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是學生的學習形式發生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特征表現為以非正式學習為主,而非正式學習的進行離不開各種媒體的支持。同時,大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在學習媒介的選擇上較自由,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狀況,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非正式學習造成的影響進行探索,旨在幫助大學生在非正式學習過程中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大學生;大眾傳媒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42-02
一、概述
(一)非正式學習的概念界定
對于非正式學習概念的界定不少學者以各自的方式進行了表述:
雪倫·B·梅瑞安認為,非正式學習如自我導向學習、網絡學習、教練、輔導、績效規劃等,通常是有目的的,但并非是嚴密組織的,它們都包含了審視學習需求的機會。非正式學習可能在學習機構中發生,但不是典型的基于課堂的、組織嚴密的學習,學習的掌握權主要在學習者手中,它可以在一個組織有目的的鼓勵下發生,也可以在一個不大有利于學習的環境中發生。[1]
Gerber指出發生在教室之外體系中的學習是非正式的(Maarschalk 1998,Tamir 1990)。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相比是無結構并且學習的管理也由教師轉向學生(Tamir 1990)。非正式學習可能發生在一些機構中(如博物館、動物園);一些組織中(如男孩、女孩社團)或者在每天的環境中(如看電視、上鋼琴課、鉆研嗜好、購物)。實質上,非正式學習可以被定義為個人不在正規教室和沒有教師出現的情況下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非正式學習也可以包括學校發起的課程之外的活動(如運動會、樂隊、俱樂部等)。[2]
根據上述各非正式學習概念的闡述可以知道,非正式學習是與正式學習相對的概念,非正式學習主要是指學校課堂學習之外的學習。它不是典型的由學習機構發起的、基于課堂的組織嚴密的學習,它的形式更具靈活性和分散性。
(二)非正式學習的特征
非正式學習在生活中隨時隨處都能發生,當它融入人們的生活、自然的發生時是很有意義的。它具有如下基本特點:(1)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非正式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并非由教師或者其他外界組織進行學習的。(2)隨機的學習場所。非正式學習一般發生在公共場所(包含虛擬環境),不需要專門的教室,它有可能發生在你回家的路上或者其他任何地方。(3)多樣化的學習形式。非正式學習發生的隨機性決定了形式多樣性,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是一段談話、一條搜索信息、一則使用幫助,或是一件突發事件等。(4)多元化的知識來源。隨機的學習場所及學習形式的多樣性,共同決定了非正式學習的知識來源是多元化的。它可以來源于人、書籍、報紙、電視、網絡等等。(5)協作與共享。非正式學習強調協作,在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同時,鼓勵團隊通過對話、反饋和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來提高團隊的集體智慧和績效。因此,非正式學習更加強調個體之間的協作性,強調交流共享。[3]
(三)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在《新聞學簡明詞典》中的釋義為報紙、雜志、通訊社、廣播、電視的總稱,又譯為“公眾通訊工具”或“輿論工具”。
大眾傳媒是指擁有廣泛受眾的、普及程度很高的新聞傳播媒體:報紙、刊物、廣播、電視。(江建文)
本文所指的大眾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計算機網絡等。
二、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現狀分析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某學校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進而重新構建一種更利于現代社會大學生進行非正式學習的有效方式。
(一)調查方案
調查主要從學生對非正式學習的了解程度及學習方式、學生對學習媒介的選擇性及自控能力、影響非正式學習效果的原因三個方面著手選題,對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現狀進行了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90份,收回有效問卷152份,有效率為80%。其中:男生占54.2%,女生占45.8%;文科專業學生占54.2%,理科專業學生占45.8%;大二學生占45.8%,大三學生占12.5%,大四學生占42%。
(二)調查的統計與分析
1.學生對非正式學習了解程度及學習方式的調查
調查表明,54%的學生對非正式學習了解一般,其中男生占12.5%,女生占37.5%。比較了解的占25%,不了解的占16.7%,非常了解的占4%。大部分學生認為非正式學習就是自愿、自覺、自主的一種學習方式,還有學生認為非正式學習就是自習。在非正式學習中:58.3%的學生選擇了自習,20.8%的學生選擇了面對面探討,16.7%的學生樂于合作學習,4%的學生擅長觀察、模仿;33.3%的學生認為知識來源于課堂之外,25%的學生認為知識來源于課堂之內,41.7%的學生認為二者兼而有之,87.5%的學生認為學習隨時都可發生。
2.學生對學習媒介的選擇性及自控能力的調查
對于學習媒介的選擇,37.5%的學生選擇方便使用的,37.5%的學生選擇學習效果好的,還有37.5%的學生依據個人喜好選擇。其中,75%的學生選擇書籍,33.3%的學生選擇報紙,25%的學生選擇雜志,29.2%的學生選擇廣播,37.5%的學生選擇電視,79.2%的學生選擇網絡。由此可見,大學生非正式學習所選用的媒介還是以書籍和網絡為主。
學習過程中,25%的學生有明確的目的,并始終能夠按目的進行;45.8%的學生有目的,但時常被其它因素影響,29.2%的學生漫無目的。33.3%的學生較為注意所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和科學性,50%的學生不太注意。因此,學生的自控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當遇到問題時,16.7%的學生選擇當面請教他人,29.2%的學生愿意參與學習群體進行談論,29.2%的學生選擇網上互助,45.8%的學生愿意自己反思,而16.7%的學生則持順其自然的態度。
3.影響非正式學習效果的原因調查
