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特和哥特式小說起源及其恐怖特征
哥特(Goth)一詞最初來自于條頓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稱。原本居住在北歐的條頓民族,在長達幾個世紀的遷徙流浪中,終于在公元5世紀摧毀了強大的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薩里(Vasari,1511-1574)在歷史的封塵中又找出哥特一詞來指稱一種為文藝復(fù)興思想家們所不喜歡的中世紀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在12-16世紀期間盛行于歐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國的圣·保羅大教堂堪稱代表性建筑。這種建筑的特點是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內(nèi)部、陰森的地道甚至還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文藝復(fù)興思想家眼里,這種建筑代表著落后、野蠻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羅馬輝煌文明的所謂“黑暗時代”(the-DarkAges)的絕妙象征;因此,用那個毀滅了古羅馬的“野蠻”、“兇狠”、“嗜殺成性”的部落的名字來指稱這種建筑風格自然就再合適不過了。這樣,在文藝復(fù)興思想家們的影響下,哥特一詞逐漸被賦予了野蠻、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時代、中世紀等多種含義。
哥特式小說是18世紀中后期的一種小說樣式,先流行于英國,后蔓延到法國。作為一種小說體裁,哥特小說產(chǎn)生于1764年。這一年,賀拉斯·瓦爾浦爾(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小說《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說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個月就出了第二版,在這一版上,瓦爾浦爾為書名加上副標題“一個哥特故事”(A Goth's Story)。這種小說因此而被命名為哥特小說。19世紀中葉勃朗特姐妹受法國作家霍夫曼恐怖故事影響,《簡愛》、《呼嘯山莊》等作品充滿了哥特式小說味道,但已是英國哥特式小說的余韻了。哥特式小說以恐怖與神秘為基本特征,環(huán)境多為荒郊充滿陰森恐怖的城堡,故事往往發(fā)生在過去,特別是中世紀,情節(jié)充滿鬼怪、神秘失蹤、暴力、亂倫、幽閉、駭人聽聞,甚至常有鬼怪精靈或其他超自然現(xiàn)象、離奇事件,人物多怪異、畸形、變態(tài)、陰冷,小說氣氛陰森、神秘、恐怖,充滿懸念,風格上常常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2、英國哥特式小說的恐怖表現(xiàn)形態(tài)
英國哥特式小說給人最強烈的印象和感受之一就是恐怖。這種恐怖,根源于事件的過程和結(jié)局,并且,這種恐怖不是局部的,而是彌漫于作品的各個方面,是作品的主色調(diào)。事件本身的恐怖、事件發(fā)生的場景氛圍的恐怖等,都決定了哥特式小說又是恐怖小說。克里斯蒂瓦在分析塞利納的作品時,曾這樣說過:“塞利納的敘事是痛苦的敘事,恐怖的敘事,這不僅是因為其中的‘主題’是這樣,而且因為整個敘述立場似乎被一種需要控制著,一種穿越卑賤的需要,而卑賤的痛苦是隱秘的那一邊,卑賤的恐懼是公眾的面孔。”哥特式小說就是典型的被恐怖痛苦所緊緊控制著的敘事。這種作為一大美學范疇來追求的恐怖,帶給人的不僅是感官的恐怖,也是思想的恐怖,且“思考得越多,越覺得那危機重大而深遠。這是一種延續(xù)不斷的驚恐,它的美學價值不在于自我釋放的快感,而在于它那綿延不斷的思考。”
下面我們探討英國哥特式小說的這種性質(zhì),它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世界,是一個個讓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恐怖世界,充滿了暴力、兇殺、亂倫、強奸、貪欲等各種邪惡。
2.1 暴力兇殺的恐怖
暴力兇殺是最能刺激并喚起我們生理與心理恐懼的一種。它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激也最為強烈。英國哥特式小說充滿了這種內(nèi)容的描寫a例如在《修道士》中,作者劉易斯對修道院長安布羅斯殘忍殺害安東尼婭母親埃爾維拉的過程,就作了直接詳細的描寫。安布羅斯強奸安東尼婭的企圖被埃爾維拉發(fā)現(xiàn)后,為了自己的名望和地位不受到威脅:
