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的意象生成于意象思維所處的空間。漢字演變過程不但是字型的演變,也是漢字人體隱喻化演進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形聲字的大量出現都體現出漢字意象空間中人體隱喻性的逐漸完備。漢字這個隱喻系統已經具備了可視性、可言性,缺少的是可動性。在新媒體的語境下,互聯網技術為漢字人體隱喻化可動性的演進階段提供了無限生機。
關鍵詞:漢字;漢字意象空間;漢字的人體隱喻化演進
中圖分類號:H0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91-02
漢字歷史悠久,其形成離不開對人類自身探索和生產生活環境的描摹、抽象和提煉。《易·系辭》中言:“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庇盅?“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睗h字的意象便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凝固于筆畫之間,成為意象思維的直觀化表現。此時的意象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表達人作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在安身立命過程中帶有中國特色的人文關懷生命路途的指引。
漢字的意象來源于思維決定的認知模式——知其物賦予形。漢字對客觀的外部空間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其特點在于通過線條體現出的結構來展現對外部空間的描繪。因此,漢字本身是對外部空間結構的反映和再現。宗白華先生比較了拼音文字與漢字在空間構造上的特點,他指出:“中國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個字占據齊一固定的空間。而是在寫字時用筆畫,如橫、直、撤、捺、鉤、點(永字八法日側、勒,努、趣、策、掠、啄、磔),組成一個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單位’,同時也就成為一個‘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長短闊狹,臨時變適’?!朔近c畫環拱中心’的‘空間單位’?!盵1]漢字由點線組成,點由水滴而來,將墨都聚集于一處,體現出墨深處極其強大的張力,濃縮為一點,時刻待發。當點與點相遇未相交時,其兩個點的張力影響著二者之間的空間。點的相交或者眾多點的聚合形成線,線彰顯了對稱感與連續性。在空間中的走勢暗示著能量的運動方向、速度、力度。點、線作為空間單位的占有意味著存在。美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保羅·蒂里希一認為“存在,就意味著擁有空間。每一個存在物都努力要為自己提供并保持空間……沒有空間,就既無呈現,也無現在……不擁有任何確定的和終極的空間,就意味著最終的不安全?!盵2]漢字的意象空間離不開獨體字。漢字構建中的獨體字是構筑其他漢字的基礎,也是漢字空間構成的基本單位。獨體字通過筆畫之間的離散、相接、交叉以及三者的排列組合構筑了一個具有獨立的空間。這類獨體字多為圖畫文字轉變而來,自身具有對稱性和完整性。雖然獨體字本身不可再分但是獨體字與獨體字共同組合成新的合體字。這說明獨體字不是一個閉合的空間,而是一個向外開放的可造空間。
漢字正是人對于物理存在體驗的外顯性符號,體現社會歷史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的變化。空間性之占領是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空間性之喪失意味著存在之喪失。索亞明確指出“人是空間性存在者”的命題?!拔覀兛赡鼙纫郧叭魏螘r候都更加意識到自己根本上是空間性的存在者。生產的空間性過程,開始于身體,……開始總是包裹在與環境的復雜關系中的、作為一種獨特的空間性單元的人類主體。一方面,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塑造著我們周遭的空間,但與此同時,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集體性或社會性生產出的更大空間與場所,也在我們只能去理解的意義上塑造著我們的行為和思想?!盵3]由此觀之,漢字的意象離不開意象思維所處的物理時空。它是人作為體驗生命活動的主體,在對物理時空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后的總結、提煉、升華而形成的思維結果。漢字中的意象與人所處的空間相依相伴。不僅如此,在這個意象的空間中還蘊含了漢字的人體隱喻化演進過程。
維柯曾經說過:“人在無知中就把他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在上述事例中人把自己變成整個世界了”。在漢字的演進過程中也是如此,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楷書,漢字系統演進逐步展現了漢字人體隱喻化進程中的視覺思維外化、漢字的語言思維外化的過程。以漢字形成體系后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說文解字》中古文字的最后形體小篆和鄭樵《六書略》為代表的楷書中的文字進行統計和分析。如下表[4]:
