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公安看守所中被監管人員的離奇死亡事件屢有發生,可以說這些人員的死亡方式千奇百怪,令人匪夷所思。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廣大人民對看守所中被監管人員生存狀況的擔憂,同時也產生對公安機關和民警的極大不信任。本文以分析誘發看守所離奇死亡事件產生法律面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希望對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看守所;職務犯罪;不作為;刑訊逼供;離奇死亡
中圖分類號:D916.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63-03
法律是一種規則,適用是規則的生命;執行是法律的目標與果實,更是法律的確證;得以執行的法律才是真正具有效力的法律,法律有效力國民更加強盛[1]2。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得不到適用與執行,那么公民合法權益將遭到無情地踐踏。相較于其他的侵害行為,政府活動中給公民帶來的侵害的社會危害性更大。以“躲貓貓”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被監管人員死亡事件的發生,不僅嚴重侵害了被監管人的人身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威嚴,阻礙了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
一、監管人員受賄行為分析及預防對策
(一)監管人員受賄行為分析
在這一系列被監管人員死亡中,一部分是由于牢頭獄霸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所以保障被監管人員合法權益時,應在尋找牢頭獄霸產生的根源,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牢頭、獄霸產生存在固然有著監管體制不合理因素的影響,而監管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也是其產生、存在的重要因素。
牢頭、獄霸的產生在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看守所的管教人員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收受、索取財物等后放松對被監管人員的監管,導致其無所忌憚、肆意欺壓其他監管人員。在監管場所的日常管理活動中,監管人員往往以“照顧”被監管人員生活或者給予其他別的被監管人員享受不到的利益對被監管人員或者其家屬進行索取錢財等行為。另一情形是被監管人員的家屬為使被監管人員在羈押期間不受罪,在生活上獲得照顧,通過各種關系買通和接近監管人員肆意行賄。在監管人員收受或者索取財物后無視應有的職責和法律的規定,對行賄的被監管人員或者被索取賄賂被監管人的一些違法甚至是犯罪情況采取了放縱甚至是一些縱容態度,或為他們提供一些別的被監管人員不能享受的特權,從而導致發生一系列打死、打傷被監管人員的惡性事件。
(二)監管人員受賄行為的法律適用
在發生了看守所中被監管人員被打死、打傷案件后,我們應該調查為什么監管人員對擾亂監管秩序的牢頭獄霸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如果監管人員實施了的上述的兩種收受或者索取財物行為,有關部門對監管人員進行責任追訴。
根據刑法385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并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因此監管人員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實施了收受、索取財物的行為,為被監管人員謀取利益,如果達到受賄罪的立案標準,那么完全可以按照受賄罪進行追訴。
在對監管人員這種收受或者索取財物的行為按照受賄罪進行追訴時,監管人員收受財物等行為后為被監管人員提供一定的特權或放松對其監管是否與受賄罪中規定的利益相一致?受賄罪中規定利益既包括正當利益,也包括不正當利益,而人們對利益的理解往往是與經濟上的收益或預期可以帶來經濟收益相聯系的,而且大多數的受賄案件中所謀取的利益基本上都是經濟利益。《辭海》對利益的解釋是指對人們未來有好處的事物。因此,對受賄罪中的利益也應理解為如果不給予特定人員一定的財物,而將來無法獲得從事一定行為或獲取經濟上的收益權利。在監管人員收受財物的案件中的利益應該是指別的監管人員所不享有的從事一定行為的特權,這里的特權主要是指可以從事一些擾亂監管秩序的行為以及監管嚴厲程度低于其他被監管人員。
(三)監管人員受賄行為的預防對策
1.提高監管人員的工資、福利等待遇
在受賄罪中不少的監管人員是因為所在單位經濟效益差,工資、福利待遇較低,其為了維持住房、醫療、子女的教育而無視法律和職責,索取、收受賄賂,從而放松監管,導致牢頭獄霸的產生和存在。針對這一狀況,各地方財政應保證公務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使公務人員的收入能滿足正常消費。從而減少因貧困而走上受賄道路的監管人員的數量。
2.完善加強監管力度
大多數的監管人員受賄是受權錢交易思想的影響,因此針對這種狀況:首先,發揮檢察院的監督作用。人民警察的職務活動是國家法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民檢察院是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部門,對于法律的實施有權力也有義務進行必要的監管,這種獨立于公安機關之外的有效的權力制約,能夠起到監督制約的作用,減少人民警察腐敗現象的發生。其次,公安機關內部的紀檢、監察機關和監督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強化對人民警察執法活動的監督。
二、偵查過程中的刑訊逼供的犯罪行為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一)刑訊逼供產生的原因
