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援助作為政府的一項民心工程,公平的分配司法資源、化解矛盾糾紛,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實踐中屢屢出現利用虛假材料騙取法律援助、試圖無償使用司法資源的行為,應對這種欺詐現象進行辨別、遏制,使有限的司法救助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運用。
關鍵詞:法律援助;援助欺詐;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6.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47—02
法律援助是一項保障弱勢群體和特殊案件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法律保障制度,是政府利用公權力調配社會司法資源,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國家行為,是律師秉承職業操守、履行法定援助義務、匡扶正義的公益行為,這項工作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是不容褻瀆和欺騙的。然而,日常工作中時常出現援助欺詐現象,申請人本人或伙同他人,利用虛假、偽造的證明材料騙取法律援助,從而無償使用司法資源,這種行為不僅干擾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是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應引起重視,堅決遏制。
一、法律援助欺詐的表現形式
在援助實踐中,多數援助申請人都能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交真實有效的證明材料,配合律師做好援助案件,取得滿意的效果。但也有少數人出于各種原因,實施騙取法律援助的行為,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利用虛假授權委托代理他人申請援助,騙取不當得利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七條,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可委托代理人向案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援助。條例之所以允許當事人委托代理人進行申請,是考慮到盲聾啞人、未成年人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身患重病的貧困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需要由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來代理申請法律援助維護其合法權益,此時,應提供當事人的授權委托書,證明其代理行為的合法性。但實踐中,有人為了獲取不當得利,利用虛假的授權委托書,騙取法律援助。例如,筆者曾受理一例援助申請,一外地農民工在某工地受傷,應獲得賠償十余萬元,其妻持結婚證和他的授權委托書申請援助。律師審查材料后受理了她的申請,并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在訴訟過程中發現,該農民工本人已與用工單位達成賠償協議,兩年前他與妻子已離婚,并未委托其前妻申請援助,其前妻提供的授權委托書是虛假的,結婚證也無效。實踐中,當事人因傷、病,近親屬不經本人同意代為申請援助的情形時有發生,此外,行動不便甚至思維不清的高齡老人的財產糾紛和贍養糾紛也容易出現虛假授權的援助申請狀況。
(二)提供虛假貧困證明申請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制度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幫助因經濟困難而打不起官司的弱勢群體。因此,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效證件,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本人家庭經濟狀況證明是申請人應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的核心證明材料。但是,實踐中也有少數有經濟能力、甚至有車有房的人持虛假貧困證明申請法律援助,申請“免費的午餐”。更有甚者,個別申請人居然持蓋有公章的空白信函現場填寫證明。這種情況下,無論申請人經濟狀況是否真正困難,都應對證明的效力產生合理懷疑。但由于經費和人員有限,援助機構無法核實,尤其是跨地區、跨省市的申請人經濟狀況,更無從考證。
(三)利用法律援助謀求其他案外利益
利用法律援助謀求其他案外利益,是一種比較隱蔽的援助欺詐行為。例如筆者曾接待一名申請人,首次申請援助的案由是離婚,法院判決不準離婚。時隔不久,她又來申請援助,要與公公分割丈夫的遺產。原來,她和丈夫的房產及房產證均被公公占有,她首次申請援助是與丈夫進行假離婚,目的是以判決形式確認他們的財產權,向公公要回屬于他們的夫妻共有財產。在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丈夫不幸身亡,她再次來申請援助要求分割遺產時,才說出首次申請援助的真實目的。姑且不論此案申請人是否正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單說其首次申請援助進行訴訟的必要性,她利用法律援助免費提供的司法資源謀求離婚訴訟之外的財產確權的目的,實為法律援助欺詐行為。
有限的司法資源和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司法資源應滿足真正經濟困難的群眾在法律上的迫切需求,而不應成為解決生活瑣事的方法和途徑。如果訴訟本身不是必要,而是利用法律援助制度達到其他正當或不正當目的,實質上是一種法律援助欺詐行為,這是對援助工作者的感情傷害,更是對法律援助制度本身所寄寓的公平正義價值理念的褻瀆。
二、援助欺詐現象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現象是本質的表現。雖然各種援助欺詐現象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干擾法律援助正常工作秩序,但是,存在即有原因,筆者認為援助欺詐現象的出現是由深層次的制度和社會因素決定的。
(一)經濟困難證明的隨意出證
