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學發展已有百余年歷史,但由于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導致這門學科的科學性飽受質疑。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社會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探討社會學科學性的表現,在此基礎之上論述社會學科學性的實現問題和意義。
關鍵詞:社會學;科學性;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C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066—02
20世紀30年代以來,各種自然科學飛速發展,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相關各種自然科學的理論因其精確性、嚴謹性、規律性等特征,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與之相適應,各類社會科學也日新月異地壯大起來。
然而,社會科學固有的直覺因素和強思辨性,使得它難以達到自然科學的“精準”,加上社會科學研究比自然科學研究更容易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所以和自然科學不同,部分社會科學學科的科學性受到學術界的質疑。社會學便是一類受到這種質疑的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中的人,以及人際互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這與傳統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客觀自然現象不同,因而其“科學性”便飽受質疑。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關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否科學的界定,也就是關于“社會學是什么”這一問題。作為一門科學,其存在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就是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然而社會學界乃至整個學術界,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尚未有一個統一的看法,社會學的研究者們都有自己認定的一個視野或角度來理解和分析社會學。
其次,關于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學的問題。社會學的研究的確借助了很多自然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方法和數理統計,但它也同時采用諸如觀察法、訪談法、歷史比較、文獻分析等主觀性較強的研究技術,并且社會學至今還不存在一套完整、精確、嚴謹的研究方法,能被每一位社會學研究者所接受和認可,應用其進行社會學的研究工作。
這兩個因素貫穿于社會學百年的發展歷程當中,是社會學在研究中確立科學性的兩個困境,因此本文將從這兩個因素出發,對如何認識社會學的科學性,以及社會學科學性的實現與意義做一些探討。
一、從研究對象的角度認識社會學的科學性
長期以來,人們顧名思義,認為“社會學”就是關于社會的科學,即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這種認識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指向對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關注,十分片面。因為許多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的研究范疇,也往往是關于社會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單一將所有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都一并納入整個社會學的范疇,那么,社會學自身亦可稱為“社會科學”,二者等同,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必要性便消失殆盡,其存在的科學性難免受到質疑。
眾所周知,一門學科從提出到建立再到實現其科學性,關鍵就在于這門學科有著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獨特的、具體的并且明確的研究對象。也只有存在這樣的研究對象,一門學科才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這里借助古典社會學理論大家迪爾凱姆的“有機團結”來認識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科學性。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學重點研究的是能夠將個體聯系起來的社會紐帶,即具有道德特性的集體意識和共同意識,以使社會達到理想整合的有機團結。他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闡釋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不同,也不同于純粹的個人現象,也不等同于社會的普遍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社會中存在一種確定的團體現象,其基本特性是:客觀性、集體性與強制性。”
一方面,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認識獨特、明確、更為具體,它不單純指向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而是抽象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應是“社會實事”,以一個“有機團結”形式,即社會的“團體現象”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加以區分,從而將社會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相分離,使社會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有其鮮明的科學性。
另一方面,目前社會學各分支學科,如家庭社會學、宗教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等,其本質也都是對群體或團體現象的研究。迪爾凱姆因此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所提出的“團體現象”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更具有前瞻意義和時代性,能突出目前各分支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涵蓋各分支學科關于研究對象不同角度的認識和理解,是社會學研究對象科學性的集中體現。
