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是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構成的,其中《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具體規定了機動車責任保險制度。因此,有必要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進行簡要評析,以檢視我國現行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利弊得失
關鍵詞: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保險;保險條例
中圖分類號:D922.2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43-03
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第三人所遭受的損失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強制性保險,又稱為機動車責任法定保險。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正當性基礎在于,為了保護交通事故潛在受害第三人的權益,而對契約自由原則進行適度的限制,以實現社會公共政策,維護社會大眾利益。我國現行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是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構成的,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關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內容只有寥寥幾條,而且都是原則性規定,可操作性不強。2006年3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具體規定了機動車責任保險制度。至此我國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為主要內容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法律體系正式形成。由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詳盡規定了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具體制度、權利義務關系等主要內容,有必要對其進行簡要評析,以檢視我國現行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利弊得失。
一、《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亮點所在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出臺是落實《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關于建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和道路交通社會救助基金制度的要求,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①一是突出“以人為本”。將保障受害第三人得到有效的賠償作為首要目標。對受害第三人搶救費用給予了充分保障,并禁止保險合同雙方通過協議方式或附解除條件方式解除合同,而且對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條件及程序進行了嚴格規定。二是體現“獎優罰劣”。通過保險費率的調整等經濟手段提高駕駛員守法合規意識,促進道路交通安全。三是堅持社會效益原則。保險人經營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保險費率總體上堅持不盈利不虧損原則。四是實行商業化運作。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費率由保險人制定,保監會按照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原則進行審批。
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不足之處
(一)受害第三人不享有直接請求權
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宗旨是保護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實現這一目的需要賦予受害第三人向保險人的直接請求賠償權以及嚴格限制保險人的抗辯事由。但是我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8條規定:“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保險金。保險公司應當自收到賠償申請之日起1日內,書面告知被保險人需要向保險公司提供的與賠償有關的證明和資料。”由此可見能夠向保險人請求賠償的主體只能是被保險人,而不能是其他對象,這直接否認了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而第31條又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賠償保險金。但是,因搶救受傷人員需要保險公司支付或者墊付搶救費用的,保險公司在接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后,經核對應當及時向醫療機構支付或者墊付搶救費用。”這實際上表明保險人在支付保險金時具有選擇權,其既可以向被保險人支付,也可以向受害第三人支付。這種規定沒有突破責任保險的“分離原則”,使得受害第三人完全處于被動局面,能否獲得保險人的保險賠償,取決于保險人是否“開恩”,這不僅增加了受害第三人求償的成本,延長了償付的時間,還會使受害第三人面臨求償不能的風險。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以受害第三人能在交通事故發生后得到迅速、確實的救濟為第一目標,而賦予受害第三人向保險人和社會救助基金的直接請求權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力的保證。
(二)受害第三人的范圍不合理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3條規定:“條例所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即將駕駛人、乘客和被保險人排除在保障范圍之外。其中的駕駛人屬于廣義上的被保險人,對自己無所謂責任可言,故不是責任保險中的受害人。但將乘客一概排除在受害人的范圍之外則明顯不妥。同是機動車上的無償乘坐人在多車事故中屬于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保護對象,可以向其他肇事機動車的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在單車事故中卻不是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保護對象,無法向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將會出現無償乘坐人因肇事機動車輛的多少而受到區別保障的不公平現象。這種規定將現實生活中諸如翻車等大量存在的、經常發生的單車事故中的車上無償搭乘人員排除在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保障的范圍外,不僅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行做法背離,也不利于解決單車事故中受害人的救濟。
(三)被保險人的范圍過窄
被保險人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時,對受害第三人負有損害賠償責任,因而具有責任保險利益的人。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精神,我國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實行的是責任保險制,被保險人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保險人承擔給付保險責任的前提條件,所以受害人能否從保險人得到保障,關鍵在于該交通事故是否是被保險人造成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并有權向致害人追償:1)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2)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3)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第24條規定:“國家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以下簡稱救助基金)。有下列情形之一時,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傷亡的喪葬費用、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由救助基金先行墊付,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1)搶救費用超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的;2)肇事機動車未參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3)機動車肇事后逃逸的。”第42條第2款又規定:“被保險人,是指投保人及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因此,無權使用人因為不是投保人及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就被排除在被保險人的范圍外,依照第22條和第24條的規定,對受害第三人會出現兩個不公平現象,一是同是交通事故的受害第三人卻因為損害賠償責任人為無權使用人而在保險賠償上有著明顯差別的不公平現象。在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等三種情況下,保險人僅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而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僅在搶救費用超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的、肇事機動車未參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機動車肇事后逃逸等三種情形下對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傷亡的喪葬費用、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承擔先行墊付責任。這樣無權使用人駕駛機動車肇事的受害第三人既無法請求保險人的保險賠償,又不符合社會救助基金給付救助的要件,受害第三人只能怨天尤人、自擔風險。這種規定實際上是用保險人承擔墊付搶救費用責任替代了保險人應承擔的保險賠償責任,屬于偷換概念,對受害第三人十分不利。二是在保障范圍上不公平,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也在保險人的承保范圍內,而當損失是由無權使用人造成的情況,依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受害第三人的財產損失只能向無權使用人求償或自行消化。