根據上表的數據,我們可以推衍出這樣的結論。殷商的甲骨文是漢字人體隱喻演化演進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漢字的視覺隱喻。唐蘭把此時期的象文字分為兩大類,即象形文字(其中象形文字有四類:一是象身,二是象物,三是象工,四是象事)和象意文字。象身字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隱喻性。人在“身體化活動”或“體認”世界的過程中,將自己對身體各部分的認知和理解投影到周圍事物上,由此建立了一對多的由隱喻概念構成的相互聯系的隱喻認知系統。人體的五官四肢幾乎每一部分都有象形字,不但如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上也投射出人的隱喻。例如:人類理解“山”時,會按照對自己身體的理解,把身體的各個部位投影到對象“山”上,由此就有了“山頭”、“山口”、“山腰”、“山脊”、“山脈”、“山腳”、“山眉”等。《說文解字》也有記載:尺,十寸也。從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苤?寸尺咫尋常初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尺部》)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在漢字完成演化的第一階段后,出現了象意字。象意字出現在漢字演化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過渡時期。象意字不在具體指代某一件事情,而是能夠泛指某一類事情,并且可以讓讀者產生“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罢嬲奈淖?,要到象意文字發生才算成功的。在圖畫里我們可以把復雜的事物畫出來,但所畫的只是一剎那的境象,不能夠清清楚楚地講出一個故事的始末。在語言里,和圖畫正相反,它可以把一件具有時間性的故事,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敘述出來,可又不能給人以同時所發生的各種印象。”[5]象意字作為過渡階段,在隨后小篆時期,形聲字大量出現。
表格中的數據顯示,雖然漢字的總量在有所增加,但指事、象形、會意字三類字形在漢字中所占比例逐步減少,唯有形聲字的數量和所占比例出現大幅度增長。形聲字的大量出現便于漢字系統符號化,彌補其他三種類型漢字指代新事物的局限性。形聲字的大量出現標志著漢字演化進入第二階段——“言”與“聲”的隱喻。形聲字中的“形”是“聲”的可視化符號,“聲”是構成“言”的先決因素。與文字傳播相比較,語言的傳播延伸是按照時間軸的方向進行的,語言從口中只能一次一字的出。對象接受的信息也呈現于線性的狀態,為審美活動造成一定的阻礙。正是因為“言之不足”才“立象以盡意”。形聲字的大量出現也是漢字發展逐漸完善“身體隱喻系統”的表征。在漢字發展為完備人體隱喻系統過程中,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可視性、可言性,唯獨缺少的是可動性。
在漫長的漢字演進過程中,書法藝術的出現為漢字演進的第三階段奠定基礎。書法通過動靜、虛實、剛柔、舒斂的變化,來顯示運動的多姿多彩。陳振濂在《線性的世界》中論述:“象形,是中國書法走向藝術走向審美的關鍵轉折點?!崩顫珊裨凇睹赖臍v程》說:“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在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甲骨文開始了這個美的歷程”?!斑\筆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它們競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魂靈[6]。然而,身體和筆的共同運動,只能將運動的軌跡記錄在宣紙上,運動的過程稍縱即逝。運動無時無刻不發生在三維空間中,形成于宣紙上的書法不能展示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過程,從而導致意象與審美的缺失。因此,被稱為神來之筆的書法作品才顯得格外的珍貴。唐代張懷灌進一步論述“神采”的特點。他曾說:“深識書者,探文墨之妙有,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仆今所制,不師古法,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于飛動。”“神采”即是運動精髓的體現。“形”會束縛著“神”的運動。這些對書法作品的要求和評判都強調了運動的過程性和可視性。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動態文字無疑為漢字的人體隱喻化演進過程中可動性提供了無限生機。在這個由零和一組成的數字化空間中,運動的過程的可視性和記錄性稱為了現實。這樣的一個契機無疑是一種新的方式——通過媒介形態演進實現漢字的人體隱喻演進從而達到回歸生命本初狀態表達形式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7.
[2]何光滬.蒂里希選集[C].上海:上海二聯書店,1999:1119-1120.
[3]索亞.后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4]黃德寬.漢字理論從稿[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176.
[5]唐蘭.中國文字學》傅根清導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9.
[6]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