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個極富時代蘊涵的課題,學者們多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方法、講授藝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理應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應該把握好政治性與文化性的有機統(tǒng)一。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突出了政治性,而忽視了文化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邊緣化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31-02
黨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思想政治教育所擺位置恰當,它就能促進革命戰(zhàn)爭或經(jīng)濟建設的勝利進行;反之,如果位置擺得不恰當,就會給革命和建設事業(yè)造成損失。在新形勢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個極富時代蘊涵的課題,學者們多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方法、講授藝術等方面進行研究。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理應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應該要把握好政治性與文化性的有機統(tǒng)一。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突出了政治性,而忽視了文化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階級或集團為了建立或鞏固其政治統(tǒng)治而進行的符合本階級或集團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和宗教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階級社會思想教育的普遍特征。而狹義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點、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和經(jīng)濟狀況、具有知識價值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涵蓋了哲學、宗教、文學、史學、藝術、美術、科技、教育、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內(nèi)容。從二者的內(nèi)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都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都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只是范圍和層次不同而已。
一般認為,文化主要是由符號和語言、價值觀、規(guī)范等因素構成,其中,價值觀及其具體化的規(guī)范是文化的核心。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正是要向人們傳輸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法律、道德規(guī)范等,以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向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可見,文化本來就蘊涵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還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使人形成社會主義意識,提高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認同感,調(diào)動他們參加現(xiàn)代化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教導人們?nèi)绾巫鋈耍鯓幼鍪拢郧笈囵B(yǎng)高素質(zhì)的杰出人才。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如何做人,怎樣做事”的道理,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體現(xiàn)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窮本探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的頑強精神,博采眾長的會通精神,重視人格道德的人文精神,等等。因此,文化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養(yǎng)料,可以說,“如何做人,怎樣做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處、交叉點、結合部。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結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它以傳播政治文化為特點,本身具有十足的文化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與政治性,要求我們在其教育目標上,應爭取文化目標與政治目標的雙贏;在其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兼用文化資源與政治資源;在其教育思路上,應把握文化邏輯與政治邏輯的統(tǒng)一。當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處于主導地位,是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規(guī)定。而文化性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的工農(nóng)干部要學理論,必須首先學文化。沒有文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就學不進去”。
二
然而,在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并沒有很好地把握其政治性與文化性的有機統(tǒng)一,往往是突出政治性,而忽視了文化性。這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單純政治性,而冷淡人文精神,教育缺腿,使本可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為時政要聞、文件、語錄的簡單匯編與轉(zhuǎn)述;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形式化、教條化、呆板化、單一化、口號化,抹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應具有的文化含量的豐富性,使本可激情飛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為枯燥、空洞的政治說教與道德說教。
文化是大寫的人性,人性是小寫的文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被邊緣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少時候不是從人出發(fā),不是以人為本,不是進行人性化工作,而是比較習慣于從某些理論、原則、觀念出發(fā),從某種需要特別是政治需要出發(fā)而開展。這種“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強迫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不能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和心靈的共鳴,只會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率、抬頭率、接受率、入耳率、入腦率。面對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實際問題,不是設身處地地體察,積極主動地研究,千方百計地解決,而是眼睛向上,等待精神和指示,然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這是很難解決問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搞得好,就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心。而人不僅僅是“政治人”,更是“文化人”。只有堅持政治性和文化性的雙重目標,才能真正做到從健全的人性出發(fā)。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從指導思想上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在吸取人類一切優(yōu)秀精神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形成,因此,它們不僅是積極的政治資源,更是優(yōu)質(zhì)的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突出了這些指導思想的政治意義,忽視了它們的文化意義。文化性的被邊緣化,不僅使政治說教乏力,更會消磨馬克思主義本來具有的吸引千百萬人心靈的魅力,侵蝕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的正常傳播。從培養(yǎng)目標上看,“四有新人”是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視角進行設計的。但文化性的被邊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單純定位于純粹的政治目標,而割裂了本應促進和發(fā)展人的文化素質(zhì)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了文化品位,將長期的育人的職責,從極其廣泛的文化領域中卸下來,將具有豐富育人力量的文化資源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中排除出去,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日趨有限,變成了純粹的政治高調(diào),使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居高臨下、高高在、曲高和寡、高不可攀,最終束之高閣,就要高處不勝寒了。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被邊緣化,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現(xiàn)實原因。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向群眾灌輸社會主義意識。這種灌輸?shù)姆绞剑谝庾R形態(tài)被強化的年代,曾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強化了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保證了社會主義的純潔性。這也是我們當時戰(zhàn)勝敵對勢力的有力武器,是我們的生命線。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幾乎不被關注,或者來不及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人的價值觀逐漸多元化,人的需求逐漸多層次化,人性也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理性軌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強調(diào)其政治性,而忽視文化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違背人性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活動,長期存在,但在中國作為一種正式的學科,只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由于學科建設時間不長,我們難免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關注不夠,對其本身規(guī)律的探索也不可能全面。
三
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我們糾正文化性被邊緣化的傾向,正確地認識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如上所述,文化本身就蘊涵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對人的影響本來就包含著思想政治方面的影響,具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nèi)在特質(zhì)。同時,文化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所不在,無所不有,文化的這種普遍性特征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它作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載體提供了條件。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寓于文化之中,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內(nèi)容的熏染。那些蘊涵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對人們強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以及對提高人們的人文素質(zhì)和思想道德面貌的深遠影響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文化的覆蓋面廣,影響到每一個人,以文化為載體,就能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使其作用在最大范圍內(nèi)得到全面實現(xiàn)。
文化的內(nèi)容是龐雜的,對人的影響也是復雜的。把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要發(fā)掘文化內(nèi)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賦予時代的意義,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nèi)容滲透到文化中,從而使文化對人產(chǎn)生積極影響。為此,就必須加強文化建設。要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wèi)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事業(yè),提高中國文化建設的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項文化事業(yè)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只有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同時積極發(fā)展各項文化事業(yè)并不斷提高其水平,提高其覆蓋面、影響力,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才能更廣泛更有效地去影響人。相反,如果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緩慢,水平低下,就很難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難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楊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