他作出了一個野蠻并且絕望的決定,突然轉(zhuǎn)過身,一只手卡住埃爾維拉的喉嚨以阻止她叫嚷,用另外一只手把她推倒在地,然后拽著她向床走去。由于這意想不到的攻擊,她幾乎沒有力量來掙脫他的魔爪。修道士從安東尼婭的床邊抓起枕頭,捂在埃爾維拉的臉上,用盡所有的力量把膝蓋頂住她的肚子,企圖置她于死地。她憤怒地拼命掙扎著,但毫無用處。在她死之前,安布羅斯一直用枕頭使勁地捂住她的臉,并用膝蓋頂住她的胸膛,殘忍地看著她在下面掙扎、痙攣。終于,她不再反抗了。安布羅斯拿掉枕頭,盯著躺在地上的這個不幸的女人。她臉色黑青,表情可怖,脈搏已停止了跳動,體內(nèi)的血液開始變冷;她的手已經(jīng)僵硬、冰涼。安布羅斯看到,剛才還高貴、威嚴的埃爾維拉,現(xiàn)在已變成一具死尸,令人厭惡。
諸如此類的兇殺場面的描寫在英國哥特式式小說中是很常見的。
2.2 非常環(huán)境的恐怖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和活動,并且人也總是在不斷地尋求著與自身相和諧的令人愉快的自然常態(tài)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人一旦被置于或被推入一種非常規(guī)性的陌生的活動空間,就必然會引起一種可怕的恐怖感。英國哥特式小說以展示非常態(tài)性環(huán)境為其顯著特征。讀著這些展示非常態(tài)性環(huán)境的文字,令人恍如置身其間,產(chǎn)生毛骨悚然的恐怖。在《瓦賽克》中就有一段令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描寫,它展示的是野獸吃人的極端化場景:
更為糟糕的是,這時人們耳邊傳來不遠處野獸的嗥叫聲。很快,他們就看到樹林中有閃閃發(fā)光的眼睛在游移,這只能要么是老虎、狼的眼睛:要么是魔鬼的眼睛。前面開路的人已經(jīng)踩出一條道路,可他們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情,就被野獸吃掉了。他們被吃掉引起后面的一片恐慌:狼、老虎和其他動物,聽到它們同伴的嗥叫,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霎時間,處處可聽到骨頭被咬碎的咯咯聲;接著,那些兀鷲也撲撲地扇動著翅膀從天而降,加入了捕食的行列。
《弗蘭肯斯坦》中的同名主人公最初造人,也是在可怕的墓穴里進行的。請看他的描述:
當我半夜三更還在緊張急迫、屏息凝視地探索著自然最深出的奧妙時,唯有月亮在凝視著我。當我涉足于褻瀆神明的墓穴的濕泥中,或者為了激活那毫無生命的泥土而折磨活著的動物時,誰能想象到我秘密的勞作所含的種種恐怖呢?現(xiàn)在想到那些情景,我的四肢便要發(fā)抖,不免頭暈?zāi)垦!5诋敃r,卻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幾乎是瘋狂的沖動驅(qū)使我往前走;要不是心里懷著這一個追求,我似乎就喪失了靈魂和任何感覺。這種感受實際上只是瞬間的心神恍惚,只要異常的刺激停止了作用,我回到慣常的狀態(tài)以后,便覺得前所未有的敏銳。我從停尸房里收集骨頭;我用褻瀆神靈的手指去觸摸人體的巨大秘密。被走廊和樓梯與其他房間分割開的一個單獨的房間,或者說是房子頂部的一間斗室,被我當作了進行污穢創(chuàng)造的工作室。
同樣令人感到恐怖可怕的場景在英國哥特式小說中比比皆是。
2.3 時間選擇的恐怖
夜晚,是英國哥特式小說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時選擇最多、也最青睞的一個時間段。在《奧特朗托城堡》中,兇殺就是發(fā)生在夜色昏暗的墓地,瘋狂的曼弗雷德誤殺了自己的女兒。在《修道士》中,安布羅斯一系列的罪惡活動都是發(fā)生在夜晚,是“天上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的漆黑的夜晚”,“一片死寂的夜晚”。安布羅斯在深夜兇殘地殺死了埃爾維拉,又是在夜間的墓穴里強暴并殺死了安東尼婭。馬蒂爾德選擇深夜的墓地和幽暗的地下室施實巫術(shù):那個一手持刀一手拿燈、渾身流血的修女的幽靈也常在半夜的城堡與荒野游蕩。還有,強盜們在寒冷的夜幕包裹下的荒地客棧與谷倉瘋狂殺人掠財。這些無不讓人驚恐萬分,毛骨悚然。《弗蘭肯斯坦》中的主人公最初造人同樣是在半夜的墓穴里進行的。怪物是誕生在11月一個陰郁的夜晚;他也總是在夜間顯身,又“在黑暗之中隱沒”;他先后三次殺人均在夜晚。探險家沃爾頓又是在“午夜”親睹怪物,并聽其自白,最后目睹其“消失在黑暗的遠方。”這些描寫都為小說染上了濃厚的恐怖色彩。
3、英國哥特式式小說的創(chuàng)作源泉
