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在傳入我國的100多年里,始終伴隨著爭議,我國學術界對其的觀點看法也經歷了從最初的倍加推崇,到上世紀50年代起的全盤否定,最后到改革開放后的部分肯定的轉變。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是無產階級用以認識人口現象、解決人口問題的理論武器,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同時,它又尊重客觀事實,從社會存在本身探索人口規律,揭示人口問題的本質,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科學方案。而在可持續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重新認識、比較和思考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人口思想已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馬爾薩斯;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口思想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94-02
馬爾薩斯是英國的一位牧師,因為其著名的人口理論而成為英國庸俗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原理》中,馬爾薩斯作出一個著名的預言: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占有食物的減少。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發表于1798年,問世200多年來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里爭論最多的一本書。爭論涉及諸多學科,人們對它毀譽不一。1832年英國的議會改革和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使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這一時期誕生了一批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學家,如馬爾薩斯、穆勒、薩伊等,馬克思將這一時期的有關經濟理論稱為庸俗的政治經濟學。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主要根據兩大基本假設,他寫道,“我認為,我可以正當地提出兩條公理。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幾乎會保持現狀。這兩條法則,自從我們對人類有所了解以來,似乎一直是有關人類本性的固定法則。”馬爾薩斯說:“葛德文先生卻竟一廂情愿的認為兩性之間的事可以消滅……關于人類完美的構想,是由于看到人類自野蠻狀態演進到現在的種種重大進步推論而來……但是,要消滅男女間情愛的想法,至今并無任何進步”。由于人口和食物的增長率不同,馬爾薩斯進一步推理出人口的增長率會超過食物的增長率,但“積極抑制”會使人口和生活資料趨于平衡。何謂“積極抑制”。馬爾薩斯認為,戰爭、貧窮、疾病、嬰兒營養不良、瘟疫、饑饉以及不衛生的大城市生活等,這些因素能夠抑制人口的發展,使人口和食物趨于平衡。
在《人口原理》中,馬爾薩斯詳細論述了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增長之間的關系。他提出了一個假定、二個固定法則和三個原理。一個假定是,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料呈算術級數增長。二個固定法則是:1)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2)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三個原理是:1)人口必然為生活資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資料增長,人口就一定會增長,除非受到某種抑制。3)貧困、罪惡、戰爭、道德等因素可以節制人口的增長,并使人口與物質資料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由此可見,人口的增殖力要遠遠大于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而自然規律又要求人口增長必須與生活資料的增長保持平衡。人口過多帶來的貧窮、罪惡以及戰爭可以客觀上減少人口增長,但這種狀況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應從道德層面上對人口的增長進行限制,即采取節制結婚和生育的措施,降低出生率,馬爾薩斯稱之為預防性限制。這與戰爭、貧窮、疾病等罪惡和痛苦的限制相比,是實現人口與生活資料相平衡的最佳方法。基于以上分析,馬爾薩斯反對濟貧法,他認為,均衡是收入恰好維持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因為當收入高于這一水平時,人口就會增長,低于這一水平則會導致死亡率提高,人口就會減少。他建議國家取消對貧民的救濟,因為救濟會減輕貧困人口的生活壓力,反而鼓勵他們多生育。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反科學的實質。首先,把人口現象看成是自然現象,抹煞了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其次,他的“兩個級數”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而虛構出來的。若據他的計算,當今世界人口應超過550億,與事實不符;造成工人失業貧困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什么“人口增長超過食物增長”的“自然規律”。至于馬爾薩斯主張用失業、饑餓、瘟疫、戰爭手段來消滅大量“過剩人口”,則露骨地暴露出他的《人口原理》的反動本質。但馬爾薩斯畢竟在人類歷史上較早地提出人口問題,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是受了馬爾薩斯的生存競爭的影響而提出著名的“生物進化論”。他的一些有關人口的思想資料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他提出的“人口增長應該與生活資料的增長保持平衡”的觀點已經被事實證明是正確的。作為資產階級的人口學家,由于受到所處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顯然有其片面和錯誤的部分,他的歷史局限性使他形而上學地將有生物學性質的規則當做人類社會永恒的規律,因而他不能創造科學的人口學。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人口問題上出現的重大失誤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國所采取的晚婚晚育、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也正是以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是無產階級用以認識人口現象、解決人口問題的理論武器,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同時,它又尊重客觀事實,從社會存在本身探索人口規律,揭示人口問題的本質,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科學方案。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人口有計劃發展的必然性,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對人的生產將像對物的生產一樣進行計劃調節;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口要有計劃地發展,并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是我國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認為,社會發展決定于社會生產方式,人口增長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人口增長不能說明社會面貌和社會制度變革的原因。相反,人口發展也要由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來說明。但人口增長對社會發展有促進和延緩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既反對人口決定社會性質、決定社會面貌的資產階級觀點,也反對忽視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人口現象本質上屬于社會現象,人口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以人的生理條件和其他自然條件為基礎的社會過程,人口規律是受生產方式制約的社會規律。生產方式對人口的運動、發展和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的增殖條件和生存條件。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
