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聯理論從認知角度出發,為交際的語用闡釋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拓展了語用研究范圍,使語用學成為一門開放性的解釋交際的科學,但國內外語言學界一直存在著認為關聯理論缺乏社會維度因而無法解釋社會文化現象的批評。本文作者試圖通過對關聯理論研究視角以及理論框架的分析,并以交際中普遍存在的禮貌現象為例,來證明這種批評是由于對關聯理論的誤解而引起的。
關鍵詞:關聯理論;社會維度;禮貌;誤解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77—02
認知語言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歐美興起的新的語言學科,處于語言研究的前沿,特別是由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于1986年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從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語言交際做出解釋,實現了認知與語用研究的高度結合。該理論形成后,在國內外語言學界引起廣泛的研究興趣,并以其獨到的視野及新穎的理論框架逐步為人們所接受,大大豐富了當代語言學理論。
關聯理論解釋性較強,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事實上,自關聯理論誕生以來,人們的研究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例如將關聯理論運用到語義、會話含義、語法、文學文體學、文本分析、隱喻、反語、幽默、翻譯、跨文化交際研究等等。但是,在人們認同關聯理論解釋力的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對其提出了質疑。AndrewGoatly(1994)就曾在 “Register And The Redemp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Case of Metaphor”一文中指出,Grice理論和關聯理論都是存在缺陷的,它們不能處理文化與社會語境。近些年來,我國語用學界的許多學者也認為關聯理論單純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語言交際,忽略了人類交際中的社會文化特征,忽略了社會文化因素在話語理解中的作用,因而缺乏社會維度,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認為關聯理論中所說的關聯性與社會文化語境毫無聯系。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并未特別指出社會文化因素在整個語用活動中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斷定將關聯理論應用于社會文化研究中就是錯誤的。
關聯理論首先是一種認知理論,關聯理論把交際看作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在此過程中說話人與聽話人的主體認知能動性都得以發揮和運用,以獲取交際中的最佳關聯為導向,爭取以最小的處理努力實現最大認知效果。并且,關聯理論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認知語境的概念,認為認知語境作為一種心理構建體,是一系列相互顯映的事實或假設,不是事先存在交際雙方之中的共享知識,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
關聯理論從綜觀的角度研究交際,把交際活動統一歸屬為認知活動,反映了現代人的認知規律,克服了舊語用學對交際的片面性解釋,這大大拓寬了語用學的視野,使它不僅能解釋言語的交際,也可以解釋非言語的交際;不僅能解釋明示的交際,也可以解釋暗含的交際;不僅能解釋母語交際,也可以解釋非母語的跨文化交際。正如學者Borsley所言,認為關聯理論忽略了社會文化對關聯尋找的制約作用的人感興趣的往往是交際的社會作用,而不是實際交際的認知過程。事實上,在以實現成功的交際為目的的認知活動中,人是信息的處理者,但這同時并沒有否認人的社會屬性。Escandell-Vidal認為,關聯理論可以為揭示禮貌等社會現象提供一個恰當的理論框架,因為在Sperber 和Wilson看來,禮貌是一種關聯期待是理解的結果,更進一步說,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對社會規約的解釋盡管由于文化的多樣性并不存在固定的方式,但究其根本都是語言形式和認知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關聯理論無疑為我們重新認識寒暄類話語和禮貌等社交文化現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其次,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在Sperber和Wilson對關聯理論框架的構造中無不滲透著二人對社會文化因素的考慮。關聯理論強調從信息處理的總的認知理論出發去理解話語。它指出在話語理解時認知主體會利用推理機制將話語的字面意義與可能隱含的認知信息加以綜合,再結合語境假設,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選擇其中最佳關聯性的解釋。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應具有充分關聯,也就是說應該提供與聽話人的認知語境相關聯的信息,值得聽話人注意,以便對方理解與推斷自己的交際意圖。按照關聯理論的解釋,個人認知環境包括詞語信息、百科信息和邏輯信息,而作為這三種信息之一的百科信息,就必然包括社會文化信息。
我們試通過以下這個例子來證明關聯理論用于解釋交際中的禮貌現象也是完全可行的。
A:Could you have a quick look at my printer? It’s not working right.
