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19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在創作生涯的前20年主要以短篇小說為主,為讀者所熟知的有《小伙兒古德曼·布朗》、《教長的黑面紗》、《胎記》等。1850年,長篇小說《紅字》的出版使霍桑一舉成名,此后的15年中,他專注于長篇小說,連續創作了《七個尖角的房子》、《福谷傳奇》和《玉石雕像》等作品。霍桑的作品蘊涵著他對社會、宗教、理性和人性的評判和理解,雖流傳近兩個世紀仍有著廣闊的解讀空間,而基于宗教的罪惡觀更是其作品中屢屢重現的主題。
一、“隱罪”意識
宗教中的罪指任何違背、違抗神的律法或旨意的思想、行為、言語或狀態,而“隱罪”(secretsin)顧名思義為人之隱藏之罪,指人企圖將自己的罪惡想法和行為掩蓋起來以期躲避他人乃至上帝的目光。盡管霍桑本人不是清教徒,但他祖輩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因此清教淵源根深蒂固。他的作品滲透著“原罪”和“內在的墮落”等清教觀念,短篇小說《小伙兒古德曼·布朗》和《教長的黑面紗》就是典型的作品。《小伙兒古德曼·布朗》展示了主人公布朗一段似夢似真的經歷。布朗受到誘惑,于日落時分去赴魔鬼組織的聚會,然而當他懷著矛盾的心情到達聚會地點后,發現平日里他所熟悉的鄰里、教會的長者、當地名流的妻子都來參加魔鬼的聚會。最讓他吃驚的是,人群中還有他的妻子費絲。這次聚會讓布朗認識到人人心中皆有罪惡,霍桑也通過邪惡的組織者之口道出了人世間的種種隱罪:“今晚將允許你們知道他們不可告人的秘密:花白胡子的教會長老如何朝自家年輕女仆的耳朵里灌著下流的悄悄話;多少女人急于穿上寡婦的喪服,在丈夫臨睡前給他喝下一杯毒酒,讓他在她的懷抱中睡上最后一覺;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如何急于繼承父親的財產;美麗如花的姑娘們——可愛的姑娘們,不要臉紅——如何在花園里挖出一個小小的墳坑,請我這唯一的賓客去參加私生子的葬禮。通過人類天生對罪惡的同情,你們將嗅出所有的地方——無論教堂、臥室、街道、田野還是森林——都發生過罪行。你們將欣喜地看到,整個大地就是一塊罪惡的污跡,一塊巨大的血跡。”(189)在霍桑看來,人與生俱來的罪惡難以糾正,是任何社會制度和教義都不能消除的。
霍桑的另一篇短篇小說《教長的黑面紗》讓讀者對人的隱惡產生了一種震撼之余的自省。一貫受人尊敬,布道遠近聞名的胡珀牧師一天突然以黑紗遮面,而且到死也沒有再把它摘下。牧師當天布道的內容是人的隱罪,盡管霍桑始終沒有透露牧師黑紗背后的隱情,但其中含義似乎不言而喻。美國作家艾倫·坡在評論這篇小說時認為胡珀牧師是以面紗來掩蓋自己的隱罪(見Person2008:48),因為在一個年輕姑娘的葬禮上,當牧師靠近的一剎那,姑娘的遺體微微一動,打了個寒戰,尸衣和薄紗帽都窸窣作響。還有一位婦人說她在送葬時看到牧師與姑娘的魂兒手拉著手一起走。然而牧師以黑紗自曝其罪與他堅守黑紗背后的秘密的做法有些矛盾,因此認為牧師以黑紗掩蓋罪惡的觀點不免有失偏頗。霍桑擅長用寓言般的作品傳達道德信息,胡珀牧師臨終的話語會讓讀者領會作者的意圖:“我看著你們,瞧呀!你們個個臉上都有一塊黑面紗!”(14)這句話點明了小說的主題——人人皆有隱罪。與小伙兒布朗一樣,胡珀牧師對人的罪惡有著清醒的意識,同樣為這種意識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作為上帝的傳道者,胡珀牧師還有一種對眾生罪惡無力拯救的失落和無奈,小說多次描寫到面紗下面牧師凄楚的微笑,這正是牧師內心痛苦的寫照。霍桑筆下的胡珀牧師在某種意義上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以一幅黑色的面紗背負了眾生的罪惡。從霍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面紗產生了一種合乎需要的效果,它使胡珀牧師格外勝任,他對因罪過而受苦的靈魂具有特殊的威懾力。這也正是霍桑希望傳達的道德信息,人如果想要除惡至善,必須自省并凈化內心,才能實現現實罪惡的自行消失。
