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發展風險源是指高校發展風險因素或是危險因素產生的環境,它是高校發展過程中各類風險或危機潛在的不確定性因素的集合,是高校風險產生的源頭,它主要分為外部風險源和內部風險源。本文分析了外部風險源,它包括高校面臨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規的約束、政府對高校的管理及對其資源配置的調整、非自由、一元化的市場環境以及地域的限制等。
關鍵詞:高校;外部風險源
中圖分類號:C93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3-0197-02
高校的生存和發展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社會政治經濟法制等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即是高校發展風險的根源之一。由于制度的變遷,高校由風險規避者變成了風險愛好者,這個制度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高校賴以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所以對高校發展風險外部風險源進行探究是高校風險管理研究工作的重要環節。高校發展風險外部環境風險源主要包括社會環境風險源、政策法規環境風險源、經濟環境風險源、文化環境風險源和地域風險源等。(如下圖所示)
一、社會環境風險源
社會環境的多元化深刻的影響著高校的發展。整個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各種事物的發展都呈現出聯系更緊密和復雜多樣性并存的特征,各種不可預知、不確定性的因素都大量增加。社會環境的變化相應的影響和刺激著高校的發展。當社會環境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增加的同時,高校發展也就伴隨著大量的風險發生。對于高校來講,社會環境風險源主要表現為社會變遷、市場競爭、高校周邊環境的變化等。
首先是社會的變遷方面。社會結構和體制的不同、社會的轉型、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道德信仰和行為的失范都是引起高校風險的重要風險源。社會變遷是各種社會關系和基本形態的變異,它包括社會關系的基本制度、社會關系的基本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三個方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遷主要分為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給社會環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有收益但也蘊藏風險因素,各種矛盾日益彰顯。生產力的發展與現有體制的沖突;社會貧富的兩級分化日益加大、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造環境的隱患、資源的短缺、社會群體矛盾因素的增多和社會發展的不安定性因素的增加等等都影響著高校的發展,引起高校發展失衡,并可誘發高校風險或危機的產生。
其次是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給高校發展帶來風險。市場競爭風險來源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際市場競爭風險源方面,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加快了教育的國際化進程,而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我國高校在經濟上、教育資源上都相當欠缺,外國高校競爭優勢明顯。國際競爭引起的直接風險便是學生的流失。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流動生”流出總量最多,而絕大部分的留學生去了美、英、德、法等6國。(資料來源UN ESCO Institute for S 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另外,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積極發展境外辦學,在發展中國家國內就會引起本國高校生源的減少而引發危機。國際競爭引起的另外一個風險便是優秀師資的流失。在國外高薪、優良工作條件和科研條件的吸引下,我國出國的人中絕大部分是高學歷、高技術和高技藝的人才。高校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將給我國高校發展帶來教師資源嚴重缺失的風險。國內市場競爭源方面,隨著教育大眾化和信息網絡化的不斷發展,國內高校的競爭日益激烈。高校之間效益的比較、師資的較量、生源的優勢比較、社會聲譽的好壞時時刻刻存在著,這也意味著風險時刻伴隨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并將不期而遇,比較明顯的風險有招生就業風險、專業構建和人才培養風險、學科設置風險等等。
第三,高校周邊環境的復雜化蘊藏著風險。我國高校實施的是開放式辦學精神,高校的管理方式日益社會化,高校校園與周邊環境基本沒有嚴格的地理上的界限,甚至有些高校沒有設置校門,這樣促進了高校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生思維的開放化和多元化,但是同時也誘發了不確定性因素的產生。首先是高校周邊的環境太復雜,錄像廳、KTV、網吧、酒吧等設施比比皆是,容易侵害一些意志力不堅定學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是交通和人身安全風險因素。高校無校門,車輛甚至可以通過,師生上下課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另外高校與周邊環境的交錯,也使得一些犯罪分子較易接觸到高校師生,治安形式嚴峻。最后是網絡世界的無形滲透蘊藏著風險因素。信息高速公路把高校與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一方面促進了高校信息化程度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網絡上一些消極頹廢的信息也將影響高校師生的生活和學習,很多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荒廢學業,給自身和高校的發展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
二、政策法規環境風險源
政策法規風險源是指由于政府政策的變化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而導致的相關的高校風險,政策的調整可能導致國家政治經濟、產業結構、招生與就業等多方面的變化,這些都將影響高校的發展。一些利好的政策法規將促進高校的健康成長,比如現行的《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等。但是政府的某些政策法規的實施卻是高校危機和風險的根源。1969年10月,大批高等學校根據中央加強戰備的“第一號令”,被從大中城市外遷或裁并。中共中央《關于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規定中央所屬的高等學校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實行“革命委員會”制及工農兵“上、管、改”,各級教育部門陷于癱瘓,高校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又如1998年為了緩解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我國實施了高校招生擴招政策,以期擴大內需,這對高校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擴大了招生規模,但是同時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20世紀90年代我國實施的是畢業生服從分配的就業政策,而目前的雙向選擇則加重了高校的就業工作壓力。