首先是日耳曼民族的民間傳說和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戲劇。雖然哥特式小說與哥特式人毫無關(guān)系,但日爾曼民族(即條頓民族)中所流傳的極為豐富的民間傳說,以及以這些傳說為素材的中世紀浪漫故事(Medieval romances),是哥特式小說的一個重要源泉。哥特式小說的另一個重要源頭是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戲劇。這時期的英國戲劇深受古羅馬劇作家塞內(nèi)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響,充滿復(fù)仇、陰謀、暴力和兇殺,甚至還有鬼魂出沒,因此情節(jié)驚險刺激。特別是莎士比亞的劇作和詹姆斯一世時期的悲劇(JacobeanTragedies),對哥特式小說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更是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其次,《圣經(jīng)》和基督教傳說也是哥特式小說的重要源泉。《圣經(jīng)》里面有許多極為恐怖的場面,而基督教傳說也一直在極力渲染地獄的恐怖。這方面最突出的當數(shù)《啟示錄》,里面描寫了天使同撒旦的戰(zhàn)爭,地上的屠殺、瘟疫、災(zāi)難和饑荒,以及其他大量關(guān)于末日審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啟示錄》因其生動的語言、奇異的想象、豐富的象征、鮮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氣勢,具有很高的文學成就,對西方文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從密爾頓的《失落園》到今天的許多恐怖電影都直接取材于《啟示錄》或者受它的啟示。哥特式小說中的許多典型人物類型,比如魔鬼、惡棍英雄(villain hero)、“流浪的猶太人”(the wandering Jew)等,都能在《圣經(jīng)》中找到他們的原型(撒旦、該隱等);而兄弟相殘、奪人之妻、仇殺、強奸、亂倫、同性戀等哥特式小說中的通常主題,無不在《圣經(jīng)》中反復(fù)出現(xiàn)。至于哥特式小說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題:善與惡之間永恒的沖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經(jīng)》從頭到尾的主線。
心理基礎(chǔ)和美學基礎(chǔ)是哥特式式小說的又一重要源泉。哥特式小說的心理基礎(chǔ)是人生而有之的恐懼感。美國現(xiàn)代著名哥特式小說作家洛伏克拉夫特(H.P.Lovecraft)說:“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在閱讀哥特式故事時,我們既感到強烈的恐懼,同時又確信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說,我們既能在幻覺中置身險境,但又從心底知道危險不會真的降臨在自己身上,我們就能感到一種強烈的愉悅。這正是哥特式式小說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哥特式小說的美學基礎(chǔ)是和恐懼相關(guān)的壯美。早在18世紀,英國著名美學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討論壯美時,就已經(jīng)談到人類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并且把壯美國恐懼聯(lián)系起來。他把美分為秀美(the beau-tiful)和壯美(the sublime)。一般來說,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諧,并且為人們所熟悉,它們在觀賞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溫馨、熱愛、安全的愉悅和激動。與之相對,當面對峻峭高山、滾滾大河、亙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廢墟或者雷鳴電閃時,則給人以一種壯美的感覺。
作者簡介:
商敘明(1972- ),男,江西省南康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工作單位:江西新余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