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理性”的原理概括了人的理性結構的三個層面,科學發展觀符合“三個理性”的理論構架,從三個層面回答了我們當前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為什么要建設這樣的社會和怎樣建設這樣的社會。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三個理性”;人的理性結構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8-0066-02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主題進行理論創新取得的新成果。之所以這樣說不僅在于它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還在于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符合人的理性結構的三個層面,即“三個理性”原理。
“三個理性”的原理概括了人的理性結構的三個層面,即認知理性、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這三種理性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其中,認知理性是研究事物的規律性。對事物進行事實判斷,了解事物的真相,追求真理,旨在“求真”,回答是什么的問題(what);價值理性是研究事物的目的性。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找出和堅持普世的價值,追求靈魂的解放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旨在“求善”,回答為什么的問題(why);實踐理性是對事物進行實踐判斷。按照預設的目標,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驟,以求達到目標,旨在“求功”,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的問題(how),是事物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是認知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沒有實踐理性,社會就缺乏辦事的干才,不可能發展。忽視或無視價值理性和認知理性的實踐理性是極端實踐理性,危害很甚。三個理性的原理揭示了人們認識的不同層面,明確了人們認識事物時應遵循的認識規律,為我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及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理解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換句話說:三個理性的原理對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符合“三個理性”的理論構架,從三個層面回答了我們當前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為什么要建設這樣的社會和怎樣建設這樣的社會。
一、在“認知理性”的層面,科學發展觀回答了我們當前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著眼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而提出來的。回答了我們要建設的社會應該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基本國情,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
二、在“價值理性”層面,科學發展觀立足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分析了為什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走科學發展之路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要走科學發展之路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這些情況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才能開拓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科學發展強調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對于我們黨完成執政的歷史任務、鞏固執政的社會基礎意義重大,對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三、在“實踐理性”層面,科學發展觀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思路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今天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改革開放、民主法治,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統籌兼顧,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發展就應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就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第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2]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