研究結果表明,50%的學生對自己非正式學習的效果不滿意,對于其原因,41.7%的學生認為是欠缺相應的學習能力,而高達70.8%的學生認為是非正式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難以再次訪問和獲得。55.5%的學生認為自己更適合正式學習,因為正式學習的效果比非正式學習的效果更能得到保障,33.3%的學生認為自己更適合非正式學習,原因是非正式學習更真實地反映出學習者的需求,學習更具有自主性。但是只有11%的學生認為非正式學習的效果要優于正式學習。高于55%的學生認為非正式學習的效果要靠自控能力和目標性來保障,而只有25%的學生能夠做到這一點。
(三)調查結論
1.學生非正式學習的學習方式陳舊
對于大學生來說,雖然學習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大部分學生受正規學習的影響,習慣于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依賴教師的講授。很多大學生的非正式學習方式還是以傳統的閱讀與自學方式為主,缺少有效的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媒介和學習方式。即使利用了各種媒介,也只是簡單地搜索答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進行有效的非正式學習。
2.學生缺乏自控能力
非正式學習具有偶發性、隨意性的特點,在非正式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獲得的資料、學習到的知識點、突發的靈感往往比較零散,不成系統。而大學生在非正式學習中,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中,容易轉移注意力。甚至偏離目標,把時間浪費在了其他無關的事情上。
3.信息素養不強
學習者具有獲取信息、甄選信息以及辨別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就是信息素養的具體體現。當前,大學生群體信息素養表現較為薄弱的環節為信息選擇能力,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以及管理與生成信息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缺失使大學生非正式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造成了資源和時間的浪費。
4..非正式學習過程中缺乏監管
非正式學習的開放性和大眾傳媒的復雜性以及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擾。而非正式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它缺乏足夠的監管效力,使大學生的非正式學習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證。
三、對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的幾點建議
要有效解決大學生非正式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探尋一種符合大學生特點和非正式學習特征、迎合大眾傳媒環境的非正式學習策略是關鍵。本文針對大學生非正式學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以期非正式學習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媒介
首先,目前大學生的非正式學習方式還是以傳統的閱讀與自學方式為主,缺少有效的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為此,構建靈活多樣的非正式學習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大學生要對大眾傳媒有較全面的了解,根據自身的習慣、認知水平、學習條件、學習需求等方面,整合相關的技術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媒介,畢竟,任何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有結合自身實際,結合信息社會所提供的相關工具與平臺,確定對應的學習方式,才能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加強“自律”
目前,對非正式學習者來說主要靠“自律”來規范其活動,為此,尤其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提高“自律”意識。這就需要學習者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學習能力,以保證非正式學習的效果。
(三)提高信息素養
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大眾傳媒環境下進行非正式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無論是利用書籍報紙等進行知識收集、利用網絡與別人進行協同,還是組成非正式團體進行學習之間的交流,都需要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特別側重這些能力的培養,增強非正式學習的能力。
(四)加強監管
由于部分學習者在非正式學習過程中缺乏自控能力,不能進行有效的非正式學習,因此,加強監管必不可少。一些構筑非正式學習平臺的機構可以運用技術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人們在非正式學習的交互過程中也要加以監督,可以通過對話、協商、交流等方式對不良行為進行引導,以促進學習者全面、健康地協調發展,進而有效地提高非正式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大眾傳媒環境下進行非正式學習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已被眾多大學生所接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知識獲取與傳播對正規教育培訓的依賴越來越少,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非正式學習也必將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美]雪倫·B·梅瑞安編,黃健等譯.成人學習理論的新進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2.
[2]Gerber.Development of inform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ss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Vol.23,2001.
[3]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