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罰執行監督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國家司法執行機關執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情況,以及刑罰活動是否合法所進行的監督活動。它是實施法律監督的重要環節,不僅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還貫穿于整個勞動改造過程。刑罰執行是否合法、到位,不僅直接關系到整個刑事訴訟活動是否完整,而且是刑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人權的宗旨能否實現的重要保障,是依法治國的理想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強刑罰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然而,刑罰執行監督在我國刑事訴訟監督中尚處于比較弱的一個環節,仍存在著“重審判輕執行”的思想。事實上刑罰執行監督是一種終結性的監督工作,這一監督不到位,偵查監督、審判監督的效果就得不到實現。因此,應當采取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刑罰執行監督中的難點和缺陷問題,從而提高刑罰執行監督的效能。
關鍵詞:刑罰執行;監督;缺陷;完善
中圖分類號:DF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55-02
一、刑罰執行監督職能之缺陷
刑事執行法律監督不僅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還貫穿于整個勞動改造過程。從收監執行開始到刑罰執行完畢,不僅要監督刑罰的被執行者,還要監督管理被執行者的民警的執法守紀情況。從時間跨度上和從工作范圍上來說,監督的工作量都是非常之大的。在實踐中,刑罰執行監督不僅表現在實刑的監督上,也反映在監外執行的監督上。
1.法律對監管活動的監督基本上沒有涉及,沒有形成刑事法律監督體系。我國對刑事實體法、刑事程序法都有明確詳盡的規定,卻把刑事執行法的主要內容包含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也沒有對檢察機關刑罰執行監督作出具體規定,實踐中難以操作。如刑訴法第208條規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后執行。”但何時送達執行機關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也就是說即可以立即執行,也可以緩一段時間執行。執行機關執行無據,監督機關無據監督,成了監督的真空,不利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不利于維護監獄及其他執行機關正常的秩序和安全。另外,對未被羈押的罪犯判決后的執行,如對孕、哺乳期女罪犯的執行,由于在判決時有法律規定不宜收監的情形存在,因此在當時未予收監。但實際上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即有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來折算刑期,有的則待其不宜收監的情形消失后再予收監。由于對應在什么時候釋放,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客觀上表現出一種釋放的任意性。因此,就會出現同樣的刑期,實際上在監內執行時間的長短不一致,容易引起人們對刑罰執行的嚴肅性的懷疑。由于刑事訴訟法僅規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后執行”而未對如何執行沒有作出過具體規定,導致檢察機關的監督失去依據,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
2.監督過程中存在缺位、錯位。刑罰執行監督應當是對執行活動從開始到執行完畢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但由于法律規定的監督方式的滯后性、不科學性,監督措施的軟弱性,特別是對減刑、假釋、監外執行等刑罰變更執行缺乏有效可操作的規定,使檢察機關的訴訟監督不能貫穿執行活動始終,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如刑訴法第222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應當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后二十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后一個月以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而犯罪分子的減刑、假釋由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其審理后的裁定結果,是否恰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這樣對執行機關實行監督的基層人民檢察院卻對裁定的正確、恰當與否無權進行監督,無形造成有監督權的機關不知情,知情的無權監督。而對于減刑、假釋程序審查更是流于形式。因為對于看守所、監獄呈報的減刑、假釋材料,檢察機關僅僅是從所報來的材料上做程序性的審查,對于其他情況則一無所知,故也很難發現減刑、假釋存在的違法行為。刑罰執行法津監督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一個重組成部分。而從實踐來看,刑罰執行監督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并沒能完全體現,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監督相對于其他職能來說,地位不高,監督效果不明顯。
3.在監外執行方面對執行機關的理解問題,《刑事訴訟法》第214條規定:“對于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機關執行,執行機關應當對其嚴格管理監督,基層組織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地單位協助進行監督。”這里的“居住地”一般理解為戶口所在地。當前,人口流動性極大,特別是一些打工或經營者,居無定所,人戶分離的現象極為普遍,片面地拘泥“戶口所在地”,顯然已經不合形勢的發展。而那些臨時“居住地”的執行機關,對異地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管理問題更為突出,常常還會因對執行機關理解的不同,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再如,保外就醫、監外執行,往往由監獄管理部門決定,副本交檢察院備案;假釋由法院做出裁定,副本交檢察院,這其中如何進行監督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法律上規定不具體,操作中自然會產生困難。
二、加強完善刑罰執行監督職能
1.完善刑事監督立法制度,強化檢察機關糾正違法的功能。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偵查、批捕、起訴、審判階段的法律文書及其送達期限都作了明確規定,而對執行通知書送達期限卻只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刑事訴訟立法的缺陷。此外《刑事訴訟法》第八條只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至于如何監督,監督意見或措施不被接受怎么辦,法律對此基本上沒有涉及,無形中降低了監督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由于監管活動是刑罰執行的實際過程,其中的監管改造工作是刑罰變更執行的依據,因此對監管活動的監督應當是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但目前法律對此沒有具體規定,給檢察機關監督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困難。為此,應完善刑事執行監督立法,使刑罰執行監督有法可依,此強化檢察機關糾正違法的功能。
2.高度重視刑罰執行監督工作。高度重視刑罰執行監督工作。要充分認識到,刑罰執行監督不僅是對監管場所進行監督,而且包括對公安機關執行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監外執行等的監督,同時包括對法院執行的監督;刑罰執行監督不僅是對某階段的監督,而是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監所檢察監督則將有力地保障法律最后的統一正確實施;刑罰執行監督應該是對所有刑罰監督,從檢察機關監督工作來看,還包括無罪與免除刑罰的監督,特別是要加強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的監督力度,對監獄、看守所呈報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人員實行公示制度,若對呈報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人員有異議或有檢舉揭發材料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的駐所檢察人員或獄所領導或干警反映。這樣,既增加了執行的透明度,顯示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杜絕了暗箱操作,避免了腐敗孳生,同時對獄所內的在押犯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
3.構建與刑罰執行和監管執法相適當的監督模式。一是加強和完善派駐機構建設,實現刑罰執行監督資源的優化整合。二是充分發揮派駐機構的職能作用,強化刑罰執行監督。利用派駐機構這一有效的監督載體和手段,按照高檢院的要求,全面推行派駐檢察室的規范化等級管理,制定集法律監督目標任務、工作要求和制度、人員素質和裝備為一體的業務管理和考評機制,實現與監管場所信息和監控聯網,資源共享,實行信息化管理和動態監督,及時掌握刑罰執行、監管改造、教育、等情況和信息動態,實現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的動態管理和動態監督,提高監督的質量和效率;三是擺正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在監督中配合,在配合中監督。進一步增強執法觀念,樹立公正執法,敢于監督的執法理念,依法行使監督,確保法制權威,但又不以監督者自居,善于監督,善用監督中的配合,努力創造和諧健康的法治環境;四是抓住監督工作的重點,提高監督工作效率。刑罰執行監督的重點應準確定位在對權力的監督上,要加強針對罪犯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工作中易發生問題的環節,認真進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堵塞漏洞,健全預防機制,從源頭上遏止職務犯罪的發生。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中的職務犯罪案件要堅決依法查處,確保刑罰執行活動中的順利進行。此外,還要加強各執法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溝通和聯系,整合政法機關的職能優勢,發揮整體效能,增強刑罰執行監督效果,共同營造良好的監管改造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