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自“不完整家庭”的戰士往往在心理上存在著種種心理偏常現象,如抑郁、逆反、多疑、情緒不穩、孤僻、恐懼等。與之相適應的心理教育對策主要有:創建溫馨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提高干部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能力、完善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系統以及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不完整家庭;心理特點;教育對策;戰士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98-02
家庭作為一個群體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及收養關系構成的。而“不完整家庭”是指因離婚、死亡、遺棄、分居和其它原因而導致家庭結構不完整的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無直系親屬家庭等殘缺家庭。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戰士由于心理上長期處于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衡的狀態,常常出現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經歷了心理上的“風暴期”、“動蕩期”,是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研究分析“不完整家庭”戰士的心理特點,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對策是部隊健康發展、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不完整家庭”戰士有如下心理特點:
1.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一種不良情緒表現,是負性情感的增強。悲觀、自卑、心灰意冷、悲傷、抑郁的情緒經常占優勢,什么事都不能令其高興。較輕的抑郁情緒,僅表現為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缺少興趣,不愿和人來往。嚴重抑郁情緒則表現苦悶、悲傷、面帶愁容、行動減少等抑郁癥的癥狀。“不完整家庭”戰士由于長期生活動蕩及缺少父愛或母愛,心靈受到極大傷害。他們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現:在情緒上憂愁、傷感,心情壓抑和苦悶;在認識上自我評價過低(我是最差的、最笨的、最無能的);興趣減退,逃避部隊的訓練、工作、學習等各種活動;在訓練、工作上缺少信心及主動性,效率下降;在身體上出現疲憊感、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及記憶力差,失眠、多夢,偶爾有輕生念頭出現,覺得活著太累。
2.逆反心理。從生理角度講,青年戰士正處在逆反心理強烈的時期。從社會角度講,“不完整家庭”戰士由于失去父母的愛,失去家庭的溫馨,心理往往失衡,當這種感情的創傷得不到彌補時,便會產生對抗、逆反心理,毫無理由的拒絕他人的要求和幫助,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經常會毫不顧及的指責戰友,頂撞骨干,無端的制造戰友間的矛盾,甚至對任何人都持怨恨、冷酷的態度。他們認知事物的理論和觀點往往都是很偏激的。
3.多疑心理。多疑心理是多疑者以主觀、片面、刻板的思維來主導自己的推理、判斷活動,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事物的客觀認識和分析。對他人懷有不信任的態度,對他人往往作過低或不切實際的估計。“不完整家庭”戰士多疑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戰士顯得突出一些。某部抽樣調查中,與正常家庭戰士對比,他們具有較強多疑心理特點的前者比后者約高5%。其表現為對別人的議論,對許多事情非常敏感,總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猜疑別人是不是在說自己的壞話。假如一次執勤任務沒有讓他參加或是立功受獎榜上無名就會胡思亂想,猜疑干部骨干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
這時他們的情緒表現是:“有時相當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風暴雨’來形容。人們認為平常的是是非非,卻在他們那里引發出高度的反應,多數時間內情緒消極低沉、孤獨壓抑”。“不完整家庭”戰士不穩情緒表現為:行為懶散、放任;不主動參與學習、訓練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干部,不服從干部骨干管理;嚴重的會私自外出,自甘墮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5.孤僻心理。“不完整家庭”戰士因父母離婚、長輩的粗暴對待、親人的失去等不良刺激,使他們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情緒體驗,會使他們產生消極心境,進而變得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孤僻的戰士一般為內向型性格,主要表現為不愿與他人接觸、待人冷漠,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和戒備心理,猜疑心較強,容易神經過敏,喜歡獨來獨往,但也免不了為孤獨、寂寞和空虛所困擾。這樣的戰士不管是置身于人群,還是獨居一室,都同樣的孤僻和冷漠。這很容易使他們產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嚴重的還會厭世輕生。
6.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是患者對特定的事物和境遇產生難以克制的恐懼情緒,不由自主地害怕,而且常常伴隨著焦慮和回避行為。由于家庭的殘缺,使“不完整家庭”戰士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依賴感和安全感。特別是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雙方斗爭、吵鬧、到法院打官司等等言行都會給他們的心理極大的壓力,有的由于災難使他們痛失親人,使他們在心理上烙下恐懼的陰影。有恐懼心理的戰士在訓練、執勤中表現為膽小、恐懼。
針對上述狀況,可以采取以下心理教育對策:
1.創建溫馨、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有利于戰士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是部隊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硬環境指營區宿舍、學習室、訓練場等;軟環境包括教育的目標、內容,教育的組織性、計劃性、系統性、專業性、干部骨干的素質等。部隊在營區文化建設、教育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都應創造出有利于戰士身心健康的氛圍。例如,營區環境新穎、整潔、明亮、美觀、大方,良好的營區政治環境對戰士的心理健康極為有利。其中圖書、網絡、電視對戰士的影響最大。各級要教育戰士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拒絕不健康圖書、音像等媒體進入營區,全方位凈化營區環境。
2.提高干部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能力。干部骨干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有豐富科學認識的干部骨干,很有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戰士。各級要有計劃的開展心理咨詢、教育業務培訓,為心理工作者提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推進“不完整家庭”戰士的心理素質教育。要不斷強化干部骨干責任感、使命感,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育骨干隊伍。引導基層干部骨干“文明帶兵、科學帶兵”,關心、愛護和尊重戰士。
3.完善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系統。由于基層官兵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系統的建設與完善也就勢在必行,支隊及以上單位要成立心理咨詢辦公室,大隊、中隊要設立心理輔導室,并且要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以便及時對“不完整家庭”戰士進行個別心理輔導與治療。各級要建立、完善戰士心理檔案制度,將戰士的心理問題歷史或現狀記錄下來,存入檔案中,以便及時有效地對戰士進行個別心理健康教育。支隊及以上單位要利用三級網開設悄悄話熱線信箱。通過熱線信箱,方便心理工作者與戰士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面對面談話的戰士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戰士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
4.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隊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系列化、制度化、形式多樣、有條不紊、持之以恒,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基層政治教育年度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向“不完整家庭”戰士傳授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輔導課,便于戰士了解心理學常識,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標準,學會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
(2)開展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各級要結合形勢,針對戰士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從形式上看,既可作綜合性的專題報告,又可作個案專題講座。如,可以有步驟地開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工作、挑戰自我”等系列專題輔導。
(3)組織開展多項集體活動,寓心理教育于活動中。通過主題討論會、演講、宣傳欄、警營廣播等形式,向戰士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還可通過文藝節目、體育活動、好人好事活動、郊游、參觀見學等形式,調節戰士緊張的情緒,陶冶戰士情操,促進戰士身心健康。
(4)支隊及以上單位的三級局域網絡上開設心靈驛站專欄。各級將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視聽資料放在三級網上,讓戰士通過視頻進行點播。在部隊三級局域網上開辟心理課堂、心靈驛站專欄有利于心理工作者對戰士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問題,經過慎重分析考慮,科學回答和解決戰士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