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憂患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但在社會轉型時期,他們中的一些人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某些混亂、困惑以至失控。因此,加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當前面臨的一個迫切任務。樹立憂患意識是當代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憂患意識;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37-02
引言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意思是說憂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1] 。所謂憂患意識,是指人們在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驅使下,以理性的、富有遠見的眼光和戒懼沉毅的心情對待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 [2] 。自古以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一直是中華民族仁人志士偉大品格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憂患意識作為人們直面自然、社會、人生的經驗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進程中,青年大學生應走在時代的前列,以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態度對憂患意識賦予時代內涵,且所憂所患是出于競爭意識的憂患和自身健康成長成才的憂患,憂患的焦點是振興國家、振興民族的思考與實踐。
二、傳統憂患意識在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
傳統憂患意識體現出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在對客觀外界事物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理智地去迎接困難、解決問題,力求轉危為安。它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傳統憂患意識有利于端正大學生剛健自強的人生態度
樹立憂患意識可以使大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科學地認識形勢,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在強烈的危機感中始終保持主動理智、積極進取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狀態;而安于現狀則會使人盲目樂觀,不思進取,在頹廢享受中喪失斗志,最終葬送大好前程,這是被古今中外的歷史反復證明了的真理。可以這么說,樹立了憂患意識,大學生就會督促自己按《易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像日月星辰的天體運動永不停息那樣,努力向上、絕不停止。形成剛健自強的人生態度才成為可能。
(二)傳統憂患意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高度的自覺性和實踐性
人們之所以產生憂患的心態和情感,是因為有所“憂”、有所“患”,而所憂所患的正是事物發展運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離開了對事物消極方面的認識,就難以強化自己的責任感,就不會產生理性的批判和防患于未然的遠見。可見,憂患意識內含的是自覺性和實踐性。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善于總結經驗、善于發現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做到努力增強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視和解決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加以實踐和歷煉。因此,樹立憂患意識,可以增強大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綜合能力。
(三)傳統憂患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
從憂患意識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上看,它蘊涵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對立面聯系和得系統性,科學客觀看待存在的問題和事物。歷史反復證明,增強憂患意識、體現居安思危的智慧,是社會進步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條件。對于正處在可塑期的大學生來說,樹立憂患意識,有利于正確看待前進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清醒認清形勢、及時提醒自己不能有絲毫的滿足,進而科學地決策和有效地實踐,形成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加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
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總體思想趨向和價值取向是積極進取的,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要求的,但在人生理想、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存在偏差,甚至影響到他們心身的健康成長。面對如此復雜多樣的現狀,加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迫切任務。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就是將憂患意識這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以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為動力,認清形勢、正視困難,銳意進取,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人才[3]。當前加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有:
(一)加強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必須對中國近現代史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近現代歷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為此,高校要將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線,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對這一段波瀾壯闊、紛繁復雜的歷史加深認識,尤其是要了解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學習他們廣泛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對中華民族歷史深刻反思和居安思危的人生態度。認識和了解這段歷史,有助于大學生明白,妄自尊大、缺乏憂患意識必然導致落后挨打;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珍惜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強化作為中華兒女應有的歷史使命感;有助于促使大學生珍惜和把握大學生活這一人生關鍵時期,學知識學做人、掌握本領。
(二)開展成長成才主題教育,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充實知識技能、形成思維方式和人格日趨成熟的重要時期,大學教育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重塑他的性格。為此,高校必須站在關注學生成長成才的高度,思考育人的根本問題、完成培養合格人才的使命。成長成才教育活動,正是完成大學使命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有助于引導和影響大學生走好大學路,明確自己的責任。大學生成長成才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要將以下幾方面結合起來:
第一,引導學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在新生入學后,通過入學教育、專業思想教育、與高年級同學的交流等形式使他們對大學生活有所了解和認識,并指定指導人,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本人提出初步設想,然后在指導人的指導下進行修改和完善,之后指導人對實施情況要進行跟蹤并及時將有關信息反饋給學生本人和院系學生工作負責人。大學生活規劃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過好大學生活,其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規劃的設計是否合理并符合學生個人實踐以及是否實施到位,所以指導人的跟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結合不同時期,開展成長論壇。成長論壇可以分為校和院兩級,以提高學生參與面,邀請的嘉賓可包括社會成功人士、校內專家學者、優秀校友、應屆畢業生等。它為大學生提供與嘉賓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平臺,了解成功后面的艱辛創業、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等信息,從中學習他們的憂患、進取的精神。
第三,利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踐去,使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和服務社會,增強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
(三)實行目標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自覺性
目標教育是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以目標管理為手段,實現教育目的方法。實行目標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個人自我努力、追求卓越的愿望,通過制訂和實施包括長遠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在內的目標體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自覺性。在實行目標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
第一,目標的制訂要按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并同時擬定合理、公正的考評辦法,確保考評的科學有效,結合目標的難易程度和客觀因素,實事求是地進行考評,促進目標的實現。要把握好“短期、中期、長遠”目標體系的遞進關系,引導學生切實完成好每一個短期目標,進而實現中期目標,不斷向長遠目標邁進。
第二,要將“壓力”教育作為目標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中。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因此,要善于引導大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明白社會、國家和家庭對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及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對比自己現時的情況,尋找差距,從內心深處觸及進取的動力和誘發成長過程中的動機內因。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壓力→動力”的轉化過程,最終促進目標教育地有效進行。
第三,引導大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善于思考和總結對于個人的成長成熟有重要的作用,對大學生而言作用更加明顯。當前主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對“明天能夠干什么和今天該干什么?”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引導他們思考畢業以后能夠勝任什么工作、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什么樣的貢獻、自己用什么在社會上立足和競爭等問題,進而思考現在自己應從哪些方面努力、怎樣把握好大學時光、如何提高綜合素質。這種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每一時期個人表現的自我總結的過程,有助于大學生對自己不同時期的現實表現進行反思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并針對不同學生提出建議和意見,引導他們逐步實現所制訂的目標。
歷史表明,人類總是在迎接各種挑戰和經受考驗中得以發展和進步。憂患和危機感是追求進步和前進動力的源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有效的憂患意識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將憂患意識內化為個體內在意識,并在實踐中加以繼承和發揚,全面提高他們的科學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教會他們正確處理品德與學識、理論與實踐、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這是當代大學生的必然選擇。當憂患意識成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超越憂患和危機,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許凌云,許強.中國儒學通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曉社.試論傳統憂患意識的現代價值[J].理論建設,2006,(3).
[3]王紅松.應重視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J].理論界,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