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題材電視劇近些年優秀作品很多,受到社會很大關注,其類型主要包括晉商題材、抗戰題材、農村題材、先進人物及其他幾個系列,總體上屬于“主旋律”風格,分別以晉商劇的大氣美、抗戰劇的英雄美、農村劇的璞玉美、人物劇的高尚美共同構成山西題材電視劇的美學體系。在王一川先生所言稱的“雜語共生”的時代,從文化視角探尋其美學風格成因,顯得尤為重要。按文化形態的生成機制以及所代表的群體利益不同將當下社會的文化語境劃分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等幾個文化層面,這幾種文化的歸屬群體并非是彼此域限分明,而是交叉、滲透、互相爭搶話語權。這種較溫和的類型建構迥異于文化研究中將“階級”、“性別”、“種族”、“年齡”等議題作為各自域限的權力訴求,更適合中國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語境的文化闡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電視劇不完全市場化的境況和要承載著多重文化的訴求,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下,利益的取舍讓電視劇的文化生態環境趨向復雜化,山西題材影視的美學風格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生成的。
一、主流文化的導引
主流文化代表著國家志趣選擇,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中心權威地位,當下中國的主流文化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播出電視劇的各級電視臺,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力機構,其官方屬性決定電視劇應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整體的風格傾向上應定為主旋律,代表主流文化的走向。正如曾慶瑞所言,從電視劇傳入我國的那天起,就注定受到國情和文化傳統的強勢制約和大力作用,而使它的現代大眾文化本質屬性一開始就發生了變異,徑直進入了社會藝術的序列。早在2000年1月11日,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發表講話,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是新形勢新任務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主流文化以社會文化建構為主要訴求,牢牢把控著意識形態方向。新中國成立以來,秉承幾千年的優良文化傳統,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引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其影響下的山西題材電視劇產生了如先進人物劇的高尚美、抗戰劇的英雄美,農村劇的璞玉美,間接影響了晉商劇的大氣美。國家明確規定電視為黨的喉舌,為國家政治服務,承載信息發布的新聞業如此,豐富社會主義藝術生活的電視劇同理不能脫離這一大框架,通過制定法規政策和建立行業制度,對電視劇的題材選擇和制播渠道加以控制,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節慶日為支點”的播出機制,于是就有了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抗戰劇的井噴,而山西作為抗日主戰場自然是成為了主流文化重要場域,《八路軍》、《呂梁英雄傳》、《亮劍》等抗戰劇順勢而生,作為重大革命題材類從呱呱墜地時就帶著主流文化的烙印,其英雄之美學風格成了理所當然的標識。另一類型先進人物劇通過對社會主義主旋律內容的全面承接,使其成為主流文化符碼,20世紀90年代前后,以張紹林為代表的山西導演群體制作的平民英雄系列,如《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溝里人》、《周拉奴》等劇均體現出主流文化的強勢影響。山西農村劇以國家新政策出臺為背景的敘事模式同樣體現著主流文化的特殊地位,如《喜耕田的故事》、《文化站長》等,正是這種以三農為主體的敘事選擇,以真實的山西農村為劇情空間,依托國家新政策進行時間定位,為使本劇浸染時代特征,達到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主旋律要求。主流文化對于晉商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來自于此類型劇的大氣之美風格的設定,富甲一方胸懷天下,關公儒學鑄就商魂,誠信待人以德經商。《喬家大院》承載了晉商乃至中國商人的至高道德理想,契合了當下中國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大力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要求,將個人理想與家族興旺以及國家命運結合起來展示,形成儒家思想知識分子中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哲學。《走西口》中的“仁、義、禮、智、信”升華到后來的“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無不體現著主流文化的印跡。
二、精英文化的堅守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的個體主我意識加強,開始對提出更多的個性要求,精英們開始在大眾傳媒時代尋找著自己的新話語空間。“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精英文化中責任感在主流文化的強勢和大眾文化的緊逼面前,顯得拘謹、慌亂、無力、乃至退守,對強勢主流話語的冷漠以及對大眾文化的不屑成了當下精英話語的表征。山西籍電影導演賈樟柯憑借其鄉土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和流域二重奏《世界》、《三峽好人》對山西人的邊緣群體進行精英視角圖說,也為其偏離主流文化付出多年做地下電影導演的代價,最后不得不向主流文化回歸。影視運作機制的不同,使得電視精英們不能復制電影的純粹路線,只能在山西題材影視中看到些許的痕跡,如《喬家大院》中最后一集耄耋之年的喬致庸對著鏡子的人生言說,宣告其內心的矛盾。