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這樣的論述,國有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要貼近企業經濟工作的中心、融入中心。表面看這個論述似乎很正確,是對過去政治掛帥的“極左”思想的否定,體現了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但在實踐中,有時卻被異化為只針對企業黨群工作部門提出“貼近中心、融入中心”的要求,而其他部門工作似乎就成了當然的“中心”。這里隱含了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邏輯前提,因為是兩張皮,所以要“貼近和融入”。這種說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去“極左”思想的矯枉過正,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把“中心”,視作事物在空間分布上的相互位置關系,即從直觀的形象方面去理解“中心”的涵義,忽略了對“中心”在本質上的把握,在客觀上會造成對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混亂。
或許有人認為,企業就是單純的經濟組織,哪來那么多的政治可言,只是因為國有企業黨組織的存在,才不得不講政治而已。這種認識偏差,部分根源就在于對政治概念的狹隘理解,把政治僅僅局限為政府和政黨治理國家的行為。其實,在社會學家看來,政治也涉及包括各種利益主體的企業、學校、宗教等機構、組織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曾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政治作過各種論述。
那么,政治的本質是什么? 孫中山先生有段名言:“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企業有沒有政治,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企業的政治是什么?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由于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加上受不同思想影響,人們對政治概念的詮釋會有許多差別。對政黨來說,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之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如何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翻身作主人;執政以后,最大的政治就是如何帶領人民建設自由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提出了把黨的全部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成為全黨最大的政治。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管理是應有之義,“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對國有企業而言,當今最大的政治,就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維護好國家、企業和員工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的科學發展,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前不久,我有幸來到革命圣地延安接受傳統教育。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我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13年。依靠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我黨巨大的政治優勢,這種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反動勢力的法寶。其核心就是以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黨實施的政治領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順乎潮流,合乎民心,得到了中國最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而且有無數忠誠于黨的事業的戰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奮斗。重溫黨的歷史,給我最大的啟迪的就是對政治含義的再認識。政治關乎人心相背,政治就是順乎民心、凝聚民力、發揮民智的過程。在和平建設時期,黨堅持的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方針,是延安精神和黨的政治優勢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
相對政治而言,經濟又是什么呢?有個基本的解釋,經濟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廣義的“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如何在各種可能的行為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行為。簡言之,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物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的物質財富所采取的行為的總和,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政治就是人類自身以內部群體為對象,為獲取財富占有和支配權所采取的行為的總和,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衡量經濟活動的標準,是可量化的物質財富的多與寡、大與小,而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是難以量化的價值判斷的對與錯、是與非。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切政治訴求終將體現在物質利益上。因而經濟活動、經濟行為的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就有了政治導向的意義,并區分為好的政治與壞的政治。這就是政治與經濟的辨證統一。
顯然,企業的一切活動是政治與經濟的有機統一,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伴相存,缺一不可。無論何種所有制企業,不論有無政黨組織存在,企業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政治的影響和導向,區別在于企業是否有政治組織的主導作用,個人是否能自覺意識到政治的作用。我們強調國有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只是把這種政治作用通過政治組織的形式,進一步強化和顯性化,這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特色和優勢。在多元、開放的全球化經濟大潮中,國有企業要不斷做強做大,關鍵是要把企業政治優勢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把企業活動的政治與經濟的兩個方面,當作“兩張皮”看待,作為比喻,在特定環境下,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把“比喻”不恰當地夸大運用甚至絕對化,無疑會強化人們對政治的片面理解。由于人們習慣于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簡單地把政治與經濟比作“中心”與非中心的位置關系,就會把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人為割裂開來,對企業黨組織開展工作將是十分有害的。事實上,現在國有企業黨組織的工作,在一些人看來純粹是一張政治的皮,而其他行政業務部門工作,則天然地被當作了“中心”?!捌髽I一切工作圍繞經濟效益為中心”,是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在企業工作中的要求。如果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企業黨群部門的工作,要圍繞行政、業務部門工作為中心,就混淆了具體工作崗位與工作要求的區別,混淆了事物的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區別和聯系。企業的行政、業務及黨群部門是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企業內部不同工作崗位和職責的分工,所有部門的工作都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而絕不僅僅限于黨群部門。企業的每個崗位每個環節,只是構成企業經濟活動鏈條中的一個部分,并不能代表“經濟中心”的全部內容,更不能替代“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局本身。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口號,“安全是企業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企業安全職能部門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做好安全工作絕不僅僅是安全職能部門一家的事,而是企業每個崗位、每個人都必須盡到的責任和義務,安全職能部門除了擔負更多的安全指導、檢查、管理和督促的責任外,他本身并不是企業“生命線”的替身。絕不能把一個具體的工作行為和方式,與指導這一行為的思想和要求混為一談。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確實還有許多值得探索和改進的地方,企業黨組織必須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黨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不斷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為促進企業科學發展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企業黨建工作的對象是做人的工作,黨建工作的最終結果要體現在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上。權衡一項具體的黨建工作的必要性,不能簡單籠統地以是否“貼近、融入”行政業務工作為標準。相反,這種口號的濫用,往往成為一些人力求擺脫黨組織監督,淡化黨組織作用的口實。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