在2009年陜西省丹鳳縣的徐梗榮在看守所被刑訊逼供猝死事件引起全國人民的對刑訊逼供行為的關注。我們有必要認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便逐步消除這一頑疾,本文主要分析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自身方面產生刑訊逼供的原因。
1.思想根源和認識上的錯誤
訴訟作為國家的一種專門活動,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刑訊逼供也是伴著訴訟的產生而出現的。在封建社會糾問式訴訟模式中,刑訊、拷問是獲取證據的主要方式,也是審判案件的主要方式。口供在訴訟中是“證據之王證”,一切案件的判決都要以口供為依據即“罪從供定”。這種輕視人權、重視口供的思想和證據具有絕對至上地位的錯誤認識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一直延續著。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較完善的社會主義訴訟模式,但是這種錯誤思想仍在我國訴訟中占有一席之地。當偵查人員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查清案件客觀事實時及在破案壓力等因素影響下,辦案人員的刑訊逼供的思想往往會顯現出來。
2.有罪推定思想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實行糾問式訴訟中,國家官吏依職權主動追究犯罪,而國家主動追訴犯罪則是認為發生了犯罪,因此在追究犯罪之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被先入為主地推定為有罪,他們僅僅是被刑訊、拷問的對象,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可言。[2]12這也是刑訊逼供產生的思想根源,也是刑訊逼供到今天都難以禁絕的主要原因。這種思想在當前社會辦案人員中也是存在的。辦案人員在拘留或逮捕犯罪嫌疑人時往往主觀上已經認定其是有罪的。因此在審訊犯罪嫌疑人過程中,為了取得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對犯罪嫌疑人往往采取刑訊來獲取其有罪的證據。
(二)刑訊逼供行為的法律適用
刑法247條規定,“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因此,司法工作人員在審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過程中實施了肉刑或變相肉刑沒有到達致人死亡、傷殘的則以刑訊逼供罪定罪處罰。如果司法工作人員在刑訊過程中導致被訊問人死亡、傷殘的則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對實際工作中由于司法工作人員素質低或迫于破案的壓力而采用一些輕微的逼供,情節顯著輕微且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以犯罪論處。
(三)預防刑訊逼供的對策
刑訊逼供屢禁不止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因而,在治理上也必將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過程。因此,我們應尋找到刑訊逼供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刑訊逼供。根據前文對刑訊逼供原因的分析,預防刑訊逼供應采取以下措施:
1.改變司法人員的錯誤思想和認識
“罪從供定”和有罪推定思想是封建時代非科學的已被時代所拋棄的理論。針對這些錯誤思想和認識對我國司法實踐影響并為消除這一現狀,司法工作人員必須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在案件事實的認定上樹立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理念,在對待犯罪嫌疑人態度上應確立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的觀念。
2.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刑訊逼供的一個主要誘因就在于獲取查明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如果法律上把刑訊取得的口供排除在證據之外,那么將大大地減少刑訊逼供的數量。如果僅僅把刑訊獲得的口供排除在證據體系之外,那么還不足以徹底杜絕刑訊逼供的誘因。只有將依據口供而得到其他證據也排除在證據體系之外,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刑訊逼供的誘因。
3.應當完善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中的監督機制
針對偵查訊問中監管不力問題:首先應加強人民檢察院的監督力度,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檢察院應派員或公安機關應邀請檢察院派員到場,對訊問過程進行法律監督。其次應保障律師對刑事被告人的權益有保護權力,使其能切實行使法律所賦予的與被告人通信、會面、了解案情等訴訟權力,對辦案人員侵害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幫助犯罪嫌疑人提起控告,從而對偵查機關的調查取證行為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三、監管人員的不作為行為分析及預防對策
2009年3月23日,年僅20歲的福建上杭縣男青年溫龍輝在福州市第二看守所猝死。3月24日經家屬強烈要求,親屬在看守所看了監控錄像。錄像顯示,一男子蹲在床上,被一塊黑布蒙住頭部,遭到4人毆打,整個過程持續了近20分鐘,隨后該男子倒在地板上,有人緊張地按了3次門鈴,找管教,并且大喊:“快點快點人不行了。”隨后經查溫龍輝是被同監室內的其他被關押人員毆打致死。而在云南的“躲貓貓”案件中李喬明在死亡之前被其他被監管人員毆打長達一個多星期之久,監管人員竟然沒有發現。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監管人員都有失職的行為,這是否可以構成了刑法上的不作為形為的犯罪呢?
