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自由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十分提倡自由。它把自由建立在人性善基礎上,價值取向上傾向于獲得內在精神自由,在對待自然上傾向于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由觀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側重于獲得現實的個體自由。由于科技化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彰顯,所以特別崇尚科學理性。二者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在追求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當代,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西方的自由觀并積極探索中華文化中的自由精神,發(fā)揮自由在當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自由精神;個體;自由觀
中圖分類號:B023.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00-01
自由是人類永遠不息的追求,也是新時期建設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引導著我們走向理想的未來。然而,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則培育出不同的自由精神。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側重于“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由,而西方卻是體現個體意志的個體自由。在探討中西方傳統(tǒng)“自由”觀時可以發(fā)現其中的很多異同。我們能做的便是對比中西傳統(tǒng)自由觀的異同,吸收中西方“自由”理念的精華,以實現現代與傳統(tǒng)的接軌和超越。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表——儒家的“自由觀”
在幾千年的君主專制條件下,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著重于探索個體的內心自由或順應時下的行為自由,無論是儒學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釋家思想。不得不承認儒家并沒有最先成體系地提出任何有關自由的觀點,但是它的思想中又包含著對心靈自由、精神自由的強烈向往。而發(fā)掘儒家文化的自由思想資源,對促進我國新時期民主政治和自由人權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有必要沿著這一方向去探索并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有資源。
要分析自由精神,必須對一個前提性問題作出澄清:究竟何謂自由?“人的自由是人在征服外在自然的前提下不斷改造和提升人的自身自然的過程?!边@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限于篇幅,筆者將從儒家文化關于主體——人的認識立場與運思方式來對儒家的自由精神加以初步的考察。
與道家“無以人滅天”[1],“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2]不同,儒家旗幟鮮明地肯定人及其能動性的意義?!叭四芎氲?,非道弘人”[3],這是孔子在《論語》中始終堅持的基本立場,他所強調的是類似海德格爾的“此在”的“自身性”或“自身性”的“此在”:“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盵5]這種人的到場與“有為”究竟是自由的顯現,還是對自由的否棄?必須指出,儒家文化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有利專制的因素,但這些因素與追求人的自由精神并不矛盾?!吨杏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盵6]顯然從不同的層面完全可以作出既彼此不同又本質上相通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人以其能動的作為而得以充分地敞開;同時,又作為能參與到存在者(物)整體之中,對存在者有所作為,讓存在者以至整個世界也得以解蔽、敞開,最終在這種雙方共同的敞開和超越中達到融合統(tǒng)一——“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著重于探索個體的內心自由或順應時下的行為自由。在人性基礎上,“性善論”占主流;在自由的價值取向上側重于精神層面的自由,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自律來實現自由;在傳統(tǒng)觀念上傾向于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獲得自由。
二、西方傳統(tǒng)自由觀的來源及特點
文學作品、影視戲劇、城市建筑……幾乎所有的來自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都為我們展示了他們對“自由”的追求。追其本源,西方的“自由觀”源于“二?!蔽幕?希伯來文化傳統(tǒng)、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tǒng))。
希伯來文化對西方自由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它的宗教。當人類需要解脫苦難而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時,他們便開始尋找一個使其在苦難中感到安慰和依賴,又促使其謹慎行事以求心靈灑脫的“中介”。于是現世的約束和相應的道德價值觀出現了,對神圣感和超越性的追求出現了。古希臘文化傳統(tǒng)中的自由觀則較多地關注城邦公民的政治參與權,即政治自由。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城邦的公民享有了一種特殊的自由:一種作為“政治存在物”在城邦中實現其政治動物本性意義上的自由。而羅馬司法更是明確地表明個人生活的獨立性,“國家和個人是分開的,個人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實體,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7]76。
“二?!眰鹘y(tǒng)都共同指向不受他人奴役的自由,對西方自由觀的流變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始終使西方人在追求自由的時候把目光投向現實社會中的個人,關注個人自由的實現程度與范圍,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所衍生出來的自由必然側重于外在自由。
三、中西自由觀的異同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由上可見,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中培育了中西截然不同的自由觀。中國人注重內在的精神自由,就是說,當人通過道德修養(yǎng)達到“至善”境界時,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誘惑,也就獲得了至上的自由。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次大浪的沖擊,人們在情感的表達和宗教信仰方面獲得了充分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又在經濟、政治上獲得了足夠的自由。所以,他們自由的實現取決于個體對外在因素的擺脫。這種自由給人們“帶來不安、無權力、懷疑、孤獨及焦慮的感覺”[8]36。
中國傳統(tǒng)的自由觀重視與自然的和諧,重視對自己內心的超越,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自由觀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合理性安排,重視用理性與科學去認識自然,用法律保障個人自由的不受侵犯。首先,在對待自然界問題上,儒家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諧”,才是人類生存的真正法則。隨著西方科技的不斷發(fā)達,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在自然面前也越來越自由。但這種自由并未使人類得到長久的好處。目前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并反作用于人類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重視科技的作用,不否認它可以提升人的主體性。但一定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己作為自然中的一個成員,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和諧相處。在自然面前實現這種理想狀態(tài)的行動自由才是我們所追尋的一種自由。其次,在對待政治問題上,西方自由主義思潮深入人心。他們崇尚用政府的外力(國家強制力)來保障自由。這的確可以防止外在權威的壓迫與奴役,從制度和現實層面上給予人的自由以保障。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但我們不應當奉行“拿來主義”,因為它有太多弊端。它使現實生活中自由的人成為了“物”的奴役對象。最后,在對待物質問題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沒有忽視“物質”的所能帶給人的自由。但它強調的是主體對于自己欲望的超越,強調只有擺脫“物”的羈絆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v然取消一切外在權威的壓力與束縛,身體仍是人的牢房??梢哉f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由是一種“有道德責任感”的、“自律性強”的自由。我們要實現的自由是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的個體自由,儒家教會國人“修身”、“慎獨”以獲自由,西方告訴人們要建立理性制度保障自由。我們要利用這樣的“雙保險”,重塑現代自由精神,推動社會積極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莊子·秋水[M].
[2]莊子·大宗師[M].
[3]論語·衛(wèi)靈公[M].
[4]論語·顏淵[M].
[5]禮記·中庸[M].
[6]程燎原等.贏得神圣———權利及其救濟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7]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