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新月異的時代更替,傳統的單一式教育戰略已經不適宜社會對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多元化的教育戰略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要件。目前我國多元化教育戰略存在著不重視民辦教學力量、過分統一化等弊端,應當采取完善教育多元評估體系、開展新式課程、提高教育消費意識等措施。
關鍵詞:多元化;教育;戰略
中圖分類號:G41-011.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41-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個意義上,創新人才的培養其實和多元化教育可以等同。在教育戰略上實行多元化戰略有重大意義。
一、多元化教育的戰略定義
多元化原則源于經濟學,是構建證券組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指投資者在構建證券組合時,為平衡收益和風險,不僅在所選證券的種數上,而且在所選證券的類型及特性上都應體現多樣性的特點。
同樣原理,要取得最大化的人才效益,也必須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戰略。根據學界的理論認為,多元化教育戰略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的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及教育多元發展格局為依據,承認全國各地的教育發展極不平衡性,實事求是,區別不同地區、不同層級類別教育目標,科學地進行教育發展規劃:實行梯度推進戰略,集中力量,讓一部分或一部分地區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讓一部分人享有更高層次的教育選擇;實施多主體共同推進加速教育發展政策,調動全社會大辦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掘全社會可利用教育資源,科學配置,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優化。
二、多元化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體制上不重視民辦教學力量
歧視民辦教育力量。在國家“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到1998年初,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發展到6萬所。然而,全國民辦中小學占全國70萬所中小學比例不到0.6%,在1 000多所民辦高等學校中也僅有30多所學校有學歷授予權。可以說,在基礎教育這方面,政府辦學的單一格局幾乎沒打破。同時,根據目前《教育法》規定,民辦學校不得以盈利為目的辦學,民辦學校的盈利只能用于學校的投資,不能給投資者分紅;根據現有法規,民辦學校的產權屬于社會,而不是投資者。國家對民辦教育發展明顯帶有一定的體制性歧視政策。
(二)過分統一化思想排斥多元化培養方式
當今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三太”,即政府部門包攬太多,統得太死,限制太多。從孩子上幼兒園到上大學,都由國家統一安排,都要進行統一的考試。基礎教育忽視了基礎教育的基礎性質,忽視了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一味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死抱著“應試教育”不放。在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方面,過高地要求和片面地發展智育,忽視或放松了德育、體育和美育。同時,在智育培養方面,又忽視了學生技能、創新意識和能力,特別是個性特長的培養。用一個抽象的標準和固定的模式要求每一個學生,要求學生門門學科100分,用總分來評定優劣、區分好壞、劃分等級和選拔尖子。中考和高考都是用總分錄取新生和選拔人才。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在指導思想上把全面發展和獨立個性對立起來,在教育實踐中排斥受教育者獨立個性的培養,從而也損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我們的教育應該按照教育方針辦學,依法治理學校應該有統一的要求,這是正確、合理的,但是,統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順服工具化,以至排斥個性的自由發展。
三、多元化教育戰略的對策
(一)加強教育投資意識
教育是受教育個人提高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的重要條件,家庭或個人對教育服務勞動的消費,是他對自身發展必要的積累性智力投資;不同的學位或單位學習時間,是教師勞動的具體的準“物化”生產品,即是受教育者或家庭的“教育消費品”。教育是有經濟價值的,是可以有適度利潤的,是可以吸引投資的;辦教育也要講效益,要遵循經濟規律,要講投入產出比,否則就是對教育這一重要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二)構建多元化教育體制
多元化教育體系的具體內涵就是在全社會以樹立教育投資消費觀、教育產業觀、教育服務觀為先導,以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體制和多元化辦學體制為主要突破口,形成辦學主體多元、教育投入多元、產權多元、發展模式多元的創新型教育體制。
(三)完善評估機制,優化新型課程
完善社會團體評估體制,就是讓評估組織機構獨立或相對獨立于政府,或受政府的干擾較少。這樣所產生的評估結果其真實性和客觀性強,學校和社會的接收度和認可度比較高。
優化新型課程,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主動發展。主動發展既是一種創新教育,又是一種個性教育。與新課程相對應的,不能再以過往單純依靠分數、升學率、就業率等來評估教育成果的評估體制,而需要采取更為多元的評估體制,評價的內容包括:知識掌握和運用,批判思維與創造思維、社會探究技能和實踐能力、溝通與合作、社會責任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