不作為,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沒有履行的危害行為。成立不作為的其義務的來源主要有:1)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其中的法律,不僅是指刑法,而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狹義的)、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2)職務或者業務上的義務。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4)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3]76-77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看守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人員應當堅守崗位,隨時巡視監房。”從此條規定來看監管人員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堅守崗位,巡視監所,保證監管場所的秩序,這些規定也是對監管人員職責義務的規定。因此,如果監管人員在工作的時候不能夠認真地履行職責,對其監管場所內發生的類似“躲貓貓”等事件,被監管人員毆打其他被監管人員的事件不進行制止或熟視無睹地放任此行為的,從而導致致傷、致死案件的發生,那么我們不能片地只去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因為監管條例對監管人員的義務做出了規定,這已經成為構成不作為義務來源中的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而且監管人員沒有積極實施其義務從而導致案件的發生,完全符合不作為的構成要件。從另一方面來看監管人員由于其職責就是監視被監管人,保障其合法權益,維持監所的良好秩序。所以,當監管人員不履行其監管職責時導致致死、致傷案件發生時,其同樣構成因不實施其職務的要求的不作為犯罪。因此,如果情況查證屬實,應該對負有義務的監管人員追究不作為形為的犯罪責任。
(二)監管人員的不作為行為的法律適用
行為人實施了不作為,并非都構成犯罪,除法律規定構成犯罪的,一般都要求造成了嚴重后果的并且行為人的不作為有因果聯系。不作為犯罪的因果聯系與作為犯罪的因果聯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犯罪中的因果關系表現為危害行為的必然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但在不作為犯罪中并非顯而易見。如在“躲貓貓”事件中,由于監管人員嚴重的不負責任,對長期毆打李喬明的時間竟然沒有發現,導致李最后被毆打致死;又如在溫龍輝案件中,監管人員應在緊急門鈴第一次響后立即趕往現場,然而由于監管人員的不履行義務導致了事件的惡化。上述兩個案例中,不作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顯然不存在必然地引起關系。危害結果的出現是由于其他行為引起的。如第一例中李的死亡的原因是其他被監管人員的毆打引起的。因此,從表面來看不作為與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不作為的犯罪的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可以理解為兩種:一種是危害行為,是引起危害結果的原因,如作為犯罪和個別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另一種是危害行為是沒有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4]。大多數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屬于第二種情況。當一種行為已經有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時,一個人不作為本來與此因果關系無關,但由于法律的規定或職務上的要求等,使負有特定義務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與此因果關系發生了聯系。法律賦予或職務要求負有義務的特定人采取積極措施,來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但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有能力履行而沒有履行特定義務,使危害結果發生,所以特定人的不作為就與危害結果的發生產生了聯系,他的不作為就成為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同時也就產生了行為人要付法律責任的因果關系。因此,在實踐當中必須對不作為與不作為犯罪區分清楚,不能將不作為以不作為犯罪定罪處罰,否則會擴大刑法的打擊面,違背罪刑法定原則。如果行為人的不作為已經構成犯罪,根據行為人主體的特殊性及不作為行為主要是沒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特征,已經符合玩忽職守罪的構成不履行職責或不認真履行職責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應該以玩忽職守罪進行處罰。
(三)監管人員不作為行為的預防對策
針對監管人員的不作為犯罪,首先應該加強監管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通過學習,使監管民警提高職業理論水平和思維能力,系統地掌握與看守監管人員相關的政策和法律知識,改善監管民警的知識結構。使民警的執法與服務人民緊密結合,樹立法律之上的意識和保護監管人員合法權益的理念。其次應嚴格公安系統內部的監督機制。對監管民警不認真履行職責、玩忽職守的進行監督,對輕微的不作為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行政處罰,對于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移交檢察機關處理。
結語
對于一個正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國家,出現看守所被監管人員離奇死亡事件,這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產生一問題的原因,力求從根本上鏟除這一毒瘤,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2版.
[2]王國樞.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4]但偉.不作為犯罪的基本理論研究[J].法律適用,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