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旅游者空間感知要素主要有“遠景式”空間、日常生活空間、農事空間、“神的世界”空間和心理空間等。鄉村民俗旅游發展的誤區之一就是過度城市化和鄉村特色的淡化,因此不能為旅游者形成明顯的旅游空間感知。鄉村民俗旅游開發的重點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活動為旅游者創造特色鮮明的鄉村化空間感知。
關鍵詞:民俗旅游;鄉村旅游;旅游社區;空間感知
中圖分類號:[95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51-02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為對象的旅游活動,鄉村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主要表現之一[1]。鄉村民俗旅游是鄉村依靠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和距離主要客源地較近的優勢而開展的旅游開發活動。旅游者參與鄉村民俗旅游的主要原因是鄉村社區能夠提供與自己慣常生活明顯不同的物質與非物質環境。農家樂開發成為城市近郊和典型鄉村民俗社區旅游發展的主要形式。鄉村居民通過發展農家樂的方式,為旅游者創造了體驗鄉土文化的民俗旅游環境。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是在旅游開發理念的引導下形成的空間組合,這種空間布局能否更好的反映鄉村民俗旅游特色成為當地社區旅游開發成功的關鍵[2]。旅游者在對鄉村民俗旅游空間組織進行判斷時會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相應的旅游空間感知。因此,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應了解旅游者的感知特點,通過空間整合,為旅游者創造特色鮮明的旅游感知。遺憾的是,很多地方的鄉村民俗旅游開發并不是在科學的理念下進行的,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或者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就是當地社區居民的自發性活動。城市化所形成的趨同化趨勢和鄉村社區居民對鄉村旅游的不正確認識都是造成鄉村民俗旅游特色缺乏的重要因素。空間感知是旅游者對旅游區域形成的初步印象,這種感知將直接關系到旅游者的滿意度。因此,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應為旅游者創造形成鮮明空間感知的條件。寶雞市勝利村農家樂社區地處寶雞北坡金臺森林公園頂端的勝利塬上,在政府幫扶下,該社區于2009年底之前進行了整體搬遷,從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新社區的旅游空間感知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對這些感知要素的判斷能夠更好的分析旅游者的感知訴求并為社區民俗旅游開發提供參考。
旅游空間感知是旅游區域通過一系列旅游物質和非物質的因素為旅游者形成的心理印象。旅游活動最終會通過心理印象的形式為旅游者形成一系列空間性感知。只有特色鮮明的空間形象才能給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心理刺激,從而產生明顯的旅游空間感知。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成功體現純樸、自然、恬靜的鄉村風貌,而這種風貌最終會為旅游者以空間感知的形式來接受。因此,分析鄉村民俗旅游空間感知要素是對鄉村民俗旅游開發的基礎性研究。鄉村民俗旅游社區空間感知要素主要表現為:
第一,“遠景式”空間。在旅游者未真正深入鄉村民俗旅游社區之前,會對社區空間產生“遠景式”的整體意象。在旅游者進入社區之前,社區整體面貌的外觀環境會給予他們深刻影響。社區鄉土氣息,包括整體布局、樹木栽植、建筑色調、道路景觀、田園風貌、營銷廣告等因素為旅游者形成了鄉村民俗旅游的“初體驗”。所以,鄉村社區要刻意經營旅游大空間,先應從社區整體環境入手,為旅游者創造先入為主的旅游感知。新的寶雞勝利村農家樂社區布局合理,建筑特色鮮明,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道路體系明顯城市化,西鳳酒廠紅色廣告噴繪和燈籠過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者的最初感知。因此,鄉村民俗旅游規劃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該鄉村能為旅游者提供的總體旅游意象,而不是不加選擇的一味將城市化或者其他文化色彩的成分照搬過來。只有通過發揮鄉村民俗旅游區域整體空間優勢,通過大區域的空間布局來更好的體現鄉村民俗景觀,才能從整體上給予旅游者良好的最初感知。
第二,日常生活空間。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最典型的空間感知集中在社區居民慣常的生活空間。與城市居民緊張忙碌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同,鄉村旅游社區應當為旅游者展示休閑、緩慢、悠然的生活狀態。如果脫離了這種日常生活秩序,旅游者在鄉村民俗旅游社區仍舊擺脫不了快速生活節奏所形成的壓力感,鄉村民俗旅游就失去了應有價值[3]。遺憾的是隨著城市化觀念向鄉村的蔓延和鄉村居民對民俗旅游發展認識誤區的加深,傳統的、地道的鄉村社區日常生活空間正經歷著變遷,旅游者所渴望的鄉村日常生活環境已經變成了稀有資源。隨著勝利村農家樂新社區的建成,以往傳統的鄉村風貌已經消逝,居民日常生活開始城市化,這些都不利于鄉村民俗旅游的長遠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向城市化的邁進,傳統的鄉村生活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旅游環境,只有在提高鄉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能夠保留或放大鄉村傳統生活文化符號,才能為旅游者形成他們渴望的鄉村日常生活空間。
