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齡化是一個社會老年人口達到一定比例后出現的社會現象。社區居家養老將成為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并且養老服務模式朝著社會化、多樣化趨勢發展。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服務;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64-02
一、老齡化及其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相對減少、年長人口數量相對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我國人口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1]。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特點。我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基數之大、高齡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從地區差異來看,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區的老齡化發生的更早,而且更嚴重。在未來的半個世紀中,我國老年人口一直會呈迅速增長的發展趨勢,而且高齡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又大大快于低齡老年人口增長的速度。關注老齡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僅是家庭、個人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中國的養老服務模式
養老服務模式及老年人養老意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規模的變化逐步發生轉變。我國現有的養老服務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家庭養老指的是老人居家養老;機構養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費入住公立或民營的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護理院等,得到相應地醫療和照護服務;社區養老是前兩者的中間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白天享受社區養老機構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務。
家庭養老作為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是目前最重要的養老形式,雖然目前其功能有所弱化,但其地位仍不可取代。隨著時間的變化,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進入老年期,雖然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占了大部分,但獨居的比例在不斷地增大。例如,上海市1982年老年人獨居比例為22.5%,1990年為28.3%,1992年達到37.1%。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以及住房條件的改善,我國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續增加的趨勢將不可逆轉。2003年,北京空巢家庭的比例為34%,上海為34.8%,廣州為30%,天津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身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11%,即增加了兩倍。
家庭規模縮小,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并引起代際在供養、居住、照料以及交往和溝通等方式發生變化,原來意義上的家庭養老已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選擇,迫切要求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各項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以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社區養老是一種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福利機構為補充的社會化居家養老新模式。有學者指出,社區養老服務將成為今后我國養老服務的主要模式之一。《北京晚報》聯合搜狐網進行的一項“未來中國人如何養老”的調查顯示(8 745位網友參與),社區養老排在第一位,46.1%的人選擇此項,接下來是居家養老(28.0%)和機構養老(26.0%)。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姚遠教授指出,從國內因素角度看,(社區)居家養老及其服務的提出,使老年人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增強了,老年人生活保障條件改善了,老齡工作特別是社區工作水平提高了,老齡事業更快發展了。
三、中國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新趨勢
如何養老、如何實現服務的社會化成為近年來養老事業需要解決和引起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不同需求進行發展和創新。
大連市是進行養老服務社會化和模式多樣化較早的城市,近年來在全市推廣了十種養老服務模式。這十種養老服務模式除了我國目前主要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外,還有貨幣化養老服務模式(政府出資為特困老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選擇居家養老的特困老人,政府每月發放“代幣券”,適合特困和孤寡老人)、日托養老模式(即“朝至夕歸”托老所式養老,適合住在社區內的老人)、小型家庭養老院模式(適合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暖巢管家養老模式(為空巢老人配備服務人員,負責老人日常生活照料、身體健康監護、生活用品代購配送、休閑娛樂、健康咨詢等)、異地互動養老模式(老人在當地養老機構或中介機構登記,由養老機構或中介機構聯系到外地養老機構養老,適合收入高、愛旅游的老人)、養老助教模式(即在為其提供養老服務的同時,發揮其知識技能特長,發揮國內外高級知識分子的作用)、信息化養老模式(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到養老服務中,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合資合作式養老模式(采用合資合作形式實行養老福利事業對外開放,吸引國外福利機構和資金,發展養老事業)。青島市四方區經過幾年地不懈努力,結合區內老齡人口養老的不同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骨干、特色養老為補充的“階梯式養老服務”體系。
總地來看,這些養老服務模式具有低償救助的“醫院養老”模式與經濟狀況需求相適應、輔助治療的“療養養老”模式與健康狀況需求相適應、分類服務的“居家養老”模式與關愛需求相適應、陶冶性情的“休閑養老”模式與休閑需求相適應、結對幫扶為主的“互助養老”模式與社會支持需求相適應的特點,為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提供了范本,值得各地借鑒。
參考文獻:
[1]曾昱.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社區養老模式探析[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5.
[2]李娟.云南省養老模式選擇研究[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2006.
[3]穆光宗.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變革和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5).
[4]鄢盛明等.居住安排對子女贍養行為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1,(1).
[5]夏鳴,魏一.解決老年照料問題的思路及對策[J].西北人口,2003,(1):31-33.
[6]杜翠欣.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