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的文學教育一直被人所詬病,以文學史的教學為例分析了當前文學教育存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教材;跨學科;評估體系;現代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62-02
中文系的學生都要學習文學史,文學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了解中外文學發展的線索及其規律;掌握文學史上出現的各種思潮、流派、文體、藝術方法等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深入分析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分析水平。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不管怎么改,始終都圍繞這一目的來開展。目前,文學史的教學現狀并不盡如人意,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很多。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從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戰略、課程改革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教材內容、課程設置有待改革
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文學史教材比較單一,學的東西一樣,學生的興趣一樣,教出的學生也是一個模樣,我們不難想象這樣的學生創造力有多少了。就流行的文學史教材來說,大都按一個模式來編寫,即按年代順序編寫,都偏重于介紹基礎知識,對作品的分析都采用社會歷史的分析方法等。這樣做帶來的后果是,教師成了販賣知識的販子,很多學生上課時苦于記錄各種知識點,學生苦,教師累,考試前學生把可能會考到的東西拼命塞進腦子里,考完后就又都還給了老師,學生記住的知識有限。作為中文系的學生,只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常識,鑒賞作品的能力在中學的基礎上沒有多大提高,這是文學教育最可悲的地方。中學語文教育模式化嚴重,到了大學,仍然存在同樣的問題。就文學史的教學來說,很多老師只從作家生平、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等幾個方面來講授,就作品的藝術特征的分析來說,也是喜歡耍套路,如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刻畫細膩等,或者從修辭的角度來分析,如比喻、排比、象征……文學教育教給人的就這些。文學教材的編寫與現實完全脫節,因為它教給學生的是一些終生無用而一時有用(考試)的東西。這種套路是思想僵化的表現,教師以此種套路教學,既害人又害己,學生在這種公式化的教學中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逐漸喪失了思考的活力,教師自己也會因疏于思考變得懶惰,停步不前。要改變這種狀況,教材的內容必須進行革新。文學教學既要進行縱向的研究,也要進行橫向的比較研究,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等,改變教材內容單一的狀況,把培養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作為教改的基本立足點。注意改變以往教材中各章節之間聯系不緊密的狀況,或者只是從社會發展,政治、經濟的變化推演文學發展的規律,而忽視了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有著相對的獨立性的特點,作家與作家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除了有著文化上的傳承關系外,還有著內在的演化的規律。對作家作品的研究,應注意作家的心理嬗變流程對其創作的影響,作家與作家之間的心靈感應,因為文學是人學,文學史是心靈史,而心靈的東西往往最能打動人。所以,不管教材內容怎么變,都應注意各個時期作品之間的發展脈絡,把文學史作為一種心靈史、一種自在的藝術史作整體性的研究。基礎知識的講授可采取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法。作品賞析部分,也不要采取單一的社會歷史的批評方法,可采取橫向比較的方法,把同一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家作一番比較,還可以進行中外文學的比較研究,批評方法還可引進當代各種批評理論對作品進行分析。教材改革還必須研究當前西方的文學教材,沒有比較,就沒有創新,我們培養不出世界一流的文學大師,除了體制上原因外,恐怕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教材有問題。
在文學教育中,課程設置最急需的是一體化,把文學與其他學科、甚至科學聯系起來,將學生的學習融入更廣泛的理解之中,學習一國的文學史,應與其國家的文化聯系起來,一個研究了半輩子外國詩歌的人卻不了解外國文化,其研究成果是很淺薄的,因為每一種文學的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研究、不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對文學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極其有限的。通過綜合文化、哲學、歷史等的內容,超越單一的已經體制化了的文學研究視野,達到某種“視界的融合”,這種跨學科研究或交叉學科研究,為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這種思路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如對文學本體的研究,往往把它納入了某種包容性極大的抽象范疇體系中,這種體系是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的有機融合。而使用某種特定的方法論,只是揭示了文學的本質的一個方面,而不同的方法論不斷發展、變化,就能不斷接近于表達文學的本質。
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經典的重構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文學史即接受史,經典在接受的過程中都會不斷的出現新的意義,不同的作家、作品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其價值大小自然也不同。當時被人們奉為經典的作品在今天已難登大雅之堂,反之亦然。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當時只被人們當作通俗喜劇來看待,而今天則把它當作內容的生動性、豐富性與高度的藝術性相結合的經典之作。又如對作品思想內容較復雜的作家賽珍珠、川端康成等人的評價,以前把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的反動作家加以批判,對他們的作品嗤之以鼻,這種淺薄的以階級成分劃定作品價值大小的作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攻自破。隨著文學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涌現,對經典作品進行著不斷的解構。特別是20世紀誕生的各種批評流派,雖然都各執牛耳,爭論不休,但這些研究比起傳統的社會歷史的批評都接近于表達文學的本質。俄國形式主義者強調文學的自律功能,認為形式即內容。文學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俄國形式主義對文學的本質的研究又前進了一步。但由于文學不可能是自我指涉的,所以形式主義想通過純形式把握文學本體的努力是徒勞的。
