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言的單方面灌輸而忽視學生對于知識的自我建構,過分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的交際功能,過分重視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目前,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廣大中職英語教師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索,試圖找到一種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適合學生需要的教育教學方式。《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作精神。而體驗式教學法就是建立在這種思想上的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宗旨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特別適合于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這種方法重視學習者最初的體驗和具體經驗,是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本研究嘗試將體驗式學習運用于教學實踐,并在本人所帶的中職班進行行動研究,對體驗式學習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發揮作用作進一步探討。
體驗式學習有助于跟上當今社會、教育和語言教學的步伐,反映了學習化社會中知識、語言學習和全方位發展的本質。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人的知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體驗式學習可以使學習者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促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意識,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水平和作文表達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成績,對今后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體驗式學習理論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在商業教育和培訓以及在其它諸如地理等學科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承認,并在西方國家得到很快發展,成為學習的基本途徑。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完整提出當屬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David Kolb提出的,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共享與應用,認為這種強調“從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能夠將學習者掌握的知識、潛能真正發揮出來,是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的有效學習模式。Kolb在1984年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模型——“體驗式學習圈”,一經提出立刻在終身學習模式的設計和發展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掀起了學習意義的革命。他的理論促進著“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移。社會心理學家C. Rogers對于體驗式學習的發展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他提出構成體驗式學習的四大要素:個體的參與、自動自發、學習者的自我評估、對學習者進行滲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Rogers來說,體驗式學習著眼于個人的變化和成長,也提醒說學習者的學習是完全可以被促進的。所謂真正的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理論的最終提出,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前人的思想,其主要的教育哲學及理論框架是整合自教育家John Dewey的“從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Kurt Levin的經驗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以及其他學者理論而形成的學習架構。
在國內,體驗式學習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外資企業一同進來的,并在近年來得到一些企業的認可和采納,但由于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起步較晚,所以國內的教育和教學界對此理論和實踐研究并不多,也引起人們的關注與爭議。北京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在其英語教研樓里專設一千八百平方米的英語城,將國外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場景都濃縮在這個英語城里。這雖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由于耗時、耗財、耗力,不是可以隨意推廣的。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邵小佩老師把體驗式學習成功應用于幼兒英語學習,總結出了幼兒英語體驗式學習的三個特點:主動參與、寓教于樂和學以致用,以及四個途徑:在良好的英語環境中體驗;在以游戲為主的多種活動中體驗,在情景中體驗;在多媒體教學中體驗。目前體驗式學習理論的一個突出應用表現在各地中小學校及職專學院等普遍開設的外教英語口語課堂,因為營造了積極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習能力,而大受學生和老師們的歡迎。學習者被置于一個純英語的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用滲透的方式引導他們加強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隨著每天學習的深入,以及與外教用英語交流的體驗,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和運用能力在短期內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真正的體驗式學習應該深深地植根于課堂,并積極探索再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中。本研究將汲取體驗式學習理論的精華,同時也以二語習得理論、交際教學理論、任務型教學理論、情境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為基礎,探索體驗式學習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可行性,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