法律援助機構是否給予援助主要是看申請人是否經濟困難,依據的主要申請材料是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效證件,對于不享受低保的人員,可以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本人家庭經濟狀況證明來判斷。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經濟狀況證明缺乏準確性、客觀性。尤其是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本人家庭經濟狀況證明,一般都是在申請人向出證單位陳述的基礎上做出,主觀隨意性大。其次,經濟狀況證明缺乏真實性。對于本文中提到的吃低保的大款戶和在蓋有公章的空白信函出具的經濟困難證明,其真實性可見一斑。利用不真實的證明材料騙得無償的法律援助,使在法律援助資源分配上再次出現不公,不僅挫傷了援助律師的辦案積極性,而且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
(二)司法資源稀缺
司法資源稀缺是導致出現援助欺詐現象的本質原因。法律援助事業的大發展有賴于進步文明的社會氛圍和豐富的司法資源。我國的法律援助事業經過十幾年的探索,雖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認,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初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司法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之所以有人利用虛假的、偽造的證明材料騙取法律援助,希望無償使用法律援助資源,說明目前使用司法資源的成本遠高于一般生活水平,雖然他們的經濟條件高于政府規定的參考值,但仍然無法正常使用司法資源來維護合法權益。
(三)法律責任不明確
明確法律責任是杜絕違法行為的有效方法。現行《法律援助條例》對欺騙法律援助的行為沒有規定,而各地的具體實施辦法對援助欺詐現象都沒有明確的界定,多數是籠統規定“受援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法律服務收費標準向承辦該案件的法律服務人員支付法律服務費用”,并沒有對此類行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加以規定,致使有人抱著僥幸心理以欺騙的方式申請援助,即便不能得逞也沒有絲毫的不利后果,不能因此使其付出欺詐成本。而這種行為對法律援助工作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遏制援助欺詐現象的幾點建議
近幾年來,法律援助事業快速發展,深入人心,群眾希望獲得法律援助,分享法律資源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隨之而來的是援助欺詐現象呈上升趨勢,干擾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秩序,應采取措施堅決制止。
(一)規范經濟困難證明,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并重
法律援助審查的范圍包括對象范圍和事項范圍,本文特指對援助對象范圍進行形式和實質審查,即增加對申請人是否經濟困難的實質性審查力度。
實踐中多數情形是,申請人由居(村)民委員會、鄉鎮政府等簡單寫明“茲證明XXX經濟困難”即被認定符合經濟困難標準。從而導致有關部門隨意出證,不利于援助機構判斷申請人經濟狀況,應進行規范。對于不持有低保證、特困戶救助證等法定“證明文件”的申請人,可由申請人填寫申請表申報經濟狀況,如實反映家庭收入、生活必要支出、不動產、價值較大的動產情況,并由村(居)民委員會對其申報狀況出具證明意見。而有關單位只是對申請人申報狀況是否屬實出具證明意見,不對經濟困難標準作出判斷。法律援助機構從申請人的收入、可變現資產和生活必要支出等方面綜合衡量申請人法律服務費用的支付能力。對于存在疑問的情況,法律援助機構必須進行實質審查,向相關部門或到申請人住所地查證。
(二)加強隊伍建設,實行法律援助律師隊伍專業化
由于法律援助社會知曉率的逐步提高,援助案件數量也在迅速增加,相比較而言,目前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力量較為薄弱,相當一部分機構組織不健全、人員不到位。對此,一方面應加強援助公職律師隊伍建設,落實機構人員編制,提倡援助機構專業律師承辦援助案件,從而使援助機構在案件辦理過程中能有效掌握受援人真實經濟狀況;在人員配備充足的前提下,援助機構也有能力開展對申請人經濟狀況的實質審查。一方面建立法律援助志愿律師團,建立相對穩定的律師隊伍,便于和援助機構及時溝通信息,對辦理案件過程中的欺詐現象能夠及時反饋、處理。
(三)嚴格法律責任,強化法律監督
法律責任的缺失使法律實施在一定意義上流于形式。因此,以立法形式明確援助欺詐的法律責任,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罰措施,是法律援助工作更加規范順暢的必然要求,也是《條例》得以遵守的最根本保證。在嚴格法律責任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援助案件辦理過程中的法律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更正,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法律援助在我國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法律援助工作是否規范,決定援助案件質量的高低。應采取多種措施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一方面合理運用政策,擴大援助對象覆蓋面,實現應援盡援,另一方面要嚴格審查,杜絕援助欺詐現象,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司法資源,使真正困難需要援助的群眾獲得法律援助,將政府親民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楊永昌.中國法律援助發展問題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高貞.法律援助審查中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2008,(2).
[3]王永欣.我國法律援助的困境分析[J].法學與實踐,2006,(3).
[4]李中春.法律援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中國律師,2005,(6).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