在當前尼爾·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大眾文化語境中,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如洪水一樣的大眾文化潮流讓其他文化內容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主流文化對媒體話語資源的強勢把控,大眾文化對媒體逐利性和娛樂性的劣根召喚,使得在此語境中電視劇精英們無力堅守信仰的天空,在爭搶主流文化資源的垂青時,精英文化的現實批判性使其總處于下風,話語權時常被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合謀所擠壓,處于話語弱勢而又想言說的精英們顯得很無奈。山西題材電視劇中受精英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晉商劇,通過文化精英和商業精英的共謀,對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迎合,借用大眾文化中現代形式的聲畫敘事,加之通俗文化中地域民俗元素的滋養,才有了晉商劇大氣之美的成功。山西的文藝精英們秉承當年的山藥蛋派的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山西當代文學的觀念、情感認同是主要集中在現代性的追求上,而嚴重缺乏前現代和后現代的維度。究其原因,自然同樣離不開當下山西的語境闡釋,以一種高度語境化的態度來對待山西作家的寫作取向,從山藥蛋派發生學的角度考慮其依附主流文化成長的歷史語境,造成后續繼承者難以更弦易轍,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逡巡。一煤獨大的工業環境令山西承受著資源詛咒的沉重壓力,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現狀另山西作家們無心玩賞后現代的解構圖說,堅守現實主義方向成了其心境澄明的一種解脫。山西題材影視作品的一些劇本原型,如馬烽和西戎的《呂梁英雄傳》、柯云路的《新星》、王永泰的《一代廉吏于成龍》、成一的《白銀谷》等均是這條路上的行者。當然也有劇本來自于外部作家的參與,但山西創作母題的歷史厚重感,容不得后現代戲說的鳴鑼開道,就同山西本土作家一同走上現實主義之路。作為電視劇的分析自然要考量藝術精英導演的影響,其對一部電視劇的風格有顯著影響,張紹林在山西電視臺期間創作了一大批以本地“平民英雄”為主人公的先進人物紀實性電視劇。雖然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其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精英意識。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并不是選取他的身份、地位,而看重他的精神品質,看他是不是具有那種舍生忘死、堅忍忠誠的英雄精神象征。”
三、大眾文化的沖擊
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現代化的大眾媒介開始全面占領話語渠道,植根于工業文明的大眾文化借勢發力,開始在中國開始盛行,憑借現代大眾傳媒的力量廣泛傳播并影響大眾,電視作為大眾媒介的絕對主力以無遠弗界的聲畫優勢,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電視文化。此時實踐與后實踐美學開始爭鋒。整體上表現出形而上的困境和形而下的闡釋慌亂,陶東風先生拋出了審美日?;^點頗能代表當時學術界的審美焦慮以及爭搶新語境的話語權的圖謀。有關電視劇屬性的討論正是在此文化語境中于世紀初短兵相接,以尹鴻先生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產業新銳派同曾慶瑞先生為代表的主流文化藝術堅守派的爭論,引起了廣泛的響應下,推動了中國電視劇理論的建構。正是大眾文化如此全面的出擊態勢,特別是大眾文化的工業文明背景,帶著技術主義的優越感來建構美麗新世界,視覺文化此時成了重要的表征,曾以文字作為資本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出現了存在危機感。在新時期視覺文化的影響,使得山西題材電視劇更多了一個傳播學意義上的受眾接受層面考量,晉商劇商業化的制作更能體現出這種視知覺意義上的技術優勢,動感的視知覺效果,為我們展示了大眾文化所帶來的時代新景觀。大眾文化特有的娛樂性和逐利性使得山西題材電視劇中平民英雄式的先進人物劇退潮,轉向了《郭蘭英》、《趙樹理》文化藝術名人,抗戰劇從傳統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樣板戲的言說模式走向了具有草莽特征的個體英雄塑造。農村劇則一定程度上成為大眾文化娛樂過度的犧牲品,如被曾慶瑞先生所批評的《別拿豆包不當干糧》:一方面,在作品的歷史價值上,它拿當今中國的一個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開涮,極盡其丑化農民之能事,從負面消解了它關注“三農”問題的最初立意。另一方面,在作品的審美價值上,它錯用了喜劇審美的藝術。
四、通俗文化的滋養
“通俗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與人類的出現同時產生的文化,在總體上說它是一種民間的集體創造物。農業文明是“通俗文化”產生的深厚土壤。民間生成的通俗文化處在主流文化的關照中,精英文化的凝視中,大眾文化的娛樂中,并將山西題材電視劇默默的浸潤在地域文化的營養液中,讓其在追求標準模式化的大眾文化中有了辨識度,在政治宣教味較濃的主流文化中有了親和力,在追求陽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中有了煙火味。民俗的地域性很強,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說法,具有強烈的地方人文性、貼近生活性、娛樂儀式性。山西被柳宗元稱為表里河山,封閉的環境形成自己獨特的通俗文化。正是依靠山西民間通俗文化的大量植入,山西題材電視劇展示出大量山西地域民俗符號,如《阿霞》、《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喬家大院》等劇中的晉商大院、窯洞、陳醋、面食、汾酒、晉劇、二人臺、關公、方言、婚喪嫁娶等。憑借這種濃郁的地域風情,使山西題材電視劇在全國貼上了山西文化標簽,特別是為山西農村劇增添了璞玉之美,迥異于東北農村劇。
作者簡介:
陳建國(1978- ),男,河北陽原人,漢族,山西師大文藝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影視藝術、文化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