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自由競爭成為經濟行為中的行為準則。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在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過多干預了市場,甚至產生腐敗。為預防和減少政府干預經濟的腐化變質現象、加強行政機關的建設,必須強調對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法律監督。通過對當前我國政府干預經濟現狀的分析,指出中國當代經濟法應對政府干預經濟進行有效地法律約束,以法律為社會變遷的杠桿工具,推動中國政府干預經濟走向法治化。
關鍵詞:市場失靈;法治化;有限政府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35-02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不斷完善的產物,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在我國七十年代末確立,自此中國政府展開自上而下的經濟領導職能,隨之而來幾十年的經濟巨大增長,對政府經濟及職能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政府干預經濟成功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結果,如違規組織實施征地拆遷,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嚴重失職違規。政府應不應該干預經濟?干預經濟到何種程度?何種方式來干預經濟?圍繞著這個主題,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并實踐,由此導致了在不同的國家產生了不同的經濟結局。
一、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必要性
西方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是一種唯一的資源配置手段。社會資源隨著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化,流向效益最好的經濟部門,市場通過無形的手來運轉,政府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干預市場。而實踐表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經歷過幾次經濟危機后,這種完全依靠市場自由調節的經濟理論是行不通的。
當市場配置資源出現低效或無效率時,就出現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帶來的:首先,是公共產品市場的缺乏。市場機制無法通過供求雙方的力量為其求得一種均衡價格,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后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其次,限制競爭。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當企業獲利依賴于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再次,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資本與效率的原則。一方面,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們所能擁有或繼承的生產要素的差別,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最后,經濟增長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不同經濟主體在實現其經濟利益上所具有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也會使市場的自發力量不能經常保證總供求在充分利用資源的水平上相一致。歷史證明完全的自由競爭市場原則不是萬能的。由于市場壟斷、公共產品匱乏、信息不對稱、收入分配不公等市場失靈問題的存在,政府干預經濟的成功經歷顯示了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干預經濟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我國,受傳統文化、長期人治思想的影響,行政管理者在公務活動中,依法行政的意識薄弱,缺乏接受法律約束及被管理者監督的自覺性。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為標志,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市場經濟目標的確立徹底打破了“全能型政府”的基礎和工具。因此經濟體制改革初期實行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地改革以此逐漸改變原有的國家本位意識、力量強大的舊有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伴隨著政府改革,理順了政府與各方面關系,政企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
隨著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推進,各地方政府都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利益。地方政府的預算向硬約束不斷轉化、利益不斷獨立化,地方政府在其官員的政績和利益訴求的驅動下,不同地方政府之間為有限的資源展開競爭。各種改革使地方財政的支出負擔不斷加重可支配的財力減少,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績效評估,促使官員之間進行政績比賽,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片面追求GDP,有的甚至GDP造假、財政造假,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地方經濟發展競爭。
政府未能使中國國有企業整體上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其間的權責利關系亦并未理順。國家股權的代理人界定模糊,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依然難以分清,如何處理好國有企業資產和政府非經營性資產的關系,仍是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政府與市場中介組合難以分開。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但是很多政府主辦的市場中介組織實際上處于準政府機構的地位,名則面向市場實則缺乏服務功能,很多組織具有壟斷性甚至還有行政級別,他們與政府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凌駕于社會之上,沒有真正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
政府是由有著不同利益和目的的許多人組成的集合。一些政府部門打著法治的招牌,企圖運用立法形式把本部門不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合法化。某些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私自加入部門利益的條款,有違立法宗旨。行政機關與公務人員面臨著新舊體制的沖突以及利益的調整,易造成行政機關及人員的有意無意的行政失范行為。而表現為行政越權與行政侵權的行政失范行為,又使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行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或起破壞作用。經濟領域中的貪污腐敗、社會資源的浪費、信用的缺乏等都給經濟運行設置許多障礙。
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適度干預是必要的。政府是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一種經濟法主體。政府如何干預經濟才能順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治的歷史潮流,收到一個適度、公平、高效的預期干預效果,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法律問題。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提出政府改革向著服務型政府目標轉變,政府干預經濟必走向法治化道路。
三、對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法治化的幾點建議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當下我國強調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干預市場經濟走向法治化,意義十分重大,筆者嘗試從以下幾方面給予一些建議。
1.樹立政府干預經濟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作為對法治理性精神和人們對法治的態度、信念,對一個國家的法治狀態有著極為重要深刻的影響。政府部門要自覺拋棄人治和官本位的封建思想、樹立法治行政的觀念。政府干預市場經濟走向法治化,就是指要把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過程中的所有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包括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和行政過程都納入法治化軌道。要在每個經濟行政機關中配備一定比例的高素質的專職法律工作者。法律人才是高級管理人才。
要擺脫傳統立法思想的影響,加強市場經濟立法的理論研究,全面認識經濟法的本質和地位,清晰民商法與經濟法的界限,為經濟立法的科學化、系統化奠定學理基礎。中國法制現代化不同于西方法制現代化,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制度目標是構建國家與社會、公法與私法的均衡結構,兩者兼顧。加強經濟法律修改、廢止等工作,使法律的清理與編纂工作制度化、經常化。
要充分發揮經濟法在市場經濟中的推動和保護作用,規范經濟主體,實現政府、企業、消費者、社會經濟團體等的法律角色定位,借鑒西方國家在市場經濟方面先進的經濟立法經驗,注重經濟法制建設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以確認和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價值取向,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協調、功能合理、集中高效、與市場經濟規律相契合、與國際慣例相接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2.加快探究抽象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的可行性
《行政復議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行政監督救濟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對于加強和完善我國行政監督救濟制度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國現階段抽象行政行為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直接對象。抽象行政行為(包括違反法律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是針對不特定的多數對象做出的,適用的效力具有反復性、范圍廣的特點,因而產生的影響和破壞力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要比具體行政行為嚴重的多。在我國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具有普遍約束力、可反復適用的抽象行政行為越來越被行政機關重視。實際工作中,由于各行政機關制定程序簡單、任意性較大,存在著大量的違法情況。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并不是最徹底和最有效的。對行政權來說,只有審判監督才是最完全、最徹底的監督方式。
3.完善經濟法對政府干預權的法律約束
雖然市場機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必定有能力克服這一局限性,或者政府干預不會產生另一種不同形式的負效應。政府干預必須充分估計到可能產生的后果,只有在干預可能產生良好效果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干預。這正如西方學者哈耶克所說,“一個功能顯著的市場經濟,有時以國家采取行動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動對于增進市場經濟的作用而言,極為助益,而且市場經濟還能容受更多的政府行動,只要它們是那類符合有效市場的行動,但是,對于那些與自由制度賴以為基礎的原則相沖突的政府行動,必須加以完全排除,否則,自由制度將無從運行。”
我國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政府行為的規范化和可預見性水平非常缺乏。經濟法立法的目的是追求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的統一和諧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經濟主體和公民個人正常的經濟活動。現代的經濟法以否定政府的完全理性為前提,以對政府干預權的有效法律約束和優化為基礎,其表征為在干預范圍上主張均衡干預,保障私權,確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和諧。當前應繼續加強對政府干預范圍、干預目標、干預手段的經濟法研究,消除任何主體在市場活動中對自由的不當限制或肆意行為,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中國政府擔負著實現經濟繁榮和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政府干預經濟務必以經濟法為法律指導,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于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劉靖華,姜憲利.中國法治政府[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顧功耕,羅培新.經濟法前沿問題(200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經濟法文庫·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