不妨由此歸納為: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團體或群體基礎之上所有行為、關系,以及這些行為、關系所構成的組織、結構、制度的學科。團體現象作為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識,也是社會學科學性的表現。
二、從研究方法的角度認識社會學的科學性
就社會學的發展而言,社會學其實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雖然它產生于哲學,具有極其濃厚的思辨色彩,但它隨即就拋開了哲學的虛無縹緲,汲取了物理學實驗的特點,將理論研究拉入現實世界。
社會學之父奧古斯特·孔德,一開始就用“社會物理學”來稱呼這門新的學科,他試圖借助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新的關于社會的研究。這種做法,其實從一開始就將社會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相區別,帶有很濃烈的自然學科氣息。其具體表現即為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在社會學領域的滲透。由于實證的方法在科學領域里是嚴謹規范的,因而他認為“這種建立在觀察、實驗和尋找規律基礎上的方法,應當廣泛用于今天還受神學和形而上學控制的,就是說由某些超人、某些現象的實質或現象的最近的一些原因所解釋的所有領域。只有一種思想方法即實證的方法才是普遍有效的,既可用于政治學,也可用于天文學。”孔德的這種認識,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科學基礎——借用類似數學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
當然,這樣一種研究方法并不能表明社會學至此成為一門獨立的、實證性、綜合性的學科,要體現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性,社會學自身還必須有一套獨特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這種獨特的研究方法,米爾斯稱之為“社會學的想象力”。他認為,社會學的想象力能夠使我們在紛繁復雜的日常生活中,通過置身于“時代背景”中來思考、來理解自身經歷并把握自身命運。社會學想象力可以讓我們理解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在社會中兩者的聯系,使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只與個體有關的事情其實反映的是更大的問題。這是社會學所獨有的研究方法,是把私人的問題與公性的問題、個人的生活與社會歷史結構關聯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研究方法,而當它與諸項具體的研究方法,如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等相結合時,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便實現了其研究方法上的科學性。
三、社會學科學性的實現與意義
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科學,只有發展到能夠成功地利用數學的階段,才算達到了科學的水平,獲得了真正的發展。社會學的科學性通過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表現出來,需要將這種科學性以某種有效的途徑加以實現,以便能使社會學真正以一種獨立的學科姿態發展壯大。這種有效的途徑,應當是借助數學工具所建立起來的,獨立、準確而完整的社會學基本范疇體系。
這種范疇體系,涵蓋社會學獨有的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同時其所包含的各項內容又是社會學本身最基本的,相對于其它學科獨立的范疇。而這一范疇之所以引入數學工具來建立,目的就是要以某種符號的表達形式消除對社會學范疇內各種內涵的歧義,讓社會學的種種概念、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普適性,能為每一個社會學研究者所接受認可。只有當一門學科所涉及的概念、理論相對具有穩定性,并且可以被感知和經驗驗證時,這門學科的科學性才能得以實現,才可以說該學科是一門獨立的科學。
最后,當一門學科的科學性得以實現時,對該學科意義的思考,就成為完善這門學科的關鍵所在,它直接關系到一門學科的使命和從事該學科研究的學者的責任。社會學的發展、成長、成熟亦需要這種建立在對其學科科學性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學科學性意義的思考。
社會學是一門科學,脫胎于哲學,具有人文科學濃厚的思想意味和直面現實的理想主義情懷。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特點有使這門學科富于想象力和嚴謹規范的科學氣質。它同一切科學一樣,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盡管社會學研究自身存在一定的“中心化”取向,即不能有效地區分研究的主體和客體(作為研究主體的人也是他所研究的對象的一部分),沒有存在一種普遍接受的“計量單位”,存在其確立科學性的困境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學就是一門偽科學,沒有存在價值和意義。斷定科學與偽科學的界限,只能是相對的、歷史的、無法通過某種定義精確的原則來區分,只能由實際從事科學研究的實踐者們做出對錯的判斷。
總之,從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來看,社會學在現實歷史背景下是一門擁有自身獨立范疇的科學學科,和其它所有科學一樣,它是人類追求真理的產物,并為人類探索未知的領域提供幫助。科學的精神本質是一種批判與革新,它不斷通過對己身的反思來實現理論的創新發展,以求對真理不斷窮盡。對社會學科學性的認識,同樣也只能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才能最終讓這種科學性真正得以實現,從而以這種科學的精神和理念指導實踐,實現人類社會公平、公正、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平.科學與對科學的哲學思考[J].科技導報,2008,26(19).
[2]仇睿.對社會學的再思考[J].福建論壇,2007,(02).
[3]楊建華.論社會學的精神品格[J].浙江學刊,2007,(02).
[4]聶建亮.淺析社會學實證主義[J].現代企業教育,2007,(09).
[5]杜瑞軍.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科學性”何以可能[J].山西師大學報,2007,(07).
[6]艾倫·斯溫杰伍德.社會學思想簡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7]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8]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