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農村管理民主,完善鄉村管理體制,為農民當家作主提供制度性平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自實施村民自治以來,農村基層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體系,農村基層管理民主的氛圍日漸濃厚。但管理民主仍處在起步階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不僅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民主;決策;機制
中圖分類號:D62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15—02
一、農村基層管理民主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民主意識淡薄,管理民主的主體不到位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對村級事務的關心度大大降低,村民參與管理民主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多數農民放棄知情權、參與權,更不要說行使管理權、監督權,出現了群眾不愿、不能和不敢參與管理民主的現象。尤其在“村官”選舉過程中,部分農民認為誰當選都與自己無關,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權利。雖然也正常參加正常選舉,但容易受人拉攏,不能表現自己真實的參政意愿。一些村民在選舉時,將選票交給他人隨意填寫,有的選親、選近、選鄰,而不管所選的人有無工作能力,是否勝任。從而導致了“村官”賄選現象的發生,其中方法和手段可謂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有一擲千金的“天價”賄選;組織嚴密的“分工“賄選;報名到姓的“公開”賄選;慷慨大方的“公款”賄選;互相承諾的“和約”賄選;勾勾連連的“家族”賄選;幕后操縱的“調整”賄選;軟硬兼施的“暴力”賄選。
(二)村級決策不夠民主,傷害了群眾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
當前,農村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主要通過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來體現。但一些村干部集體領導、民主決策意識淡薄,工作方法簡單,擔心充分發揚民主就難以集中,難以貫徹領導意圖,不如用傳統方式管理省事。在村級重大問題的決策上沒有按照民主決策的程序及時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討論決策,出現了決策不民主、辦事不公的現象,傷害了廣大群眾參與管理民主的熱情。部分村以村民會議難召開為由長期不開村民會議,對一些需要經村民會議決定的、涉及廣大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未經授權就由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在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時,對一些重大問題,不能做到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對一些有文化和議事能力較強的外出務工人員未能進行會前征求意見和會后反饋結果,會上發表的只是個人意見;一些村干部在村民代表會議上,對集中講得多,對民主講得少,對重大決策的出臺、重要建設項目的安排和大額資金的使用,獨斷專行,個人說了算,脫離了群眾。
(三)村務公開流于形式,群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第一是避重就輕。只公開那些沒有問題或問題不大的事情,而對村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避重就輕或避而不談。
第二是以虛避實。對群眾關心的財務問題、招待費問題、干部工資問題,只公布幾大項收支情況,具體支出情況群眾無知曉,屬半公開、假公開,根本達不到公開的目的。
第三是只公開結果。將辦事的過程公開,才能體現真實性,但一些村只是著眼于程序公開、結果公開,群眾對這樣的公開意見很大。
第四是隨意無序。有的村對村務公開的隨意性大,對公開的內容想到了就公開,想不到就不公開;對公開的時間想什么時候公開就什么時候公開,缺乏時效性。有的村務公開欄已成擺設,有的成了宣傳欄。
(四)村民自治運行不順,束縛了農村基層管理民主的空間
從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普遍實踐來看,民主表現得并不充分,主要體現在選舉環節。村委會一經產生,即出現管理民主不夠廣泛,村干部不愿問計于民、還權于民的現象,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變相為“村官自治”。同時,一些鄉鎮干部“當官管民”的意識濃厚,有意無意地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半癱瘓狀態。
針對農村基層管理民主存在的四個突出問題,我們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切實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干部引領農民當家作主的能力,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民主實踐的素質,使管理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樣,領導更加有力,保護和發揮好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二、推進農村基層管理民主的對策
(一)著力培育農民的民主素質
廣大村民是管理民主的主體,他們的民主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農村民主進程。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作為農村管理民主的組織者,要有更強的民主意識,具備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
第一,農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黨在農村各項工作的集體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要想認真履行好職責,卓有成效地做好農村工作,保持好自身的先進性,就要站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高度,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努力做到“三要”:一要增強“三感”,首先是增強榮譽感,其次是增強責任感;再次是增強危機感;二要提高“三能”。首先是不斷提高自身抓班子帶隊伍的能力,其次是不斷提高確保農村政治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再次是不斷提高“帶富”能力;三要過好“三關。首先是金錢關,其次是權利關,再次是公平關。
第二,要開展民主知識和民主技能教育,讓農民懂得民主活動的規則、程序和技能,提高農民對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增強民主責任感,從而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第三,要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實踐活動,通過民主參與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效調動他們民主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健全農村民主決策機制
要保證村級決策民主,關鍵是建立一套嚴密、完善、管用的民主決策機制,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和規范,使決策有章可循。
第一,民主決策的形式。基本組織形式是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
第二,民主決策的程序。一是由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聯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聯名提出議案。二是由村黨組織統一受理議案,并召集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聯席會議,研究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三是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四是由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組織實施村民主決策事項的辦理。
(三)落實村務公開制度
第一,規范公開的內容。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明確要求公開的事項,要繼續公開,如計劃生育政策落實、救災救濟款物發放、宅基地使用、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報酬等;財務公開,村集體資產和財務收支的所有情況都必須逐項逐筆公布明細賬;土地征用補償及分配、農村機動地和“四荒地”發包、村集體債權債物、稅費改革和農業稅減免政策、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種糧直接補貼、退耕還林還草款兌現,以及國家其他補貼農民、資助村集體的政策落實情況;農民群眾要求公開的其他事項。以上要求公開的內容,都進入公開欄。
第二,規范公開程序。村里在決定每一項涉及發展和村民利益的時候,首先召開“兩委”會,將要公開的內容整理出清單,然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提交村民代表或理財小組討論通過后進行公布。公布后還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對群眾提出的問題給予答復解決。
第三,規范公開時間。政務、事務每月公開,財務收支、電價水費、計生指標等每季度公開一次,干部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和工資獎金數額每半年公開一次,宅基地審批、企業承包等隨時公開。
第四,規范村務公開形式。村村都設立了永久性室外公開欄,做到嚴肅醒目、美觀大方,群眾隨時都可以知曉村務、監督村務。
第五,規范村務公開范圍。凡屬公開的事項,要求村一級公布到組,組一級公布到戶,村上重大事物要及時召集村民代表會議,由村委會主任負責報告工作,接受質詢和監督。
(四)完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
村民自治是廣大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制度。要真正做到管理民主,就要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管理民主活動。
第一,要注意解決農村村民民主監督虛位的問題,防止村委會集權,防止村干部濫用權利。
第二,要規范鄉鎮行政行為,將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的工作方式轉變為以指導和服務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不擅自干預依法屬于村民管理民主范圍內的事項,對不依法辦事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第三,要把群眾認可的東西制度化,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規范村中的各種關系,使村民管理民主活動有章可循。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