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對高職人才寄予厚望和高職畢業生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一現實矛盾決定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文章明確了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內涵和基本內容。提出課堂理論教育是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基礎,日常訓練是核心,有效評價體系是保障。
關鍵詞: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40-02
一、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選擇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逐步普及高等教育的戰略。“十一五”關于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又進一步強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高職高專教育被確定為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事業大力發展的重點,承擔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教育部教高16號文件對高職教育寄予了厚望: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基于“高職院校是最后的選擇”的心態進入校門,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不能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對自己的前途不甚樂觀,畢業后企業認可度不高,企業老板說,高職學生論工作經驗不如農民工,論操作技能不如中專生,論知識水平不如本科生,他們掌握的那點專業技能,企業最多培訓一個月就行了。
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培養企業歡迎,社會需要,從而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高技能人才?我校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專業調研顯示:90%以上企業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識和技能,而是職業道德方面的標準,包括人品、敬業精神、責任心等。我們讓企業對高職學生質量要求做了一個排序,結果依次是:誠信、敬業、責任感、合作精神等職業品質,其次才是工作經驗、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這表明企業聘用高職生的第一質量要求是學生的人格修養和行為品質,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作為首要任務。
二、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內涵及內容
職業素質,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它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一個人可否進入職業以及能否勝任職業工作的條件。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勞動者能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人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本文提出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職業修養,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創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介于當前高職學生的現狀,筆者認為,當前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重點應該是:
(一)職業道德養成教育
品德是一個人的立人之本,一個有才無德的人,其才不能盡其用,甚至會成為社會的危險因素。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德有才的學生是精品、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前兩者企業會給予機會,后兩者企業不會考慮。可見,大學生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忠于職守、獻身事業的樂業和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在職業活動中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綜合能力養成教育
“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高職學生作為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除應具備職業活動所需的基本專業技能知識外,更應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如社會適應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等。要把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有機協調起來,使之成為一種伴隨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良好心態養成教育
面對競爭、迅速變化的世界,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固然重要,但若不具備適應變化、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同樣不能適應社會。高職院校職業心理教育,旨在協助大學生解決其在職業生涯中面臨的職業選擇和適應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提高其自我決策的能力,啟發他們從自身的愿望和特點出發,采取最佳的途徑服務社會,并逐漸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優化。幫助學生學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以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去追求職業目標。
三、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有效路徑
(一)課堂理論教育是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基礎
1.充分發揮“兩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心理健康等素質培育系統課程的“主陣地”教育作用。通過這些專門的素質課程教育培養學良好的生思想品德素質,掌握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原理,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法制觀,形成遵紀守法意識,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協作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態,了解自己、了解社會,清楚社會、家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從中感受到就業的“壓力”。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就業,就必須達到就業標準,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質,不斷進取、學習、完善,促進綜合素質發展。
2.將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育中。專業教師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明確教學內容的知識、能力目標,更要明確素質拓展目標。在確定每節課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的同時,強化每節課的素質培養點。專業教師在進行課程講授時,可通過生產實踐、專業前景介紹、個人價值取向等有效途徑,有意識調整學生的心理潛質,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學生一旦投入,學習的廣度、深度就會自覺深入,學習也由以往被動式轉為主動式。專業課程中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應堅持滲透性原則,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方式,將職業素質培養內容滲透到教學活動各方面、各環節,寓傳道于授業解惑之中,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水乳交融。
(二)日常養成訓練是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核心
1.強化日常管理,凸顯職業素質養成訓練。“教育應以生活做底子”,現在的大學生活少了很多基本的勞動,比如值日、擦黒板、做教室、校園衛生等,因此也少了責任感、增加了優越感。這些工作由專職“清潔工”來完成,而我們的學生卻要到外面尋找吃苦的環境去專門訓練,去海邊、公園、馬路上撿拉圾、擦欄桿,名曰“素質訓練”,還大加宣揚。由此看來,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著眼于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在“小節”上加以約束。[1]因此,強化日常管理,通過學生管理量化職業素質教育考核指標,使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這種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虛擬公司等載體予以實現。利用虛擬的公司,把企業對員工的行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為規范中,如上課不能遲到量化為員工出勤率等等,用公司員工的量化標準考核學生的日常行為,并與“子公司”的“經濟效益”相掛鉤,既能激發學生文明行為、講究禮儀的自覺性,又能無形之中傳遞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將敬業、愛業、職業道德與操守牢牢印在學生腦海里,讓他們對自己將來的社會使命與角色產生充分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使其人品與職業道德都得到升華。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風、校紀的同時,也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
2.利用實踐、實訓和實習三級平臺,實現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社會實踐對職業素質養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將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職業素質運用到實踐中,讓他們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在實踐中踐行紀律觀念、愛崗敬業素質、應變能力、營銷能力、踏實肯干精神、與他人溝通合作能力、職業創造能力等,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針對性的將以修正,不斷完善自己。校內實訓場合具有模擬仿真性,進行實訓演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教師還能充分利用實訓的仿真性對學生進行禮節禮貌、服務規范養成、職業道德、誠信品質等職業意識教育的滲透。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在進行模擬經濟交易時,教師通過不同的情景設計,如遲延交易導致的賠償后果,告訴學生誠信的重要性,這種教育方式更讓學生印象深刻。實習則讓學生處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執行的規范是職業標準,實習的項目均是相關專業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崗位,這種“真槍實彈”的職業規范訓練,及在企業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僅能使僅學生的技能得到快速提高,而且職業道德最終得到升華。學生經過在企業的學習,把教學中的職業道德理論與公司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轉化到現實的職業行為當中,內化為學生的職業信念,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
(三)有效的評價體系是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是保障
有效的評價體系具有激勵功能,是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切實有效的保障。因此,應建立一個有利于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順利進行的評價體系。第一,豐富評價內容,要改變以往單純“以成績論英雄”的做法,在學生日常評價中,要突出“職業素質”的內涵,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表現都要納入評價系統,對學生個體如此,對學生集體也應如此。同時,學生畢業時,應在以往應知、應會基礎上增加綜合素質測評,并以比作為推薦就業的參照。第二,在評價的方式上,改革現有的考試制度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改革現有的考試制度并不等于取消考試制度,而是采用口試、筆試、開卷和閉卷等多種考試方式,考試內容以能力測試為主,這樣便可引導日常教學向發展學生素質的方向發展。除考試這種定量評價外,還可采取定性評價、模糊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王雅麗,孫金紅.關于高職院校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7,(1).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