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產生都有自己的哲學根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存在著自己的哲學根源,即人性基礎,其人性基礎是說明自身存在和發展之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哲學基礎。現實的個人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礎研究的邏輯起點;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人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19—02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概述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關于人的哲學,是“從整體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質、人的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生價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則的學問。”[1]“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學的關聯點。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構在“人”的基礎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終極價值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現實的個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及其相對應的需要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三大人性基礎。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相統一的存在物,都有特定的自然性需要、社會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作為自然人,人有作為一種動物生存所必須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性需要;作為社會人,人有自由、平等、充分發展、實現自己價值等各種社會性需要,要求受到尊重,享有人權;作為精神人,人有精神安撫、精神歸宿和精神提升的精神性訴求;而精神性訴求又是無止境的,永遠處于不斷訴求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產實踐活動
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及其與之相對應的需要構成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三大人性基礎,同時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學根基。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實踐的五種形式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實踐作了幾重說明。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接著是物質生活資料的再生產,再接著是人自身的生產,這三個方面不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該看作是三個方面……三個‘因素’”[2]從這三個方面引出了第四方面即社會關系。“只有現在,在我們已經考察了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面之后,我們才發現:人還有‘意識’”,意識構成了實踐的第五方面。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馬克思的實踐乃是由物質生產、再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和意識五個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織、相互纏繞、共同組成的統一整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產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生活。具體地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生活,為人和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物質手段的輔助并受物質生產的一定形式所產生的一定的社會結構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共同決定。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實踐活動生產出的是觀念形態的東西,但他同樣展示了人的本質力量。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特定時期的實踐水平,同特定時期人的自由自覺程度相關。不僅如此,通過這種精神生活,人的思想得以改變,人的境界得以提升,人得以在某種程度上占有自己的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它有助于人的社會關系的良性發展,有助于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的個人的自由發展,從而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也必將引向人之生成、人之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改變著人的存在,并通過制約內在人格、行為方式、道德秩序等具體參與了真正的人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關乎“人怎樣成為人”、“人成為怎樣的人”,關乎“人應該怎樣生活”,關乎怎樣達到合乎人性(揚棄了片面規定)的存在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使人獲得自己、成為自己、發展自己,使人不斷地基于對“現實的”“實存的我”的不斷否定向應然提升、邁進,使人不斷走向未來,過人的“可能生活”,把人引向更高的可能性。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一)人類歷史的三個形態與各時期人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中,馬克思指出了人的發展三個階段或三種歷史形態的學說,認為人類的發展須經歷“人的依賴關系”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形態等發展階段。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社會形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人對人的依賴為特征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個體在這一社會形態中必須依附于特定的群體或集團,如臣仆對封建主的依賴、農奴對地主的依賴,“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3];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資本主義社會,個體獲得前資本主義社會無法比擬的獨立性和個性自由,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化為物的關系,“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4],這種物的依賴性導致人在發展和社會關系上的片面性即異化;第三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3]的共產主義社會,個體在這一社會形態中“個性得到了自由發展……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演進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社會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前提,它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人獲得發展和解放的程度,而共產主義則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形態,“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人的發展程度為社會形態演進提供了價值判斷的尺度,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表現出迥異的主體特征和狀態,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和職責等等,這也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5]又是新的社會形態的開端,它標志著不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和目的的“史前史”的結束,即資本主義以及以前的社會:“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樣的社會形態而告終。”[6]
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7]人并沒有一種絕對標準的所謂人的存在狀況和絕對標準的所謂人的規定性。人總是處在不斷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創造之中。隨著人類實踐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人的存在必然更加完善,人的生存和發展境界必然不斷提升,人必然不斷占有自己的本質,逐步從偶然的個性走向自由全面發展。人類實踐最終指向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被看成是人的完善和為此而必需的變革現實的實踐過程,是造就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實踐過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于每一個現實的人擺脫各種內在的和外在的限制,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們的社會關系,從而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質,獲得自由個性。它既是人之生成的過程,也是人之解放的過程,是通過實踐生存過程不斷揚棄自身局限從而全面地展開人生存的內在豐富性,全面地解放人“,把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8],達到自由生存的過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9]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人學告訴我們,實踐是人的本質規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生活,為人和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實踐活動是對人本身的改造,它發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發展自己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從最本原的意義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服務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滿足人自身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
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不同視角的審視和解讀,梳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關系,人之現實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點;人之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方法和途徑;人之全面自由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目標和歸宿。
共產主義被看成是人的完善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過程,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也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共產主義“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生成,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是人的本質作為某種實在的東西的實現”。[10]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
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獲得自己、成為自己、發展自己,使人不斷地基于對“現實的”“實存的我”的不斷否定向應然提升、邁進,使人不斷走向未來,把人引向更高的可能性。它使人在社會關系方面把自己從其余動物中提升出來,不斷獲得人的本質,過人的“可能生活”,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生成,使對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質的人的引出。
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理想,一種追求,其動力一方面來自于人追求自身自我完善的內在需求,一方面來自于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它既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正因為如此,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完善,一直是古往今來人的一個永恒理想和追求。
五、結語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一種理性的、自由的和創造性的獨立人格,同時,它也能促進人的獨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我國現代化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必然要求提高個人的獨立意識,發展人的主體性。所以,當代中國,人的發展趨勢主要由依附性的人走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個人的獨立形態,即成為具有主體性的個人,真正地成為社會歷史的主體。
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的目標,是能夠實現的科學理想。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更高層次上能夠堅持而且必須堅持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發展的最高階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我國而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從毛澤東時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理論與實踐,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社會主義本質論;從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實踐,到胡錦濤的“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提出,可以看到實踐中的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主導走向。因此,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自覺地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目的和終極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