三、經濟環境風險源
經濟環境風險源方面,國家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會直接影響對高校的投資;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則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結構產生影響;經濟快速發展也對人們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消費觀念等產生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上的轉變,經濟飛速增長,國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府對高校的投資也大大增加,促進了高校的快速發展;反之高校就將被迫涉及風險領域。比如短期內大規模擴大招生使生均資源占有率下降,而教育主管部門的辦學條件評估又要求生均資源占有率穩步上升,如果此時政府投入不足、社會投入教育領域資金又有限,高校則可能大量舉債,財務風險即將出現。經濟體制的變化還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變化,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這些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隨之發生變動,反之則將產生招生就業等方面的風險。
四、文化環境風險源
高校文化環境風險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傳統文化風險源、外來文化風險源、網絡文化風險源、流行文化風險源等。首先是外來文化風險源。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國近年來形成了中西方交融的文化環境。高校師生在大量的接觸和學習著外來文化,視野不斷開拓,知識得到豐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多樣化的發展進程。但是,隨著西方一些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飲食文化和學術產品等的傳入,一些高校師生對于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政治經濟體制盲目崇拜,產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傾向,有的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出國,造成優秀教師員工的流失和生源的減少等等。其次是網絡文化風險源。網絡的發展給高校發展帶來的便利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網絡中各種不同信仰、文化、價值觀,甚至一些文化糟粕也深刻的影響著一些高校的師生員工,給高校的發展帶來了風險。再次是流行文化風險源。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普遍喜歡和熱流追隨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娛樂,是許多人實踐和追隨的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它的多元化推動了高校師生價值多元化的形成和發展;它的娛樂性大大豐富了高校師生的生活空間,但是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流行文化對當前文化的重視,文化的歷史性被忽略,優良的傳統文化和積極健康的內容被忘卻,對大學生的成長極其不利,在其影響下產生了“課桌文化”、“宿舍文化”甚至“廁所文化”,這些文化侵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影響力和滲透力不容小視,是高校穩定發展的隱患之一。最后是傳統文化風險源。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給后代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以德養才、以和為貴、兼容并包、博采眾長,對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優良品德起著積極的作用,并深刻的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但是萬物不能兩全,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傳統文化也成了高校學生個性培養和高校人才培養的阻礙。比如重權威、重傳統、唯書等傳統理念約束了高校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一些傳統觀念下影響形成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以及選拔人才的體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高校的現代化進程,構成了高校發展風險的來源。
五、地域風險源
地域環境風險源是指高校所處地理位置、地域性經濟、文化等因素形成的高校發展風險源。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對高校各方面的影響也比較大。對于高校來講,依托于地域經濟和地域文化,與當地的優勢相結合,是創辦特色高校的基礎,但是高校是否地處中心城市、是否交通方便、是否信息暢通、是否是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等條件確是教師和學生選擇高校的依據之一,所以地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高校的發展。高校所處地域如果屬于邊遠地區或是經濟落后地區,往往會存在辦學條件不足、生源結構單一、資金不足等風險來源,使高校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由于地處經濟落后地區或是邊遠地區,辦學條件比較落后,這些高校的教學設施、試驗室設備相對落后;圖書藏量不足且老化程度高;人才流失非常嚴重;投資不足,對優秀高中畢業生吸引力不大,因此這些高校的生源就比較單一,多數是本省生源。長此以往,高校發展風險便會不斷出現,最后甚至出現辦學危機。
參考文獻:
[1]蔡國春.院校研究與現代大學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胡建波.關于構建高校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探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8,(6):172-175.
[3]劉配歡,等.高校發展風險與院校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6,(4):112-113.
[4]孫孝文.高校風險偏好表征及其控制策略[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4):86-90.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