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存在著較多的相通或相近之處。“內圣外王”思想作為儒家的基本命題,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涵,體現著諸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觀點。從“內圣外王”的內涵、“內圣外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解讀、“內圣外王”思想對當代的積極影響三個方面來解讀“內圣外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內在關聯,用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關鍵詞:內圣外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讀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84-02
“內圣外王”思想源遠流長,它產生和形成于先秦時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得到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種理想人格。本文試圖通過對“內圣外王”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的分析,進行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并探討它對當代社會的作用。
一、“內圣外王”的內涵
“內圣外王”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為方”。此即“內圣外王之道”。
“內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種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要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人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治國安邦,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圣只有達到了外王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圣才最終完成。
二、“內圣外王”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解讀
“內圣外王”思想作為儒家的基本命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有著較多的相通和相近之處的特性,“內圣外王”思想也體現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
1.“內圣外王”思想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在“內圣外王”思想中,“內圣”是指人通過自身的心性修養所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養的外在表現,即把人的主體修養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域。這就是說,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有能動的積極的促進作用,人的積極的主觀意識能夠促進外在的客觀世界向著人們主觀期望的方向變化發展。
2.“內圣外王”思想中的辯證法體現。“內圣外王”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其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體系當中,尤其典型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聯系觀點的展現。儒家“內圣外王”思想中的政治觀點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統一,體現了“內圣”與“外王”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必然的聯系。儒家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更是難以長久的。
(2)矛盾思想的突出。“內圣”與“外王”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對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乏“圣人”,例如堯、舜、禹等被公認為是圣人的典范,成圣成賢也是歷代英雄豪杰、文人隱士所期望達到的目標。但是,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合“內圣”與“外王”于一體的“圣王”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塑造了一批德、位俱全的上古圣人群像,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德、位的分離卻是擺在人們面前的嚴酷現實。堯、舜、禹被歷代儒家稱為“圣王”,然而卻無可否認的帶有理想色彩;孔子被儒家和歷代統治者奉為“大成至圣先師”,卻只空有“素王”之名;自秦漢以后,歷代帝王幾乎都有“圣明”之稱號,但卻沒有一個有“內圣之德”。這種有德之人而無王者之位,有王者之位而無內圣之德的現象,說明了“內圣”與“外王”在現實中的矛盾與對立。
(3)質變與量變觀點詮釋。“內圣外王”思想實質上是對于自我道德的無休止地追求,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念,君子只有潛心于道德人格的修煉,將道德實踐的經驗內化到主體的心理結構之中,使主體逐步凝聚、積淀起一種強有力的道德精神力量,即達到了一定量的積累,從而完成“內圣”的實踐功夫,即實現質變,只有這樣才談得上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尊嚴,才談得上通過社會實踐將自我內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世界的價值創造之中,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創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價值。
(4)因果聯系反映。在“內圣外王”的思想體系中,“內圣”是實現“外王”的前提,而達成“內圣”的唯一途徑就是堅持不懈地道德修習,這是因;“外王”則是“內圣”的外化和證明,是用一種理想的政治局面來印證“內圣”的價值,這是果。用不斷地道德學習,來達到理想的政治局面,這恰恰體現了“內圣”是因,“外王”是果的因果辯證關系。
3.“內圣外王”思想中的認識論表達。儒家“內圣外王”思想中,“內圣”意即“內求于己”,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意味“外用于世”,指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用正確的道德認識來指導政治實踐,就可以達到“平天下”的理想局面,這正體現了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4.“內圣外王”思想中的價值論體現。“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它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生存,要生存,就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正是建立在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之上,這一理想人格乃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愛與愛人的統一。每個人都有得到他人尊敬的需求,在儒家看來,其前提是尊重和愛護別人。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愛人又必須從自愛做起,故荀子說:“仁者自愛”。二是,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的統一。孔子說:“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己、達己是起點,立人、達人是歸宿,滿足自己也要滿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懷。
5.“內圣外王”思想中的人生觀體悟。人生觀是關于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在“內圣外王”思想中,儒家所講的“內圣”是指對個人心理修養方面的要求,以達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對社會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實現仁政、王道的目標。也就是說,“內圣外王”所注重的是個人人格的自我修養、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對社會人際關系的治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統一。所以說,“內圣外王”思想要求人的多方面發展,它體現了一種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積極指導作用的正確的人生觀,其思維趨向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無疑存在一致之處。
三、“內圣外王”思想對當代的積極影響
儒家“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包含了極為豐富的積極因素和普遍價值,它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還滲透到了我中文化的小傳統,因此,它在社會中的不同層面都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1.“內圣外王”思想的示范作用。“內圣外王”就是立己才能立人,修己才能修人。孔子就是以其極高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修養深深地征服了他的學生。人本身就是一個榜樣,只有使自己成為典范,才有說服力,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然會感染其他人、教育其他人,激發起他人內心的道德意識,進而使他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效法。在當代,如果人人都注重培養良好的個人品質,那么就具備了榜樣示范的作用,就會帶動周圍人互助學習,從而改善不良社會風氣。
2.“內生外王”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文化的影響。“內圣外王”一詞雖首見于《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儒家的主張仍然如此。從春秋時期的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里,時代在變化,儒學的詮釋也在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儒學始終在“內圣外王”的模式里運思。“內圣”是指進行道德修養以成就圣賢人格,“外王”是指從事道德實踐以建功立業。加強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品格,這是做人的根本,是建功立業的條件,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說,這種“內圣外王”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內圣外王”思想對和諧社會的影響。儒家“內圣外王”思想提倡憂患意識和奉獻精神。儒家理想人格的憂患意識表現出的是一種愛國情懷,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與捍衛民族尊嚴和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質。具備了思想上的憂患意識,表現在行動上的就是奉獻精神。學習儒家理想人格的憂患意識和奉獻精神,使人們主動把個人與社會、權力與義務聯系起來,無論是在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時期還是在危難之際,都能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情懷,培養人們處處以大局、國家和民族為重,關心他人、愛護群體的高尚品質。
總之,“內圣外王”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它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生命力,飽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觀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有積極的影響與推動作用。在當今重新解讀與反思“內圣外王”思想,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梳理,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積極且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孔丘.論語[M].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孟軻.孟子[M].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黃琳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
[4]湯一介.論儒家的境界觀[M].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5]湯一介.內圣外王之道[M].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6]杜喜榮.儒家“內圣外王”理想人格對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
[7]宋振杰.職業修煉:《大學》的內生外王之道[EB/oL].一元一國學網.2006.
[8]田勤耘,羅家祥.“內圣外王”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9]康宏.儒家“內圣外王”個人修養方法及其借鑒意義[J].商情.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