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珍貴的寶藏,而隨著現代文明的日新月異,承載民族記憶的非物質遺產正漸漸走向消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然迫在眉睫。本文在總結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保護中的經驗基礎上,從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和承擔文化重任的角度出發,為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93-02
引言
國辦發[2005]18號文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組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對于許多民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的基本識別標記,是維系民族、社區存在的血脈與生命線,是民族發展的源泉”[1]然而,近代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自然災害、戰爭人為因素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許多地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的原因。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珍貴的民族標記,血脈生命線傳承下去就成為了今天我們迫切要思考的問題。
陜西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種類繁多,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印記,不能僅依賴政府部門的努力,各個高校以及高校的圖書館也應當加入這個浩大的工程中去。
一、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部分高校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面的專業學科
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揭開了中國高等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序幕,也標志著中國民族文化整合在大學教育中開始起步。從全國范圍看,高校藝術教育真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當作一個學科建設,開設相關課程的除中央美術學院外,目前還有有南京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等少數高校。而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都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心。由此可見,國內各高校已經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是這些關注的程度遠不及人們所期望,在高等院校中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還尚需一些時間,可謂任重道遠。
(二)高校圖書館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力軍
“圖書館是保護人類文明記錄的地方。為了讓現在以及未來的人們發揚歷史的精華,吸取歷史的教訓,各圖書館應把保存最能反映人類文明軌跡的地方史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2](而只為學校的教育科研服務,讓高校圖書館的職能僅限于在學校這個狹小范圍內發揮,常常忽略了高校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種類之一,其兼具了圖書館的種種特征,阮岡納贊第五定律——“圖書館是一個運動著的發展有機體”同樣適用于高校圖書館。)所以,從拓展高校圖書館職能,完善服務內涵的角度出發,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況且國內已有高校圖書館參與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當中。在《試論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兼談吉首大學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一文中[3],我們可以看到吉首大學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簡單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提供服務;2.開展田野調查,記錄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3.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4.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宣傳。
吉首大學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實踐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同時也證明了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不僅有信息資源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充實擴展本館的館藏資源與服務內涵。
二、陜西地區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陜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秦中自古帝王州”,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先后有周、秦、漢、唐等十四個朝代在此建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為世人矚目。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產生了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使陜西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陜西省24個項目名列其中。2007年5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45個項目入選。同時,省文化廳在收到的90個申報國家級項目中,推薦了78個項目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在文化部公示的名單中有26項入選。具體的項目內容,可登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網站瀏覽查詢。[4]
(二)陜西地區高校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設想
1.陜西高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案例。2007年暑假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十余名大三學生在學院的組織安排下,對長安區的斗門、韋郭、王曲、引鎮、大兆等5個片、一百多個村子的村名展開了普查。此次村名的普查實踐活動,是在西安郊區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威脅到該區域歷史文化遺存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以期通過挖掘村名的文化內涵及價值,勾勒出這一區域歷史地理的脈絡,提升該區域的文化品位,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5]
這次調查的內容包括了村名的由來、村莊的歷史、村莊的歷史名人或故事傳說、村子的手工技藝及傳承情況、村子周圍的歷史遺跡或遺存、村莊的信仰、是否有禁忌、村民的姓氏組成及來源等等方面。
2.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設想。吉首大學圖書館的個案證明,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可行的,且在這項工程中必定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1)陜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建設。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陜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眾多,為其建立檔案數據庫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單憑某一所高校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自己學校專業特色,重點考察學校周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在此基礎上考慮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比如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而“陜西紅拳”也是被列為國家保護項目的傳統體育競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便可以利用自己的文獻資源,聯合地方政府建立“陜西紅拳”檔案數據庫。內容包括:紅拳的歷史淵源、流派、拳譜以及紅拳的文化內涵等等方面。建立這樣一個數據庫不僅為紅拳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貢獻,也為學校的專業學科教育提供文獻資源支持。
高校圖書館具備的條件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建設提供可行性。①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②專業的信息咨詢人員;③現代化的硬件設備。另外,地方政府與學校的積極配合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參與。高校圖書館可以與檔案館、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合作,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6]
(2)圖書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圖書館不再只是為科研服務的“綠葉”,應積極轉型為“研究”與“服務”并重的“紅花”。其實重視“研究”也是為更好的“服務”,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高校圖書館應考慮成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為保護工作出力。同上面所說一樣,研究工作應以某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去開展,圖書館組織專門的研究隊伍,以總結前人研究的成果,探討新的研究課題為工作重心。隊伍成員應有專門人員外出開展田野調查,以文字、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第一手調查資料,且研究人員應密切關注各種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活動,眼光不能只局限在本省,應廣泛吸取其他省份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動態,作為研究工作的借鑒經驗。通過這些工作,不僅能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做以總結,還能為讀者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全面的方面,為今后的保護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和建議。
(3)向讀者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增厚圖書館的文化氛圍。如何吸引更多的讀者到圖書館來?這個一直困擾圖書館的問題,我們有沒有好好考慮過?也許有人說,學校的圖書館從不缺讀者。是的,高校圖書館因為閱覽環境好,文獻資源豐富、開放時間相對較長,每天接待讀者的數目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可觀的數目當中,有很大一部分讀者是到圖書館上網、自習。如何給讀者創造一個文化的氛圍,讓讀者因為“研究”來到圖書館,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圖書館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同時,積極向讀者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舉辦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學術沙龍,請讀者參與其中。這樣就為讀者創造了一個研究的文化氛圍,讀者也漸漸了解到,圖書館不再是上網自習的地方,而是可以獲得自己前所未知的知識,同時展現自己見解的場所,讓讀者真正愛上圖書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服務水準,凸顯自己的館藏特色,更重要的是一種不可推卸的文化重任。
參考文獻:
[1]尹有國.高校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4-8-13.
[2]吳建中.圖書館宣言十二條,21世紀圖書館新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24-25.
[3]龔菲,劉喜.試論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兼談吉首大學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8,(2):73-74.
[4]王鼎志.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網站綜述[EB/OL].(2008-06-07)[2009-07-14] http://www.snwh.gov.cn/feiwuzhi/qy/index.htm.
[5]普查村名挖掘內涵 長安與高校攜手保護文化遺產[N].西安日報,2007-7-24.
[6]李雁.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3)82-83.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ong Ta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 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a national precious treasure to hide, but along with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loading race memory of the non- material inheritance is heading for to perish graduall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impendence. This text in tallying up University library to make in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protection of experience foundation, from the library exaltation the service quality with undertake the angle of the cultural heavy responsibility to set out, was in the non- 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 protection put forward suggesting just some little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