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景元認為“道”是“氣”“象”“有”“無”的統一,是生命的律動。“道”本身又是生化生命之源。他認為,要獲得長生久視,必須通過虛靜,以修道證道。
關鍵詞:陳景元;道論;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180-02
一、“道論”中蘊含著生命的律動
陳景元是宋代重玄道學的一個較有影響力的學者。像眾多的道教學者一樣,其道學思想亦可以從《老子》《莊子》中找到源頭。
《莊子》提出道是無所不在的。陳景元無疑接受莊子這個觀點。他說:“道體虛無,何處無之。”[1]1089他認為,道雖然是虛無的,但道也是有形的。道是有無兼備的。他提出了“大道通徹,有無咸備”[1]1103。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道與物的關系上。他還提出了“道體虛無,何處無之。無既不逃乎物,物亦不逃乎無”[1]1089。道與物之間是不分的。具體的物質本身就是道的變化,也體現著道。他說:
道體無際,化物亦無際,有際在物,不在道也。不際者無際,故能容一切之際,若其有際,不能容無際之物矣。[1]1090
道與物之間,一般與特殊之間,有形與無形之間,如同紙張的正反兩面一樣,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分彼此的。道最終就體現在動植之中。他說:
觀道之本末,空繆恍惚,不可隨迎,論其無窮無止,亦與動植無二。世以有用無為為言教之本,既形言教,則不能超物,故與之終始,有無二理,皆借妙本而行…有無皆貫,事理兼明,為言而足,言足則道無遺矣。[1]1135
不僅如此,陳景元認為,“道”本身就是“神物”。他說:“象者氣象,物者神物,即莊子之所謂真君,今之所謂性者也。夫道惚不定,謂其無邪,惚然自無形之中爾變其氣象,將為萬物之朕兆也;謂其有邪,然自有象之初,惚爾而化歸于無有也,然而至無之中有神物焉。神物者,陰陽不測,妙萬物以為言者也,千變萬化,無所窮極,經營天地,造化陰陽,因氣立質而為萬類,治身理國,煉粗入妙,未有不由神物者也。”[1]1135
虛無之道,到有形之物,“氣”是過渡的中介。他說:“道體虛無,運動而生物,物從道守氣,故曰生之。”[2]694在他看來,“氣”就是一。他說:“有,一也;一者,元氣也,言天下萬物皆生于元氣。”[8]692而元氣是具體可感的。他說:
一者,元氣也。元氣為大道之子,神明之母,大和之宗,天地之祖,結為靈物,散為光耀;在陰則與陰同德,在陽則與陽同波;居玉京而不清,處瓦甓而不溷;上下無常,古今不二,故曰一也。[2]691
陳景元既繼承老莊“道”論,又獨出心裁,將“一”解為“元氣”,是“氣”,是“象”,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是虛與實的統一。“氣”“象”、動植等物象中充盈著生命的力量,陳景元道論思想中其實蘊含著充沛的生命力。這與中國古典美學所堅持的藝術品只有表現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才有生命力的思想其實是契合的。
二、“天地之所以生生者,為其有道也”:生命美學思想的基礎
在生與死的關系上,陳景元有許多精彩的論述。其一,他認為生死只是變化和空無的一種寄托和假借而已。他說:
生者化空之假借,于空論之,生為塵垢,長景況之,死為昏夜也,是故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今有生乃常生,忽化乃常化,以常生觀常化,則知常生不真,常化不空,空化相遇,于理何患哉![1]1047
“空”是重玄學者試圖達到的一個境界。因此,他的這一觀點,體現了一個重玄論者對生命的看法。
其二,他認為,生死都是極其平常的。他說:
憂患入于不平易,邪氣襲于不恬淡,神德全完者,諸垢詎能染哉!生之暫來,天行也,死之暫去,物化也…故至德者希夷泊乎內,至靜者生化莫能移,至虛者無忤,至者遠俗,至粹者莫逆也[1]959。
其三,生死都是自然規律,是天然之理。他打比方說天門的開合,就會造成生與死。他說:
天門者,自然之門也。自然生太極,太極生天地,天地生陰陽,陰陽生萬物。萬物生死,由之而往來,故謂之天門。‘開’謂散施,‘闔’謂歙斂。開則生成,闔則衰滅[12]655。
陳景元論述生死時,富有時代特色。“于理何患哉”、“循天理而不欺”、“自然生太極,太極生天地,天地生陰陽,陰陽生萬物”等觀點,反映宋代理學對他的影響。