(四)責任限額總量偏低、模式不合理
責任限額是指保險人承擔保險賠償責任的最高數額,即無論被保險人對受害第三人造成的損害是否超過責任限額,保險人的賠償都不會超過這一限額。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是指被保險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保險人對每次保險事故所有受害第三人的損失所承擔的最高賠付金額。目前,責任限額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即責任限額總量偏低和模式不合理。第一,責任限額總量偏低。責任限額與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受害第三人保護的需要密切相關,但其設立的目的在于讓投保義務人投保相當金額的保險,以便足夠保障多數人的交通事故損失。所以該金額設定的越高,就越能覆蓋大多數受害第三人的損失。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9條規定,死亡賠償金將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以北京市為例,按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638元計算,則2005年城鎮居民可獲得的死亡賠償金就為31.3萬元。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2009版)規定的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只有損害賠償責任人實際應的三分之一,難以實現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覆蓋大多數交通事故的目的,也不利于提高投保人投保的積極性。第二,責任限額模式不合理。責任限額模式一般分為單一限額模式和分項限額模式。單一限額模式是對每次事故僅設定一個限額,并不根據受害第三人的人數和損害的不同加以區分。而分項限額模式為每次事故中的每一個受害第三人的不同損害和每次事故分別設定責任限額,受害第三人的單項損失只能限于在對應的分項責任限額內獲得賠償,當某一項責任限額未用盡時其所剩余額不能填補于其他損失范圍內。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2009版)第8條的規定,我國實行的是分項限額模式,即機動車責任保險的責任總限額是122000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11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10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為2000元。在分項限額模式下,如果某人因交通事故受到傷害,產生傷殘賠償損失3萬元,醫療費用2萬元,財產損失1萬元。此時,盡管其損失總額低于保險條款規定的責任總額責任總限額,但受害第三人只能在傷殘項中獲得3萬元的賠償,在醫療費項中獲得1萬元的賠償,在財產損失項中獲得2000元的賠償,也即只能獲得總額為4.2萬元而不能獲得6萬元的全額賠償,因為傷殘項中的余額并不能填補于其他兩項中。而且,如果同一起事故中存在多個受害人的情形下,則每一受害人每一單項獲賠額只能按比例計算,每人的實際獲賠數將更少。可見,分項限額制所能發揮的責任替代效果相對偏低,而且非常容易誤導被保險人,造成責任限額不足以彌補實際賠付,導致被保險人和受害第三人無法獲得充分保障。因此,我國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應在綜合考慮投保人、保險人、受害第三人利益平衡的同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責任限額,變分項限額模式為單一限額模式。
中國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表
(五)保險人的除外危險范圍過寬
除外危險又稱為除外責任、不保事項、免責事由,是指依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排除在保險合同承保范圍內的危險,保險人對此危險不負給付保險賠償金的義務。規定除外危險的目的在于對保險人所負的賠償責任范圍加以必要的限制,防止保險人承擔過重的責任,危及整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保險事故一旦與除外危險具有相當因果關系,保險人即無須負保險給付責任,不論被保險人對于該除外危險的發生是否為可歸責,也不論是否另有其他承保危險的涉入(除外危險占優勢的原則)。但當除外危險的存在對于保險事故的發生無影響時,保險人仍應負責。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卻為保險人設定了眾多的除外危險,即保險人在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等三種情況下不承擔保險給付責任,只承擔墊付搶救費的墊付責任,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一是與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基本原理不符。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與任意機動車責任保險不同,應該盡可能地限縮除外危險的范圍。被保險人存在故意、違反交通法規等情況,法定地不能作為除外危險;只有受害第三人故意的情形才會成為法定的除外責任。這是因為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以保護受害第三人為目的,受害第三人是最終的保險金獲得人,其地位類似于其他財產保險中的被保險人,所以受害第三人絕對不能通過主觀惡意獲取利益。二是與先進立法例不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了保護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而不斷限縮保險人的除外責任范圍,在保險人先向受害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后再向致害人代位求償的方式大相徑庭,保險人這時承擔的僅是墊付搶救費用責任,當受害第三人自行支付搶救費用時,保險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受害第三人將因駕駛人或被保險人的不適法行為而得到不公平對待。三是造成受害人救濟困難。《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不合理之處還在于,保險人僅墊付搶救費用,其他費用和財產損失由受害人向損害賠償責任人請求。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又規定受害第三人的損失由保險人在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內承擔絕對的賠償責任,這使受害第三人無法向損害賠償責任人請求,最后只能自行消化損失。而且《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未把駕駛人無照駕駛或醉酒駕駛與交通事故存在因果關系作為除外危險,而是規定只要駕駛人有無照駕駛或醉酒的行為,就構成保險人的除外責任,保險人就不承擔保險賠償責任,這顯然是在拓寬除外危險的范圍,對受害第三人極其不利。
綜上所述,我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構建了我國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法律體系,對保護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任何法律制度都是不完善的,必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健全,可以從保險人給付責任的修正、受害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賦予、被保險人一方范圍的擴大這三個角度入手,以保護受害第三人權益為主線對上述七點不足之處加以重新建構,進而更好地體現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保護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權益、分散風險、分擔損失的價值功能。
參考文獻:
[1]郭玉濤.機動車保險法律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馬志毅.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操法律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張新寶,陳飛.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理解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劉銳.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與強制保險[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