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種既具有可計劃性,又具有不可計劃性的人類活動。一方面,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它是促進人的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人的發展的不可確定性決定了教育的不可計劃性。另一方面,教育促進人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有步驟的過程,這一漫長的過程需要教育者在一定范圍內制訂計劃去指導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又具有可計劃性。
關鍵詞:教育;可計劃性;不可計劃性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97-02
考察當今世界各國的實際的教育和教學活動,我們會發現,這些教育和教學活動都有著一整套嚴密的、詳細的計劃,大到整個國家的教育目的,小到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都在教育和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就制訂出來了。從而,我們的教育和教學活動就被這異常完備的一整套計劃所指導著,甚至可以說是被支配著。逐漸地,許多教育工作者堅定地認為教育需要被計劃,它具有可計劃性,這些計劃可以規范千頭萬緒的教育活動。因此,他們習慣于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自己制訂或參照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制訂的教育計劃,嚴格按照計劃的步驟和要求來開展自己的教育活動,一旦出現學生違背計劃的現象,他們就會強力地把學生糾正回計劃所規定的軌道內,以保證教育計劃順暢地實施。
但是同時,在社會上,當然也包括教育領域內,另外一些人看到的是教育的可計劃性帶來的嚴重后果,包括: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相當多的教師成為知識的“傳話筒”,不具備進行創造性教學的能力;社會思想枯竭、技術進步緩慢……有鑒于此,他們指出,教育是不能被計劃的,因為教育是與人相關的活動,而人是不具備確定性的。因此,具體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不應該被事先的計劃所禁錮,而是應該隨著受教育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它不需要被計劃。
那么,教育到底是一種可計劃性的活動,還是一種不可計劃性的活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通過考察教育史,我們知道,教育活動是做為傳承先輩創造的知識和技術財富的一種手段而出現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教育是被做為一種維護統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手段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統治者為教育制訂了嚴密的計劃,并據此來造就自己所需的人才,因而,人本身也是被教育所計劃、所規定的。隨著歷史不斷地向前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了人自身能有更好的發展,只有人的發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不應該是教育規劃和控制人,而應該是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那么,人的發展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呢?我想,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人能夠達到的境界,這在本質上是不可計算的”[1]。所以,我們想給“不可計算”的事情事先制訂計劃,這顯然是十分荒唐和可笑的,是一種在“虛構的空間肆意妄為”[1]的行為。因此,想給教育確定一個具體的終極目標是違背教育本質的,那么,致力于制訂一個超越具體教育階段的整體計劃也就是一種“空中樓閣”式的幻想。
除此之外,就計劃本身來說,它是靠人的理解力來制訂的,人的理性賦予計劃以意義。雖然人的理解力是不斷發展的,但是,在它發展的每一階段,它終歸是有限的。因此,依據理解力來制訂的計劃也是有界限的。所以,如果我們把人類的事情都想全部抓在手中不放,并打算都給它們一個“全盤計劃”,這就是對真正人性的扼殺。因為這些計劃并沒有把人類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須可計劃之事上,反而讓這些計劃侵吞了屬于人的自由,屬于人的發展的自由。因此,我們說教育是不可計劃的。
那么,教育的這種不可計劃性是不是就意味著教學活動只能是隨波逐流、毫無頭緒呢?顯然,情況也不會是這樣。雅斯貝爾斯認為,計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一個無法達到的整體進行全盤計劃,一種是在特定情況下的不可缺少的細節安排[1]。前一種計劃會造成災難,而后一種計劃則是必需的,它也是在人類能力范圍內的自由施展。我們認為,雖然人的最終發展高度是不能被確定的,但是人的發展必須以教育為手段,通過不斷吸收知識和學習技能來進行。而對于怎樣教授那些已經由人的理解力所獲取和總結出的知識和技能,人們是能夠也應該制訂計劃來實施的。因此,我們不是允許教育的無計劃性,相反,計劃是必需的,而且計劃事先要制訂出其步驟,能切實可行,既包羅萬象又井然有序。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教學活動可計劃的情況中,計劃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來說只能是一種手段,或者說只能是一種工具,計劃必須按照學生的現實發展不斷調整,而不能是限制、忽略學生的可能發展去僵硬地適應計劃。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往往忽略這一點,他們把計劃視為不可更改的“天條”,使得計劃由一種手段、一種工具變為了目的——教學中不再是計劃隨著學生的發展而變化,而是學生的發展必須嚴格限制在計劃所設定的軌道內。我們常常可以在教學生活中觀察到諸如此類的現象:每個教學內容都有嚴格規定的教學時間、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重、難點等。但是,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計劃的教學時間里完成學習、教育者計劃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不是適用于每一個學生、備課計劃中的教學重難點是不是真的是每一個學生實際學習中的重難點,這些問題教育者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很少去研究過。以教學計劃限定學生的發展,必定使人不再是真正的人,而成為異化的人。從而,教育領域也就頻繁出現學生厭學、學生主體性和個性被嚴重壓抑的現象。
教育具有培養人的功能,教育活動做為人類世代創造積累起來的知識、文化的一種傳遞、傳播的工具和手段,是直接以人類的個體為對象的,受到教育活動影響作用的個人匯集而成的眾人,其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不間斷地制訂計劃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教學計劃應當著眼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應當把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做為自身存在的目的。因此,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必須是在一定范圍內,當學生的發展超過這個范圍時,計劃也要隨之改變,以進一步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計劃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什么地方計劃和知識獨行武斷,對精神價值大張撻伐,那么這些計劃和知識就必然會變成自身目的,教育就將變成訓練機器人,而人也變成單功能的計算之人,在僅僅維持生命力的狀況中人可能會萎縮而無法看見超越之境”[1]。
綜上所述,教育是一種既具有可計劃性,又具有不可計劃性的人類活動。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它做為促進人類發展的手段,是絕對不能按人為控制的計劃加以實行。教育計劃的范圍是很狹窄的,如果超越了這些界限,那接踵而來的就會是機械的訓練或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積,而這些恰恰與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是不可計劃的。但是同時,我們也知道,任何最終成果的取得都是由許多階段性成果累積而來,人的發展也不例外,這一點決定了教育是具有階段性的。因此,對不可計劃之事我們還是可以做出一些計劃,那就是創造一個讓它得以自由實現的空間。對于教育活動來說,就是在一定范圍內制訂計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學生的發展,營造學生發展的良好空間。當然,這些計劃和這一空間都應該是可變動的,它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育又是可計劃的。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