第三,農事空間。鄉村民俗旅游社區形成的空間背景為傳統的農事活動。社區居民日常的農事勞作在城市旅游者眼里成為特殊的旅游感知。雖然我們離農業社會并不遙遠,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將人們本來熟悉的農業生活迅速邊緣化,對農業生活的懷念成為部分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應該保留部分傳統農事活動空間或見證物,諸如開辟小型菜園、將旅游活動引向田間地頭、布置農事物件博物館等方式都可以很好的給予旅游者鮮明的農事空間感知。勝利村農家樂新區雖然在規劃中未注意到對農事現象的特別體現,但因為社區居民傳統生活慣性使然,一些居民將房前屋后的些許空地種植蔬菜、小麥、玉米等,一些居民刻意用藤類植物裝飾自家院落,還有居民有意在農家樂經營場所擺設農具等農事物件,這些都增強了旅游者的農事空間感知。傳統鄉村的農業文化基因使城市旅游者對鄉村民俗旅游的感知中必然會有農事空間的渴望,因此如果缺少農業文化及農事空間元素,鄉村民俗旅游肯定是有缺憾的。然而,隨著鄉村經濟發展的加快,景觀城市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大部分傳統的農事空間更是不可避免的消失殆盡。面對于此,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應當通過開發技術活動充分展示農事空間,以還原鄉村本來的農業文化。
第四,神的世界”空間。傳統鄉土社會是一個典型的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共生的空間,人的世界是神的世界的基礎,神的世界給予人的世界許多人們無法靠自身得到的安慰。于是,就形成了人的世界無法離開神的世界的特殊的傳統生活空間。然而,現代城市空間的發展,隨著人的空間的過度膨脹,神的空間幾無容身之地,但人對神的空間的渴望并沒有隨著空間的變化而減少。對于鄉村空間中的“神的世界”空間區域的處理,不同角度的審視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旅游開發而言,這應當成為民俗旅游的重要成分。特別是新型的鄉村民俗旅游社區因為諸多原因,幾乎根除了這種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空間。姑且不說這種空間的缺乏對鄉村社區居民心理造成的缺憾有多大,但就對旅游者空間感知的缺陷就說明旅游開發方向性的失誤。勝利村農家樂社區和其他新規劃建設的旅游社區一樣,是很少能顧及到這種“神的世界”的空間。但因為社區居民本初性的宗教或非宗教訴求,各種與該文化相關的空間要素較為明顯,如部分家庭在院落顯眼位置擺置土地神的牌位,有些家庭干脆為圖方便將該牌位置于大門外側的院墻上,也有些家庭將祈求平安、驅邪避災的靈符堂而皇之地貼在后門外側上。雖然如此,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對“神的世界”空間的訴求明顯淡漠。就如居民已經適應新社區沒有專門設置山神廟、龍王廟之類的廟宇一樣,在某種強勢社會發展力量面前,對“神的世界”空間的忽視在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是一種必然。然而,從鄉村民俗旅游角度來看,這種空間是鄉村與城市區別性最為明顯的地方之一,是旅游者最為感興趣的旅游事象。因此,因信仰、宗教等原因而存在于鄉村社區的“神的世界”空間,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鄉村民俗旅游開發中,應有意凸顯相關文化要素,從而給予旅游者強烈的民俗旅游感知。
第五,心理空間。鄉村民俗旅游通過物質與非物質元素最終會為旅游者形成一種心理感知,這種心理空間最終影響著旅游者的滿意度。鄉村民俗旅游所能表現出來的整體環境、服務態度、管理手段、旅游者導引系統、鄉土情懷等因素共同形成了一種可以體驗得到的心理空間。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應遵循旅游者的心理感知規律,盡力為旅游者創造適宜的心理空間。如勝利村農家樂經營者大都講究服務態度,讓旅游者能夠感受鄉村居民傳統的純樸民風,這樣就能為旅游者創造特殊的心理感知和滿足。特別是該村在2010年4月被評為寶雞市十大最美鄉村之一,這為旅游者產生了良好的心理感知。旅游者心理空間感知是易變的,這是由于心理活動的特殊性形成的。針對旅游者心理感知的脆弱性,鄉村民俗旅游社區應當從根本上做好旅游管理和服務,比如通過定期的社區培訓來提高居民的服務理念和水平,通過慣例性的常規檢查制度來促使社區保持好良好的衛生水平,社區政府應當有專門機構和專人來負責旅游發展的管理事務等,通過一系列努力,來保證社區民俗旅游開發能夠維持在較高水平,以此來維護旅游者的心理空間感知。
分析鄉村民俗旅游空間感知要素的主要目的是為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服務,因為這種旅游開發由于多種因素而偏離了旅游者的期望。包括“遠景式”空間、日常生活空間、農事空間、“神的世界”空間和心理空間等在內的旅游感知空間要素是鄉村民俗旅游社區能夠為旅游者提供的基本旅游感知內容,正是因為這些旅游感知空間要素的存在,才使得鄉村民俗旅游對城市居民來講充滿神秘與魅力。鄉村民俗旅游規劃與開發,應仔細分析旅游者之所以選擇鄉村民俗旅游的原因,從旅游感知空間的體現和強化入手,結合旅游社區的自身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旅游開發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德剛.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J].民俗研究,2003,(1):51-58.
[2]黃河,韓巍.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開發中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協調[J].前沿,2008,(6):94-96.
[3]蔡豐明.上海城市傳統民俗文化空間[J].民間文化論壇,2005,(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