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反對離開社會制度、離開生產方式抽象地解釋和說明人口現象,反對把人口規律說成是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人口過剩是相對過剩,是相對于生活資料再生產條件的過剩,而不是馬爾薩斯所謂的人口絕對過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問題,根源于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人口問題。馬克思主義主人口理論的四個基本觀點如下:1)社會生產方式對人口發展起決定作用的觀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無論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一切現象,都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雖然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必要前提,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就沒有人類社會。離開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抽象地解釋和說明人口現象,把人口規律說成是永恒不變的規律,只能把人口問題引向歧途,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人口論。2)“兩種生產”的觀點。社會生產既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也包括人類自身的生產。兩種生產都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都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人類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使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自身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繁衍;而沒有人類的繁衍,也就不可能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二者既是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互為條件。3)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觀點,人是生產力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人又需要消費,需要衣、食、住、行來補償其在生產力中消耗的體力;生產與消費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一個具體的人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4)人口狀況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作用的觀點。人口狀況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它不能說明社會的形態和社會變革的原因。但是,人口狀況對社會發展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再生產與物質的再生產的比例關系上。如果人口過多或過少,就會造成勞動人口的過剩或不足,以及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或開發不足,那么就會延緩阻礙社會的發展。人口狀況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作用還表現在人口質量上。
近年來,國內出現了關于人口政策的爭鳴。是穩定低生育水平、還是放寬生育政策已成為爭鳴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口觀,有助于正確認識人口形勢,科學制定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馬克思主義人口思想認為,一定空間范圍能夠生活的人口數量是有限的。據研究,中國國土資源能夠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規模)在16億左右。這說明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能可以勉強養活。馬克思主義人口觀注重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認識人口,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有限空間范圍內的人口過多,不僅難以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且還會形成生態安全隱患。控制人口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發展無疑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徑,但是發展需要資源,離開資源環境就不可能有任何發展。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人口思想的比較。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本命題是人口的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是個永恒的自然規律。馬爾薩斯斷定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則按算術級數增長。兩者增長的不同比率,正如馬爾薩斯自己所說的是他“所有主要結論的根據”。人不是靠大自然恩賜的單純消費者,而同時也是生產者,即能制造工具且能動地改造自然界,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消費品,并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創造出日益眾多的剩余產品。所以,人口的增長決不是像馬爾薩斯所斷言的那樣,總是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但是,由此進一步推論,在任何情況下人多都是好事,不存在控制人口增長的人口論,真理就變成謬誤了。馬克思主義認為,評價一切社會現象,歸根結底是看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對社會的發展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起阻礙或延緩的作用。人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必要成份,因而是直接決定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力量,對人口的增長問題,更應該從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去進行判斷。這是我們考察人口問題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