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應注重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的大致歷程,明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輝煌實踐成果,這些措施有助于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54-02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兩年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對象當代大學生的相關論述很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是當今大學生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筆者尚未發現有學者對如何利用《綱要》課教學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做過研究,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相關問題作了一些探討。
一、教學中注重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綱要》教學中應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進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綱要》課程教學中注重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是必要的。《綱要》“開篇的話”指出:“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看出,注重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是《綱要》課程教學的任務之一。但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忘記了《綱要》首先是一門歷史學課程,唯物史觀教育在《綱要》課程教學中普遍缺失。由此看來,注重《綱要》課程中的唯物史觀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以下試舉一例說明在《綱要》教學中進行唯物史觀教育的做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領袖人物產生于人民群眾,對人民群眾有預見、教育、團結和指揮的作用,對歷史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我們通過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來說明這一原理。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民主革命時期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在大革命時期,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基本上消滅了北洋軍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抗戰時期,中共除了聯合上述階層外,還團結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層,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建立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他的領袖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共產國際任命的,而是廣大革命群眾在總結革命經驗教訓過程中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并推舉他做自己的領袖。從遵義會議毛澤東事實上成為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后,經過短短的14年,中國的民主革命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假如沒有毛澤東同志,中國人民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二、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的大致歷程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就開始了大眾化的歷程。《綱要》教材中這一歷程有所體現,在教學中可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向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的概況。
五四運動前后,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瞿秋白等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群體形成,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在中國掀起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熱潮。《綱要》第四章闡述了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種途徑:發表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創辦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創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團體;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三次大規模論戰;同工人運動相結合。
新中國成立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任務是傳播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的理論。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任務是宣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教師在《綱要》教學時應結合教材中所提到的毛澤東的相關著作強調毛澤東的貢獻。例如,毛澤東以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理論為基礎,寫成《新民主主義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思想,并使其被更多的人接受。又如,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詳細闡述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應處理好的十種關系,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此外,我們還應指出改革開放后由于社會的轉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使學生明確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在闡述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貢獻時,還可結合教材內容說明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的語言風格。一是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語言,熟練地運用大眾化的口語,他的許多文章的主體語言是人民群眾的口語。二是善于運用中國的語言典故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實事求是”一詞源于《漢書》,本意是指嚴謹好學、務求真諦的一種治學態度,毛澤東用這個詞來說明一個深奧的哲學道理。在《綱要》課教學時,我們要向學生強調毛澤東的語言風格對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三、使學生明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
大學生們只有信服馬克思主義,了解其實踐效果,才會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綱要》教材[2]闡述了1840年到現階段中國歷史的發展狀況,對完成這一任務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通過《綱要》第二、三、四章的教學向學生強調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闡述了四個派別探索救國道路的思想和歷程。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先后提出了兩個斗爭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它們都沒有能夠實行。通過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要使學生認識到,近代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探索救國的任務。19世紀60年代,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最終失敗,說明近代中國地主階級也無法找到正確的救國道路。
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主張在中國通過改良的辦法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他們在中國開展了維新變法運動,卻以“戊戌政變”而告終。它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在中國無法實行。20世紀初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壯大,進行了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北洋軍閥統治建立,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綱要》第四章闡述了從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一直到中共成立的過程。正當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俄國發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等人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登上歷史舞臺的工人階級及其斗爭的發展為中共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為中共的成立準備了組織基礎。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經過俄國革命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四、使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輝煌實踐成果
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后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呢?這是《綱要》教材所重點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后,直接推動中國革命向前發展。《綱要》第四章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共成立后領導工人運動,開展新式的農民運動,中國革命呈現出新的面貌。國共兩黨聯合進行的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也為共產黨人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綱要》第五章闡述了在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36年黨和紅軍勝利完成了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通過《綱要》第六、七、八章我們可知,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解決了中國革命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取得了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任務,并且通過三大改造在中國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取得的偉大成果,同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組成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綱要》第十章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取得的輝煌成就: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推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等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綱要》課程教學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大有用武之地。相信隨著相關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深入,學界會提出更高的見解。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沙健孫.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