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篇分析的出現使語言教學從句子層面上升到語篇層面上,從表層的句子分析到深層語篇的分析和理解,從微觀結構的分析到宏觀結構的分析。利用語篇分析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論述了語篇分析在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和運用。
關鍵詞:語篇分析;英語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282-01
一、語篇分析的內涵
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是一個有論題結構或邏輯結構,語義連貫(包括與外界在語義和語用上的連貫和語篇內部在語言上的連貫),最后可達到一定交際目的的語言整體。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這一術語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Harris首次使用的。從此,它作為現代語言學的專門術語被廣泛使用。Harris曾在“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提出“語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詞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連接著的語篇中”。Halliday認為,最好把篇章看作是語義單位,即不是形式單位,而是意義單位。
語篇分析,又成為話語分析,是對超出單句長度的語言段落進行的語言分析。語篇分析研究的是交際中的語言,它涉及的是語言與它使用的語境之間的關系。語言的表達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Halliday(1978)和Van Dijk,T.A.(1980)指出:語篇分析是一種社會分析方法,解釋人類如何理解彼此的話語。王宗炎(1998)對語篇分析的描述是:關于口語和書面語句子如何組成更大意義單位(如段落、會談、對話等)的研究。社會語言學家Clair Kransch(1998)把話語定義為講話方式、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
二、語篇分析與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語言知識,即語言的基本知識,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的知識;語言應用能力指綜合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兩者互相促進,一方面,語言知識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必將促進語言知識的加深和鞏固。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一步指出:“教學活動不但要有利于語言能力的訓練,也要有利于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重視句子水平上的語言訓練,還要發展在語篇水平上進行交際的能力。”強調了利用語篇分析進行教學的必要性。
語篇結構分為局部結構和宏觀結構。局部結構即微觀結構,指句子內部和句子之間的關系;宏觀結構即整體結構,指與話語目的有關的話語整體組織形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人們經常注重詞匯和句子結構,教學的重點往往是詞義的解釋和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在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這種學習有助于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對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這種僅僅停在對詞和句子的抽象理解上的學習模式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要靈活地運用英語來了解信息和交流思想。眾所周之,語言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在不同的場合,對于不同的對象,同樣的意思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隨著語用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意識到,僅僅具備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只有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才能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利用語篇分析進行教學,就是在語篇分析的基礎上,以文章的整體意義、語篇結構和語篇信息為中心而開展的課堂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從宏觀上分析和理解詞語的語篇寓意及文章的主要論點、論據和作者的意圖,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孤立的句子轉移到篇章結構上,弄清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句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總體脈絡的能力。語篇分析為教師選擇教學重點和目標提供客觀依據,是教學法中的關鍵部分。語篇分析教學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它不僅重視語言形式,而且重視語言功能,同時還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關知識。
三、語篇分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更全面的語境知識、分析文章的不同風格、作者的意圖、文化背景、修辭運用等等,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意義的理解,消除語義模糊,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利用語篇分析進行教學,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掌握語篇體裁,分析寫作手段
不同題材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文章可以從思想內容上分析,有的可以從寫作和修辭上讓學生體會,有的則可以跳出文章的框架,從世界觀上進行深入探討,對作者的筆調、語氣、修辭和語言風格等方面加以研究,使閱讀提高到高層次的欣賞和評判的程度。
(上接282頁)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題材的文章,所采取的方法應該不同。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是英語文章的三大體裁類型。它們具有各自鮮明的交際目的和結構特征。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種類篇章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具體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其篇章結構的特點。在講記敘文時,讓學生緊緊抓住文中等以who-what-when-where-和wh-question及how等這些字眼為主線去閱讀理解文章。在講論說文時,提醒學生遵循找“主題句-發展句-結論”的規律。在講說明文時,則從定義、分類、比較等角度來組織材料。通過宏觀結構的分析,可使學生抓住文章段落和全文的主旨,了解文章的布局,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
2.根據“構思圖式理論”預測文章內容
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閱讀以前,設計一些可以預測篇章描述的某一特定情景內容,以激活學生已經掌握或可能掌握的相關背景知識,其中包括世界知識如自然現象、現實生活的事件和行為的典型序列等,也包括篇章知識如篇章的典型結構和組織等。
運用已知信息對文章的大意和情節發展進行推斷,并檢驗有關推斷是否和文章內容相符。具體方法為選取文章有代表性的語言提示,如文章的標題、次標題或章節的小標題等要求學生對文章的大意進行假定,然后帶著這種推測會一一得到證實、否定或修正,最終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這種方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印象。通過對文章進行初步推測,造成懸念,可啟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英語課堂的學習,激發其對將要學習內容的興趣。
3.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英語學習中,有時學生在閱讀時總難以領悟其中的含義,然而,文章中確沒有生詞,也沒有復雜的句式,之所以感覺難是因為不了解外國文化。學生如對文章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就會給理解文章的深層結構帶來障礙。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在了解背景知識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圖。背景知識不僅包括構成文章的背景-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且還包括文章所隱含的復雜的社會和文學價值觀,所以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從文化的角度整體把握文章,更好地理解語篇。合適的背景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分析文章結構,掌握文章大意
對文章宏觀、微觀的分析有利于學生了解整個語篇的內容,弄清各個段落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準確理解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以及語篇整體內容的目的。一般來說,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是由標題或副標題來表示的,但是文章的每一段或幾個段落又有各自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因此,在語篇分析過程中要求學生找到或總結出各段落大意,然后再進一步找出作者為說明這一主題所引用的事例、證據,從而使學生清楚地理解文章的結構。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文章進行分段理解,分段理解的過程也是深化文章整體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閱讀理解由表層向深層發展。在完成分段理解后,教師應從整體綜合該文章的幾個重要層次,使學生在語篇層次上達到最后獲取信息的目的。
5)語篇分析下的詞匯、語法教學
傳統的英語課上詞匯學習與篇章脫節相當嚴重,英語學習變成了單純的詞匯學習。教師單獨講解詞匯,使其完全脫離語境與篇章。使學生在獲得新詞的同時獲得運用能力,并使詞匯學習成為創造自然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此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考核時也往往以學生掌握的單詞量的多少為基準。結果是學生掌握了不少單詞,到實際運用時仍然力不從心。
利用語篇分析進行教學提倡在句子中講詞、在段中講句、在篇中講段,將整個篇章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使學生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提高了語篇能力。一個單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篇章中也會有不同的交際功能。只有把詞匯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考察,才能確定其真正的含義。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詞匯的同時建立篇章觀,把詞匯教學提高到篇章層次上進行。英國語言學家Herry Widdowson認為,學語法應學它的交際資源。我們必須研究它是如何作為一種輔助工具與情景一起產生語用意義的。這說明了詞匯、語法應放在語言環境中去學,在篇章結構中去學習,去理解。任何語篇形式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具有可理解的意義,因而語篇層次的詞匯、語法教學和練習只有在語境中進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Thombury,S.HowtoTeachGrammar[M].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3.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和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