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學結合與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的理念下,試圖探討大學英語課程與學生專業能力、與典型職業崗位的銜接,探討基于面向職業的大學英語基礎課程改革途徑。
關鍵詞:典型工作任務;英語課程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83-02
在職業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加大課程的職業化改革是每一位職教師資和管理人員都在不斷思考、探索的課題。大學公共英語課程,長期以來受到較為嚴重的學科體系的影響,在探索典型工作任務和工學結合的職教課程改革的今天,也面臨著教學理念、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法的變化。
教育部16號文件對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有如下文字描述:“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而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性質和目標作了如下闡述:“高職英語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標服務的。可見,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
一、當前高職公共英語存在的問題
1.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錯位,高職教育的特點未能充分體現
長期以來,高職公共英語經常就是大學本科英語的“壓縮版”或“精簡版”,以學科體系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職教的特點,提出了“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方針,但是仍然沒有突出高職英語課程應該以職教交際為目標,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應解決未來職場相關的業務活動的特色。
2.高職公共英語過分注重基礎,未能考慮高職學生的就業需求
在錯位的教學目標下,很多高職學院的公共英語還是強調詞匯、語法、語篇分析等等內容,而完全忽視未來職場的綜合應用技能的要求。
3.高職公共英語應用性不強,培養的學生不能有效地應用英語
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過分強調基礎、忽視職場交際的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與業務活動相關的聽說能力,導致“學不能用”和“學不致用”。
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對策
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根據教育部16號文件和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要求,結合當前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教課程改革,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就是要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改革高職公共英語的評價體系。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不僅僅是英語語言教學理論和高職英語教學實踐的繼承,也是本科英語教學改革和基礎英語教學改革的結合,更是當今職教教育理念的創新。因此,課程改革不僅要突出職業特色,突出應用能力,更要完善學習內容和評價體系,還要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進一步優化。
三、基于職業發展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
《國際貿易專業》是我學院院級重點專業,對英語要求較高,我們以該專業為試點和突破口,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
參照現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英語課時分配,大一上期大學英語周課時4節,大一下期大學英語周課時4節+英語聽說2節,大二上期大學英語周課時4節+英語聽說2節,我們首先對全部三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重新進行了基于工作任務導向的課程設置。
首先分析了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今后面對的主要職業崗位:業務員,跟單員和報關員,對典型工作崗位下典型工作任務進行了細化,典型的工作任務下對應的英語技能又分細分為崗位技能和日常英語技能,當然根據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分別有口頭和書面的不同要求;教學內容的組織突出工學結合。
針對這些英語職業技能要求,《國際貿易》專業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一句話概括就是基礎英語+行業英語。課程分為核心課程(必修課)+擴展課程(選修課以及課外活動)。核心課程分三學期開設,共計276個學時,其目的在于除了培養基礎語言技能,還培養職業英語基本能力和技能,由基礎英語+職場(行業)英語+商務英語視聽說+專業英語的構成,而選修課,學生可以選擇的全院公選有《劍橋商務英語》、《高級英語聽力》和《英美文化概論》,同時較豐富的課外活動,例如英語口語大賽,英語風采大賽,英語俱樂部,外教的英語講座都為學生跨文化交流、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多項選擇。
在這樣一個課程理念的設置下,教學內容如何體現職業性和應用性,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如何更好的體現工學結合的模式也是我們解決的重點問題。因為教學內容既要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要重點培養職場英語應用能力,實現學生在“做中學”,以典型工作任務,以任務驅動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
為解決基礎知識和技能,我們的課程內容組織如下:第一階段為第一學期,是基礎大學英語階段,聽說領先,交際為主,具體體現為聽說課占了50%左右的課時數,計劃教學課時為60學時,學生入學就參加了大學英語二級考試,我們希望大部分學生在本階段結束時通過大學英語英語三級考試。在基礎英語階段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分別為聽說讀寫譯的分項目標,知識目標擬解決詞匯與語法。當然,分項目標又有其具體描述,教學方法主要是任務教學、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學等。突出交際,肯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讓教、學、做為一體,聽說課可以在語音室完成,讀寫課借助多媒體教學設施設備。
第二階段為第二學期,行業英語+商務英語聽說階段,為108個學時,其中職業英語+行業英語72學時,商務英語視聽說36學時,根據國際貿易流程,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場景設計安排教學內容,語言技能和職業技能并重。在這個階段下的能力目標下的分項目標和知識目標是具有針對性的,是職業導向的,是與工作任務的需求緊密相連的,在以教學練一體,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多種教學法并重,任務驅動和真實工作任務突出工學結合模式,實現職場英語應用能力技能的培養。
第三階段為第三學期,是專業英語+商務英語聽說階段,總共108個學時,其中專業英語72學時,商務英語視聽說36學時,根據國際貿易實務操作流程,細化流程環節中的工作任務,針對工作任務設計教學內容,同樣,其分項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都是與國際貿易實務操作流程中典型工作任務緊密相關,同樣每一分項目標的的實現都是讓學生在做中實現的。
四、教學組織形式
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在大一上期的基礎英語階段,采取了分層次教學,其分層次的依據是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基本情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內容難度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采用,考評體系的微調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目的是更好的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基礎英語、行業英語以及專業英語,涉及到聽說技能的訓練,涉及與工作任務相關的某項技能的實訓時,在現有班級建制的實際情況下,我們特別強調大班授課和小組操練的結合,小組分工操練是實現任務型教學的保障,學生才有機會在實訓中操練微技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和聽說技能。
五、考核評價體系
基于職業發展和工作導向的英語課程評價應該是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真實性評價。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必然導致課程評價考核體系的相應變化。我們從學科體系下側重理論知識的考核轉為側重實踐能力的考核,從側重學術知識的考核轉變為側重職業技能的考核,從側重虛擬情景的的考核轉變為側重真實工作任務的考核,從分離的知識點的考核轉變為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從強調過程的考核轉變為強調過程的考核,從一張紙一支筆的書面考核轉變為強調實際聽說技能的口頭考核。
形成性評價為一種過程性評價,貫徹整個教學中,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樣化的,舉例來說,有出勤、學生學習態度、小組活動、案例分析等等,不一一列舉。
終結性評價是總結性評價,應該評價的是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并輔助真實性評價,即企事業用人單位對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及其反饋。同時,我們強調多元化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獲取職業英語能力證書,例如《劍橋商務英語證書》、《全國商務英語職業資格證書》或《托業》考試等。
基于職業發展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不僅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實現了學生的職業發展,讓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融入了行業的要素、企業的要素、職業的要素和實踐的要素,而且強調了英語課程從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出發,強調了能力本位,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讓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真正從目標上實現“學以能用”,從內容上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