B:I have got an appointment at eleven o’clock.
當A請求B幫他檢查一下打印機時,A理所當然的會對B懷有一種最大關聯期待,即希望可以從B的回答中得知B是否會答應他的請求,但B的回答并未直接涉及自己對A的請求的態度,而是提供給A另一個信息:自己有約在身。根據關聯理論,A會在B的回答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關聯期待,進而認為B的回答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并通過自己掌握的百科知識得出三點內容:Checking the printer takes some time, Making an appointment takes some time, 以及People cannot do both at the same time, 然后通過邏輯推理可得出: B has to make the appointment, 既而得出結論:B has no time to check the printer. 那么在語言交際本身順利得以實現的同時,A又是如何體會到B的禮貌策略的呢?這也根源于A所具有的百科知識:禮貌是與面子緊密相關的,對他人的邀請作出直截了當的否定回答往往被看作是不合作的,甚至是侮辱性的。雖然B打破了A一開始所持有的關聯期待,使A不能直接找到B的回答與自己的提問的最大關聯,但當A通過認知推理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并清楚的認識到B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才沒有正面回答自己,才有意增加自己的處理努力時,B的回答所產生的語境效果就隨之擴大了:B不僅回答了A的問題,而且顧全了A的面子,體現了對A的尊重,這就彌補了A所付出的額外的處理努力,B的回答也就由此實現了最佳關聯。可見,認為關聯理論單純從認知科學的角度解釋語言交際,忽略了人類交際中的社會文化特征,因而缺乏社會維度的觀點完全是對關聯理論的誤解,運用關聯理論是完全可以闡釋包括禮貌現象在內的話語生成和理解中的文化因素的。
當然,在關聯理論是否缺乏社會維度的爭議中,也有人把矛頭直指關聯理論的模糊性和相對性,并對它的證偽性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我們對各種批評持歡迎態度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語言本身就存在許多含糊的地方,何況交際中需要含糊的場合也是客觀存在的,關聯理論正是適應語言表達實際的需要,其解釋可以是準確的,也可以是含糊的;再者,作為認知活動的承載者,人腦的機制并未為我們所充分了解,孟建鋼在第二屆關聯理論專題討論會上也曾指出,在未完全揭開大腦這個黑箱之前,對Sperber和Wilson關于關聯程度量化等一些細節問題上的批評本身就是無意義和缺乏說服力的。
作為一個開放式理論,關聯理論同任何有關交際與認知的理論一樣,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和缺陷,也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爭議和討論。但是關聯理論試圖從認知科學的角度闡釋人類的語言交際行為,無疑為語用學開辟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正如徐盛桓所言:“有效性”是評價的標準。關聯理論作為一種思辨科學的假說,它所關心的是借助“關聯”從遠離上對交際理解的過程給出一個“說法”,只要這個說法能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幾分成績,被它說明的問題越多、越普遍、越深刻,它的功勞就越大。因此,我們要辯證的認識該理論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在理論應用方面,進一步加強研究深度和廣度,使關聯理論不僅在交際文化現象上,而是在更多的語言領域中發揮其強大的解釋力作用。
參考文獻:
[1]Escandell-Vidal,Victoria.Toward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politeness[J]. Language Sciences, 1996,(18).
[2]Escandell-Vidal,Victoria. Politeness: Arelevant issue for relevance theory? [J].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ses, 1998,(11).
[3]Goatly, A.Register and the Redemp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Case of Metaphor[J].Pragmatics, 1994,(4).
[4]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6]Ziv,Y.On the rationality of‘relevance’and the relevance of ‘rational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8,(12).
[7]劉紹忠.關聯理論的交際觀[J].現代外語,1997,(2).
[8]冉永平.論關聯理論的社會維度[J].外國語,2002,(3).
[9]徐盛桓.理論語用學研究中的假說--研海一楫之四[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6).
[10]于偉昌.關聯理論對語言交際的解釋力[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15).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