二、“祖先罪惡”母題
霍桑于1804年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一個仍舊滲透著17世紀清教觀念的地方。他的祖上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其中五世先祖威廉·霍桑在1630年移居塞勒姆之后任地方治安官,曾參加過對菲力普王的戰爭,參與對教友派信徒的迫害,還曾經命令沿街鞭打一位教友派的女信徒;其子約翰·霍桑又是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主審法官之一。對于自己的清教徒祖先,霍桑一直懷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為他們在歷史上的顯赫聲名和輝煌業績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對他們在迫害“異端”和審判“女巫”中的殘暴做法難以容忍。在霍桑的年代,當年的“驅巫”案以及清教的頑固教條受到了歷史學家的嚴厲評判。“祖先罪惡”(ancestralsin)在霍桑心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成為霍桑作品的一個重要母題。
在《小伙兒古德曼·布朗》中,林中那位手握蛇杖的老者對布朗說:“你那當警察的爺爺,有一回狠狠地鞭打一名教友會女教徒,從薩勒姆街這頭一直抽到那頭,我幫過他一把;跟菲力普王開仗的時候,你爹放火焚燒印第安人的村子,是我遞給他的松脂火把,還是在我家爐子上點燃的呢。他倆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曾一道快快活活順這條路走過好多次。過了半夜又快快活活地回來。看在他倆的份上,我也樂意跟你交個朋友。”(180)這位老者是魔鬼的化身,而霍桑在小說中將自己祖先的歷史移位重現,暗指祖先的所作所為都是受邪惡力量的驅使,可見霍桑對祖先罪惡的深惡痛絕。
霍桑在其長篇名著《紅字》的“海關”一章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清教徒先祖,他在文中用“模糊”、“暗淡”、“陰沉”等詞來描述他們。在霍桑看來,他們如同其他清教徒一樣思想頑固、心胸狹窄,身上善惡共存,祖先那些殘暴的做法隱去了他們業績的光輝,那些被迫害者的鮮血將在這些先祖身上留下不可祛除的污點,而他也將背負祖先留下的罪惡。《紅字》之后的另一部小說《七個尖角的房子》中品恩欽家族的祖先品恩欽上校強行霸占莫爾家的土地,并以巫師罪名將馬修·莫爾燒死,莫爾死前詛咒了品欽恩一家而使其后代遭到了可怕的報應,這部小說表達了霍桑對先祖在塞勒姆“驅巫”案中殘暴做法的反思。他在小說的序言中道出了作品的道德目的,那就是上一輩人的惡行將殃及后世,這種惡行雖可一時得逞,卻會成為難以駕馭的真正的危害。
三、罪與贖罪
對于罪、罰和贖罪的反思和探索一直是霍桑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他通過描寫超自然的、怪誕的甚至是陰暗的心理活動來挖掘人性深處的“惡”,同時努力尋求一種罪與罰的平衡。《紅字》中霍桑以超常的膽識討論宗教背景下的“不貞罪”,又以其天才的想象力為罪者發掘出一條救贖之路。小說的女主人公普林·海斯特犯有通奸罪,盡管霍桑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清教苛刻戒律的批判和對女主人公命運的同情,但仍堅持罪者只有在罰的過程中才能得到救贖。霍桑對海斯特受罰后尋求救贖的過程施以重墨,首先是對象征“通好罪”的紅色標記“A”的渲染,背負罪惡標記的海斯特通過默默贖罪,最終使這個標示罪惡的紅字在人們眼里成了“有能力”和“天使”的象征。
