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實際狀況,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缺少對法律的信仰、“恐訴”心理、法律觀念模糊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個人心理上不成熟,認識問題容易偏激;也與高校教師在法律課教學過程中的不當做法有關。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35-01
一、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xiàn)狀
為了摸清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真實狀況,筆者于2009年5月在河北省某高校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對象涉及在校生400人,其中文科類學生200人,理工科學生200人,這當中,一年級學生200名,三年級學生200名。問卷的內(nèi)容包括學生對現(xiàn)行法律了解的程度、對法律信仰的程度、對守法的態(tài)度、訴訟意識、法治觀念及法律意識培養(yǎng)途徑6個方面,共計24個小問題。經(jīng)過認真的核查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呈以下特點:
1.大多數(shù)人認同法律在生活中很重要,但缺少對法律的信仰。調(diào)查顯示,有90%的被調(diào)查學生認為建立法治社會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必要選擇,認為公民應該“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要“善于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等。但是,在學生填寫的問卷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之相矛盾的問題,當問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選擇何種途徑解決”時,有53%的同學選擇了“求助于法律”,有近31%的學生認為“私了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10%的學生選擇自認倒霉,有6%的大學生選擇“以牙還牙”,采用報復式的手段討回“公道”;在被問及“如何對待法院生效的判決”時,有58%的人認為應當無條件地遵守,37%的人稱:公正的就執(zhí)行,不公正的就可以不執(zhí)行;在被問及“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否做到依法辦事”時,38%的人選擇“能走捷徑就不依法辦事”。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增強,但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知”與“行”存在較大反差,法律在大學生心目中并沒有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人遵守法律是出于對法律具有制裁性的敬畏,而不是出于對法律的信仰。
2.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在法治觀念上仍存在模糊認識。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少部分學生認為“上法庭是丟人的事情”;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遇到親朋好友借錢等情況,選擇了“一般不立字據(jù),怕傷感情”;有55%的人認為“自己若有親人發(fā)生違法犯罪問題時”,選擇了“犧牲法律而保護親人”的道路。在問及“權利與義務關系”時,有幾乎76%的學生認為“權利應為第一位”,體現(xiàn)出大學生強烈的權利意識,但令人遺憾的是有近20%的學生不愿承擔與之相應的義務和責任,40%的學生稱:“我不得不守法,否則會受懲罰”,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有待提高。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現(xiàn)狀的原因分析
1.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歷來有“重道德、輕法律”的歷史傳統(tǒng),這與儒家提倡的“禮治”、“德主刑輔”思想有關,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如果用法令引導而民違之,就以刑罰齊之,這種外在控制手段,只能使民茍免刑罰,而民心無所羞愧。相反,采用以道德價值為導向的內(nèi)在控制,人們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悅誠服。
兩千多年來,受傳統(tǒng)的“德主刑輔”思想的影響,在我國民眾中形成了比較牢固的“重道德、輕法律”的觀念意識。大學生也不例外,問卷調(diào)查顯示,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在被問及“你大多數(shù)時候以什么標準評價事物”時,有78%的人答案是公共道德,只有22%的人答案是法律。
2.與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不成熟有關。大學生思想開放、視野開闊、反映敏感,關注社會,特別是新聞媒體披露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常常成為他們議論的熱點問題。但受年齡輕、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們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喜歡就事論事,缺乏動態(tài)的、辨證的、全面的眼光,導致思想和言論出現(xiàn)偏激,行為走向極端。比如,大學生往往片面夸大社會的負面因素,當看到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領導干部貪污腐化、以權謀私、生活墮落的違法犯罪案件,尤其是看到一些地方的司法審判機關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裁判不公之后,極易產(chǎn)生消極、悲觀情緒,對我們當前建設法治國家失去了希望和信心,進而影響到學法、守法的積極性。
在問卷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認為在當今的中國,權大于法,當官的、有錢的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約束。他們普遍相信“找關系、托熟人,才能辦事”的信條,甚至有35%大學生認為“中國是一個缺乏法制傳統(tǒng)的國家,還遠遠不具備法制國家的條件”,“法律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3.與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不當做法有關。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過法律課的教學進行的,具體就是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2006年以前是《法律基礎》課),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教師疲于趕進度,只能簡單羅列、堆積知識點,卻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觀念的培養(yǎng)和教育,忽視了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教育。把學生法律素質(zhì)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識的多寡,結(jié)果是教師講授法律知識不少,但學生只是記在筆記里、劃在書上,并未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對法律“知而不信”,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