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表示事物發展的協調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規律性。中國當代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道路中創造性地發展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和諧思想。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全新理念,是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全面闡明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美美滿的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美學;和諧社會;人;自然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10—02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的里程碑。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核心理念是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相處和天然統一,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的消除和人的生存尊嚴的體現。人的和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一個重要發面,而“和諧社會”的提出,指的正是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全面和諧發展。回顧歷史,無論是全人類解放還是個人自由,實質上都取決于人與自然、人與人兩對矛盾的處理和解決程度。
一、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
馬克思指出,在和諧社會里,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將是“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①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總體上表現為人通過自然界不斷開發、利用、改造和征服,以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過程。自然逐漸被“人化”,人類必然依靠自然來生存和發展,“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我國社會目前正面臨著人和自然之間最尖銳的矛盾,國際上的發展經驗表明,走出低收入國家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對任何國家的成長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往往也是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突出、瓶頸制約加劇的時期,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錯失發展機遇,導致經濟增長徘徊。我國目前正面臨著由資源短缺造成的經濟發展瓶頸問題,而我國經濟發展中由粗放型和消耗型的增長方式所造成的浪費,對本來就已十分短缺的資源無疑是雪上加霜。當人們一味的追求經濟增長,把自己與自然完全對立起來,無條件、無節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時,當人們改造自然的規模和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時,人們同時也品嘗了由此種下的“苦果”——自然界對人類無視其反應所給予的“報復”和懲罰。空氣污染、水質污染、食物污染已屢見不鮮。然而如果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就不能把環境保護作為單純而孤立的問題去思考,必須把環境保護與人的生存聯系起來,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今天已經上升到人生存的本體層面上了。
生態環境的破壞雖然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在人和自然的矛盾背后卻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因此,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的根本出路,只能在于正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厲害沖突。而這正是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全面轉型期的過程中面臨的另一類矛盾。
二、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
人和人之間矛盾的正確解決不但有利于人和自然之間矛盾的解決,有利于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在和諧社會里“現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人關系中,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③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在任何時候都存在,但在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全面轉型期的過程中,我國社會面臨的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具有特殊的內容,這個特殊內容就是人和人之間出現全面的利益差別擴大趨勢。這種全面的利益差別擴大趨勢,首先表現為居民收入的持續擴大;其次表現為地區差距總體上呈擴大趨勢;最后表現為收入分配差別拉大,最突出表現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別擴大。毋庸諱言,我國社會目前出現的人和人的全面的利益差別擴大趨勢,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號召的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口號有直接關系,在解決全民的溫飽問題和爭取小康水平的歷史階段,鼓勵人和人的利益差別,的確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但當這種差別擴大到引起社會不和諧的時候,就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社會不和諧的矛盾主要是人和人的收入差距的拉大所產生的利益沖突,如果個人之間收入差距的拉大趨勢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社會的兩極分化就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防止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從而保證社會和諧。
三、和諧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實踐的當代發展
痛定思痛之后,人們開始探索、尋求新的更合理、更全面的發展道路。要正確地解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必須有科學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當今全球化的主導價值和主流的現代化生活方式,是一種以“高消費、高污染、高能耗”為基礎的高福利生活方式。這是“西方現代性”的必然邏輯。作為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異化關系的發展模式,這種生活方式和發展路徑不可能成為全球現代化的引領方式,更不可能為已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所遵循。作為一個一百多年來一直處于西方文化威脅之中的、以農業和農民為主體的人口大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只能走“低消費、低污染、低能耗”的獨立自主的中國特色道路。這是一條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黨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的提出預示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境界,我國社會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因此,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核心理念在當今中國具有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功用。
和諧社會的本質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會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關于和諧文化建設問題,全會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作為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的重要階段,繼續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資源與之相互涵化和補充,形成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美學思想體系,以引導中國人在現代化道路上反思和領悟自己的基本生存意義和價值。
馬克思深刻地指出“共產主義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地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⑤這一切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也是共產主義和諧美理想的實現,也是全面的和諧發展的人的塑造。構建和諧社會的和諧美是對歷史上和諧美理想的繼承和發展。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頁。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