在前八句里,詩人將秋天的黃昏描寫得明媚、安詳而動人。但在后四句里,詩人卻從這安詳的秋天黃昏里預感到了一種凄涼、衰弱與凋零。進而引發人心靈的苦痛。詩人將美好中蘊涵著的苦痛的哲理融進了這首短詩之中。
丘特切夫的自然詩通過對大自然變化的細膩刻畫,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如《夏晚》,《春雷》。通過對五月春雷、春雨、山間奔流下來的小溪以及林中唱歌的小鳥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太自然的熱愛。
《初秋有一段奇異的時節》是一首描寫俄國景色和俄國勞動人民的寫秋天的詩:
初秋有一段奇異的時節,/它雖然短暫,卻非常明麗——/整個白天好似水晶的凝結。/而夜晚的天空是透明的……
在矯健的鐮刀游過的地方/谷穗落了,現在是空曠無垠——/只有在有限的田壟的殘埂上/還有蛛網的游絲耀人眼睛。
空氣靜了,不再聽見鳥歌,/但冬天的風暴還很遙遠——/在休憩的土地上,流動著/一片溫暖而純凈的蔚藍……
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矯健的鐮刀”和“悠閑的田壟”,指出這個秋天是農民在辛勤的勞動和收獲以后所獲得的休憩的時光,這是時光之所以美麗的原因。秋收以后這個非常短促的金色時光,它的輕靈、愉快的感覺,以及俄國的田野所特有的風味都被詩人如下面這兩句詩表現出來:“只有在有限的田壟的殘埂上/還有蛛網的游絲耀人眼睛。”詩人通過這一細節,表現出秋后的這種恬靜、舒適的場面,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此外,《雪山》,《紫色的葡萄掛滿山坡》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向往另一個作者重點描述的是海斯特的針線活,海斯特依靠這一活計不但有了衣食來源,找到了救濟窮人的途徑,而且最終為她贏得了當地人的尊敬。
《紅字》的男主人公狄梅斯代爾起初沒有勇氣公開承認自己的“罪孽”,因此他所承受的懲罰是雙重的。作為上帝的使徒,他懊悔于自己的“墮落”;作為一個深愛海斯特的人,他又不忍心讓這個柔弱的女子一個去人負擔全部的懲罰。狄梅斯代爾的受罰過程是痛苦的,他每天在暗室中鞭責自己,還在深夜跑到絞刑臺上以期用這種方式分擔海斯特的恥辱和痛苦。最終狄梅斯代爾還是不堪重負,公開了自己隱藏的罪孽,以死換取了最后的救贖。
《七個尖角的房子》強調了罪與罰的延續性,祖先的罪惡殃及子孫。品恩欽家族的先祖品恩欽上校為得到一塊土地而借“驅巫”之名害死馬修·莫爾,結果品恩欽上校在蓋起七個尖角房子的數年之后死于中風。在以后的一百年里,品恩欽家族的子孫為冤魂所逐,代代死于非命。直到菲比·品恩欽與莫爾的后代霍爾戈萊夫·莫爾相愛,莫爾家重新得到了本屬于他們的地產,品恩欽家族的罪孽才得以消除。
由于清教“原罪”和“內在的墮落”等觀念的影響,揭示人性之“惡”成為霍桑作品所偏愛的主題。但同時,霍桑作為當時最具獨特創作能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既滲透著難以割舍的清教情結又充滿浪漫主義的想象;既以宗教的標準來評判人性的善惡,又主張以人道和博愛的方式引導罪者洗滌自身的罪惡。正如霍桑為《七個尖角的房子》所安排的結局那樣,善意和愛心最終使隔世的仇怨得以化解,使縈繞幾代人的罪惡煙消云散。
作者簡介:
史立英(1972- ),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經貿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
張潤(1971- ),男,河北張家口人,河北經貿大學外語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