概言之,對經典作品的重新評價,既是對作品價值的重估又包含著方法論的更新。對作品價值的重估,有些經典作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其思想價值所剩無幾,有的作品在當時的條件下有突出的思想價值,但是其藝術價值不高,今天反觀這些作品,其價值已大大下降了。對經典作品的評價切忌趕時髦,隨潮流,把一些不合當代人口味的作品加以排斥,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一些經典作品,盡力挖掘其在今天的潛在價值,絕對禁止把一些經典作品作一些簡單粗暴的肯定或否定。就方法論的更新來說,不能唯西方文藝批評理論馬首是瞻,忙于介紹各種各樣的文藝理論,對如何重新評價經典作品缺乏自己的創見,而應該結合中國傳統的批評觀念,在中西之間保持和而不同的平衡,從文學實踐出發來發展出新的文學批評方法。
三、對教師、學生評估體系的改變
當前,文學的教學和測試僅僅針對了智力中的兩種,即記憶力和模仿能力。書面的測試評估只是測試了一個人幾乎在任何一門學科上的能力的很小一部分。正如新的學習方法應該把所有的人都包括其中一樣,評估體系也應如此。批判性思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技巧,在生活中的所有方面,自由和開放的頭腦對于問題的解決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評估方法都應該鼓勵它,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歸入“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模式中。在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時應把錯誤看成通向卓越的階梯,不應打擊學生的冒險精神和創造力,應積極提倡學生對同一作品的不同創見,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一個標準。在測試時,學生的閱讀面,對原著的研讀也應在考核之列,試題應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包容性,而不只是死記一些固有的知識點,打破大學考試沿用中學考核學生的模式,不斷改革舊的方法、并提出新的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評估體系。對教師的評價也和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對教師的考核不應只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評價是教師教學改革、自我修正的重要反饋,這種評估可以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保證,不會進行反思的教師是沒有創造性的教師。有的教師學生評價很高,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有的教師學生評價較低,不足之處在哪里?通過反思,教師找到了教改的對策。但是,不管是對學生的評估還是對教師的評估,都應通過自由、公正和真誠的意見交換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而不是變成互相打擊報復的手段。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師學會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電腦虛擬技術,虛擬課堂教學的情景,這種情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高度先進的計算機既能用作家庭教師又能用作圖書館,把即時的信息和反饋提供給每一個學生。“虛擬現實”的技術已經使任何一個人都能參與像歷史和太空旅游那樣變化多端的經歷了。信息革命讓每個人能很快獲得他或她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工具,無論什么時候需要,無論用哪一種形式:光盤、印刷品、照片、電視屏幕或者傳真發送。網絡技術使全球變為一種共享資源,網絡大學的興起,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聽到最優秀的大學里最優秀教師的講課,是傳統教學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現代教育技術在西方國家已是家常便飯,而在中國正方興未艾,通過培訓讓教師掌握多媒體技術,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共享資源,利用交互性極好的CD-I和網絡把知識傳送到每個人的頭腦中,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教學的效率。
但是,在現代社會,多媒體、網絡已變成了時髦名詞,我們不能過高估計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計算機教學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用人機交流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學生面對的是一臺編制好程序的沒有感情的冰冷的機器,文學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不能在計算機技術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美國實施多年的計算機教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但它的教學質量卻讓人不敢恭維,而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的小木屋里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跡,他們靠的不是設備,而是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
綜上所述,文學史的教學改革還有很多措施。教改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輕松、更為民主、更為自由的學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