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擴招,貧困大學生數量的增加,我國建立了一套“獎、貸、補、助、減”的資助體系,側重于解決貧困生的“物質問題”,對貧困生的“精神問題”重視不夠,因此從人的需求出發,討論貧困生資助中“物質補助”與“精神扶貧”相互依存的關系。
關鍵詞:物質補助;精神扶貧;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14-02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在校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高校貧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斷加大。貧困生問題成為了高校普遍存在和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出臺了許多物質解困的政策。但就滿足需要的對象而言,貧困生既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是對社會物質產品的需要,如對食品的需要,對工作和生活條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對各種社會精神產品的需要,如需要自由、尊重、愉悅、平等、忠誠、信義、智慧、信仰、安慰、理解、愛、理想等等一系列心理上的需要,且兩者存在一定聯系。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物質補助”和“精神扶貧”兩者的關系,才能更好的解決貧困生的資助問題。
“物質補助”和“精神扶貧”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兩者在資助體系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物質補助”是資助體系的基礎,“精神扶貧”是資助體系的保障。
一、“物質補助”是“精神扶貧”的前提條件
人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礎,也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對物質的要求不僅要滿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比如,貧困生在接受物質資助的時候,他也希望社會在給予他經濟上幫助的時候,能考慮到他的心理需求,給予他自尊。所以可以通過完善多元化助學模式,解決貧困生的經濟負擔,才能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為貧困生物質解困。
在繼續立足國家、社會、高校關注的“獎、貸、補、助、減”資助模式的基礎上,提高認識,不斷完善“物質助困”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設置獨立工作機構,加強領導,嚴格管理,健全工作機制,加強資助方式的有效整合,完善多元化助學模式。
拓寬貧困生認定的相關配套政策與措施,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定指標,實行標準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貧困生認定程序;改革獎學金評比,加大獎學金力度和覆蓋面,探索設立專門面向貧困生的獎學金;確立國家助學貸款在助學模式中的中心地位,建立誠信追究制度和貸學金管理制度,增加貸款數量,放寬貸款對象和類別限制,鼓勵生源地貸款,提高學生貸學金的使用效益;挖掘學校潛力,建立校園勤工助學陣地,落實經費,完善管理辦法;發掘社會資源,拓展校外勤工助學崗位,制定相關政策,保護學生參加勤工儉學活動的安全及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推動“學年制”完全向“學分制”過渡[1],減輕貧困生的學業負擔,鼓勵貧困生發憤學習,允許部分優秀學生提前畢業;籌措多方資金,擴大資助資金來源渠道,建立各種教育基金會,發揮教育基金會在對匯集社會資助資金、有目的地進行資助方面的作用,發動社會團體和個人捐款資助貧困生。
二、“精神扶貧”是“物質補助”的必備條件
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還得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來保障。比如貧困生想獲得各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但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就無法進入大學獲取“精神糧食”。因此可以通過健全多途徑育人模式,關注貧困生心理動態,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為貧困生精神解困,才能使貧困生成長長才,才是解決貧困的根本方法。
在深入了解貧困生心理動態的基礎上,健全多方協調互動的高校貧困生工作格局,提高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從文化、社會、經濟、價值等多個角度,加強對高校貧困生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創新工作模式,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精神解困機制,健全多途徑育人模式。
深入了解貧困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動態,開展動態深入的高校貧困生調研工作,建立動態的貧困生心理檔案;幫助貧困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自立意識和成人意識;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設立專向經費,豐富心理咨詢模式;加強對輔導員老師、學生干部等的心理知識、心理咨詢方法的培訓,加大咨詢隊伍建設,及時有效的進行心理輔導;鼓勵貧困生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教育;保護貧困生的隱私和尊嚴,避免讓貧困生感到接受資助就是丟了人格尊嚴;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班級和宿舍的整體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校園氛圍;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設心理健康知識專欄,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正面引導學生;給予社會支持,鼓勵貧困生多參加社會活動,多接觸社會,建立解決高校貧困生“精神貧困”的長效機制,消除貧困生的心理障礙。
三、“物質補助”與“精神扶貧”相輔相成
貧困生既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因此“物質補助”與“精神扶貧”應該相互結合,才能切實解決貧困生問題。
目前,貧困生工作重點仍停留在“物質補助”上,但是“精神脫貧”是解決貧困生工作的切入點。只有解決心理、思想問題才是治本,才是解決貧困生的關鍵,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主管部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制定“物質補助”與“精神扶貧”相結合的資助體系,使貧困生在物質和精神上一起脫貧。
第一,轉變貧困生資助的觀念。傳統的資助觀念偏重于解決貧困生的經濟狀況,要從傳統的偏重“物質助困”向“物質助困”與“精神助困”并重拓展。對貧困生不能只助其物質,還要育其精神。在關注貧困生經濟生活的同時,要強化對他們的心理品質、思想素質教育,從而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的同時,不斷改善貧困生的心理狀況與心理壓力,掃清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為貧困生的成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改變貧困生資助的方式。要從原先的只注重“資金式”資助向“能力式”資助拓展,“無償式”向“有償式”轉變[2]。傳統的資助方式主要是無償的“資金式”,能在短期內解決貧困生在物質上的困難,但是長期的無償資助容易造成貧困生思想和心理上的依賴性,而且容易使資助成為一種“慈善行為”,甚至變成一種“施舍行為”,對貧困生心理和行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更何況,任何資助項目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只有根據每個貧困生所學的專業和才能,幫助他們確立學習目標,規劃職業路線,增強生存能力,才能使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勤勞,走出經濟困境,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此,只有實行“能力式”的有償資助方式,才能促使貧困生全面發展,增強自立自強的勇氣和信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經濟資助,還能使貧困生通過回報社會的方式來緩解他們享受貧困資助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認為這種資助是自己通過勞動取得的,而且還有利于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積極性,實現高校貧困生資助資金滾動式的長遠發展。
第三,發揮“獎、貸、補、助、減”等助學渠道,實現對貧困生的育人功能。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充分考慮貧困生的感受,了解貧困生的內心動態,著重培養貧困生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鼓勵他們奮發成才。通過獎學金和助學金的發放,鼓勵貧困生放棄“等、靠、要”思想,增強貧困生自信心,激勵貧困生成才;通過申請助學貸款,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讓貧困生參與勤工助學,培養學生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
第四,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和引導,將解決貧困生思想問題與解決貧困生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奮發圖強,自力更生,通過自己的勞動解決經濟問題;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誠信、法制教育[3],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自我調節,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通過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班級、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環境,使貧困生切實感受到社會、老師和同學的關愛,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從而消除因經濟困難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消極影響,利于他們與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對貧困學生進行專項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找出產生心理障礙的根源,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使他們具備正確自我調節能力,抗挫折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總之,高校貧困生的助困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立足教育、管理、服務等多個角度,將“物質助困”和“精神助困”相結合,堅持兩手抓,既要從物質上資助貧困生,更應在精神上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構建政府、社會、高校等多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切實解決貧困生問題,從而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歐永美.構建“造血”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3).
[2]詹志靈.完善資助體系構建和諧校園[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3]卜長安,喬琨.高校貧困生資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