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村電子村務的建設也提上了日程。電子村務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擴大農民的知情權,縮小城鄉的信息鴻溝,而且通過網絡為農民提供商務信息,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新的平臺。更為重要的是電子村務促進基層民主的培育的發展。但是,電子村務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建設中還需要處理好四個方面關系的和諧。
關鍵詞:電子村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1.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49-02
自2007年廣東省德慶縣開通我國第一個電子村務平臺以來,在借鑒其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探索電子村務建設的模式及思路,確保農民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電子村務是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在與原有傳統的信息系統相結合的背景下,通過互聯網和計算機實現農村各項事務管理以及信息服務現代化的過程,其目的是為村民提供優質、透明、高效的信息服務。其核心的內容包括:村務管理信息化、農村教育和醫療信息化、涉農信息查詢、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村信息化,而電子村務的建設和發展是農村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民、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電子村務擴大農民的知情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民明確指出:“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農村是我國最基層的單位。村務管理的民主化和社會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期黨和國家的重要目標和任務。電子村務的建設有助于實現農村財務管理、土地管理、勞務輸出、惠農政策、涉農收費、村干部報酬等以及一系列與群眾利益相關事項的全部公開。電子村務為陽光式的村務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橋梁和渠道,不但促進了村務管理公開化,最重要的是擴大了農民的知情權,加強了農民和農村地區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權利,有助于農民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促進農民知識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農民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第二,電子村務有助于縮小城鄉“信息鴻溝”。我國的數字鴻溝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地區和城鄉之間的數字差距。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障礙因素。加快農村地區的電子村務建設,是解決目前信息鴻溝的重要渠道。一方面,針對農民和農村地區的需求和特點,電子村務為農民提供各種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技術和能力方面的培訓課程,有助于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和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信息鴻溝”,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的整體和諧發展。
第三,電子村務為農民和涉農行業提供及時的農產品商務信息。根據我國第一個電子村務平臺-廣東省德慶縣電子村務平臺實施情況顯示,隨著電子村務的發展和完善,電子村務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信息服務,而且還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信息鏈的形成,為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電子村務平臺還為農民提供豐富的農業種植和農產品市場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技術能力和農產品網絡推銷的經驗,有助于推動農業的現代化與產業化的進程。
第四,電子村務促進農村基層民主的培育和發展。基層民主是我國整個社會民主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通過電子村務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傳導機制有助于擴大農民社會監督的能力和水平,是促進我國基層民主發展的重要保證。電子村務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農村日常事務管理的水平,而且通過電子村務的平臺,可以有效的實現干群關系的互動,提高農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加快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步伐。
但是,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普遍不發達,信息基礎設施不僅落后而且缺乏,涉農行業人員和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都普遍比較低,這就意味著我國農村電子村務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為了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電子村務建設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農民的需求和發展為根本,放寬思路,逐步推進,同時也要注意和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的和諧。
第一,整體與局部的和諧。電子村務的建設是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要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發展方向和步伐協調起來。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電子村務的建設也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需求,不斷提高電子村務自身的建設水平。同時,也要不斷突破農村電子村務建設與管理體制方面的障礙和問題,提高農村基層政府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推動農村地區整體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水平。
第二,內與外的和諧。電子村務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村地區電子村務的建設存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為了推動我國農村地區電子村務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借助社會力量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各種專業性的咨詢機構等,為農村電子村務的建設與發展服務。這也同時要求政府在引入社會力量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制度方面的建設,為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電子村務的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減少農村電子村務建設失敗的成本和風險。
第三,硬與軟的和諧。以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普遍存在的重視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的現象為鑒,在我國電子村務發展的起步階段,就要積極防治類似“有路無車”的現象發生。在電子村務建設中,不僅要重視硬件設施的建設,而且更要不斷加強農村、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的力度,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和完善電子村務后臺的管理體制和前臺的服務功能,培養和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現代與傳統的和諧。網絡相對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來說,是新型的信息傳播載體。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偏遠地區,現在依舊使用傳統的媒體作為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雖然電子村務是一種基于網絡技術建構的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在傳播速度、內容、形式等方面優于傳統媒體,但無法取代傳統媒體在農村地區信息傳播的傳統地位。因此,在電子村務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同時積極引進和加大網絡的鋪設和使用力度,不斷整合現代媒體的創新能力,二者通過優勢互補,各展其長,共同推動我國農村信息化的建設。
綜上所述,電子村務的建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體制、制度和文化的問題。在電子村務的建設中,要始終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完善和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和諧”,擴大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干群關系的互動,完善農村管理的自治功能,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而且,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子村務的建設雖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省直管縣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體制、管理和文化方面將會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也將會促進和加快我國電子村務整體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邦凡.電子村務建設與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5-37.
[2]相麗玲,蔡華利.電子政務建設的復雜性特征及其發展策略——基于CAS理論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7,(21).
[3]鄒永利,王春強.解析我國電子政務中的“信息孤島”現象[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3).
[4]楊雷,李玉光,張金隆.農村管理電子政務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2).
[5]齊冬梅.關于農村電子政務建設的路徑選擇[J].理論探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