與贊譽。
4、朱利安
朱利安在年輕時是德軍的戰俘,他叛逆、輕狂、多情。但是在德軍戰敗退出小島后,他為了追求自由,竟然撇下情人貝特里絲,一個人離開了格森島。當朱利安在三十五年后再次出現時,之前那個怯懦、輕狂的帥小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老練、沉穩的快艇竊賊。然而在面對愛人和兒子時,尤其是當愛人和兒子處于險境時,他巧妙周旋,挺身而出,從他身上自然進發出的對愛人們的奉獻和付出又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分。在朱利安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導演很好地把握了扁平人物意象和圓形人物意象之間的平衡和交替使用,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和諧統一、栩栩如生。
5、弗蘭卡
弗蘭卡本是一個單純、寬容、倍受丈夫欺辱的年輕女人,她摯愛自己的丈夫,處處為丈夫考慮,力保家庭的完整和圓滿;然而,善良的弗蘭卡一直以來卻不斷被丈夫欺瞞和侮辱,更有甚者,她差一點成為丈夫的“提款機”和“替罪羊”:即使發現丈夫和他情人的關系后依然對丈夫抱著幡然醒悟、回歸家庭的幻想,最終,當幻想一次次被丈夫的冷漠和絕情粉碎后,終于在律師艾倫的幫助下,勇敢直面丈夫,成功擺脫了丈夫的糾纏,維護了自己的權益,成長為一個堅強、自力的女人。最后,在艾倫和貝特里絲身陷賊窟的危急時刻,弗蘭卡克服了怯懦的心理陰影,勇敢報警,拯救了貝特里絲一家,也收獲了真正屬于她的甜蜜愛情。
結語
影片《玫瑰園主》以格森海島上一個普通的刑事案件為主線,展示了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侵占英國時的宏大歷史全景,反映了“二戰”時期納粹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陰影和巨大痛苦。影片通過“扁平人物”形象解析了人性的狹隘、邪惡與黑暗,通過“圓形人物”展示了人性的博大、善良與希望,通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交替運用塑造出復雜、深刻的人物和矛盾、煎熬的內在世界。《玫瑰園主》不愧為一部經典,它讓人們對人性、價值觀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