萬物的生死,雖然要受天門開合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道”。就道教而言,道是化生萬物的本體。《太平經》就說:
道乃主生,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無世類,無可相傳,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何有天地乎?天地陰陽乃當相傳相生,今絕滅則誠亡,故天畏道絕而危亡[3]701。
陳景元繼承道教思想傳統,認為道的最大功能在于化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本體。他說“天地之所以生生者,為其有道也。”[1]932在注解《道德經》時,他反復強調“道”的這一功能。他說:
有妙道然后萬物生焉。生萬物者,其唯妙道乎[2]657
夫道外包乾坤,內滿宇宙,萬物資之以生,由之以成[2]708
物無大小,皆仰于道,得之則全,離之則損[2]79
這一思想,在《莊子注》中,更是多處得以闡釋。陳景元認為,道以生化萬物為自己最本原的功能。天地萬物,莫不由道所生。他說:
動植理殊,道生之而不私故無名也[1]1134
道以生化為先,以陰陽為原[1]884
在陳景元看來,萬物的生死其根源莫不在“道”。他說:“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氣,一氣變而有物,故謂之‘出生’;生之極也,變而無形,故謂之‘入死’。”[2]701雖然在道與生死之間要經過許多中間環節,但生死變化的根源在于“道”。在《內篇#8226;大宗師#8226;不遁化》中,他干脆就說:“觀此道之善能生物,則必亦善能死物矣”。[1]930他多次強調道與生死存亡的關系。“知存亡在道,不在國邑也。”[1]1082他用十分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道是生死的根源。他說:“水離土則散,影離人則滅,物去物則空,人失道則亡,唯善審者乎全”[1]1122因此,人要想生,要想長生就得想方設法去修道證道得道。他說:“以天待人,任其自然,不以人入天,偽難契真也。得之生,失之死,與物同也。得之死,失之生,與物異也。”[1]1121
三、至虛至靜:獲得生命之美的方法
“道”中蘊含著生命的律動,“道”本身又是萬物生化之源頭。獲得了道也就體會到了生命,“道”與生命關系如此之緊密,因此,陳景元也論述了修道證道以獲長生的方法。其一,他認為,人要安居樂業,就統治者而言,必須斷絕智慧。如果統治者過于追求智慧,就會擾亂民心,使人無法安居。他說:“至于上好知而天下亂矣,鳥獸蟲魚不安其生,況與人乎?機詐之毒,上干天和,故草木昆蟲咸被其害。”[1]957其二,就單個個體而言,則須順應世界,而不是與世相抗。他說:“順世者不逆故自全,靜慮者不擾故自正,圣人從容行道,功業自成,成猶不居,況不成乎?忘言則無累,載己則矜名也。”[1]1140他認為,要全身安生,就得去掉“機詐之毒”[1]857順應天道。因此,就要盡量去掉智慧、仁義、勇動等諸多讓人無法安生之物,使自己心無掛礙。他說:“凡勝物之極者久不窮,困畏不若人,久必達,此乘除之理。智慧而務外,勇動以招怨,仁義而不周,皆用失其宜,非所以全身也。故達生之情者大悟無系,達于知者肖似愚拙,達大命者隨順生死,達小命者遇則安之,何窮通之能累哉!”[1]1159他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無用的狀況,生命能留存。他說:“至人以無用全生,世俗以不材見棄”。[1]946
概而言之,既然道是萬物生化之源,因此,要得道成仙,使生命長久,獲得“生—美”,則必須去掉物累,去掉躁動,使內心保持寧靜,進入至靜之境以得“道”,從而或臻于長生久視。他說:“故至德者希夷泊乎內,至靜者生化莫能移,至虛者無忤,至者遠俗,至粹者莫逆也。”[30]他這一思想,與唐代的成玄英、司馬承禎等人的觀點如出一轍,反映出陳景元對前人思想的承繼。
參考文獻:
[1]蒙文通著.道書輯校十種[M]成都:巴蜀書社,2001.
[2]道藏:第13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王明校.太平經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