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類高等院校的課程建設要特別關注人的發展。以高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為例,主管本專業課程規劃、建設的部門應充分了解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狀況,關注小學語文教師本身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現階段社會各級教育部門對新一代師資素質的期待。下面筆者謹就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師資素質問題及高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應關注和處理好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師資素質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真正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
1.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淡薄。主要表現在“強權意志”還是比較突出。開展新課改以來,關注學生這個“弱勢群體”,反對教師的“強權意志”的呼聲一直很高。但在課改工作已經歷了幾輪的試驗、推廣、全面實踐的今天,在部分地區,尤其是教育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教師的強權意志依然“頑強”地存在著。比如,在很多小學的語文課堂里,教師設計的問題通常是學生只須回答“是”、“不是”或者是“對”、“不對”就行了,所謂的“合作探究”,不過是學生在書本上尋找(通常是并不費力的尋找)符合教師預設答案的語句。對一些稍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剛要打開,教師卻把多媒體打開了,畫面呈現替代了學生的思維,因為學生的回答也正好“預設”了;如果學生的回答在預設中沒有,教師就置之不理,學生的意見受到了冷落;一些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教師也不管不問,這些學生在課堂上所經歷的是一種自信心的失落。在這種語文課堂里,教師的知識權威取代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獨特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消解了,只剩下教師這個主角。
2.漠視語文課中人文性內容的流失。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主張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還是把人文性內容等同于傳統語文教學所提倡的“文道結合”中的“道”——一種簡單的思想教育,或美其名曰人文教育,完全忽略人文內容的分析、體驗與感悟等一系列的過程,這是對學生接受人文性內容熏陶的整個心路歷程的忽略。導致了以文本為載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性內容的流失。例如教《幸福是什么》
(新課標小學語文第七冊)一文時,教師只是在分析了文章的所有內容后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的生活。這種人文教育沒有經過思考與討論交流的過程,不是我口說我心,孩子們如何能真正領會呢?
3.探究性學習有名無實。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們對探究性學習有兩方面的片面理解:一方面是有探索過程,卻沒有真正地追究、理解到文本的深層意義,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營造了熱鬧的學習氣氛,但只讓學生想像體驗、任意衍生“多元解讀”而沒有開啟智慧的引導,課堂缺乏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這導致了文本價值取向的失落,不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真實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師一個人的探究,一連串問題的提出,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答案基本上都是教師教案里預設好的,提問的主動權、回答的干涉權等都掌握在老師手里,學生沒有主動參與、自由表述的平臺,師生的思維沒有機會發生直接的碰撞。
4.“教教材”和照搬教案內容。這種教師基本上沒有理會新課改理念,對課改中所提倡的“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新理念沒有認真貫徹實施,他們還是僅憑一本書、一篇課文去組織課堂教學,至于能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他們并不關心。因為有了這種教育惰性,有時他們連一本書、一篇課文都教不好。也有不少教師只拿著一本教案書去上課的。他們在課堂上照搬教案,課堂生硬乏味,學生聽不進去,課堂鬧哄哄的處于失控狀態,明知對文本缺乏研究,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課是很難上得好的,但他們還是聽之任之。
(二)沒有反思和克服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的倦怠主要表現在教師感到工作的盲目,成就感喪失,激情消逝,甚至失去目標和追求。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擔任教師工作的時間長了,滋生一種習慣性職業厭倦感;二是個人的情緒、期望、信念和歸因傾向等方面出現了偏差,有些教師自我期望值過高,刻意追求完美,忽略社會因素和自身條件的限制,一旦目標、理想不能實現,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幻滅感,精神沮喪;三是新生代的年青教師吃苦少,仰慕舒適的生活,開放的社會環境容易使他們往物質利益上使勁?!案吒冻觯褪杖搿钡男W教育工作環境讓他們缺乏工作熱情。
二、當前高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應關注和處理好的問題
基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專業思想不過關、專業化程度不高。高校在為基礎教育培養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才時,應著重在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方面注意處理好如下方面的問題。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與教師的發展是一致的”的理念。
這是進行課程建設的思想基礎。它要求我們在進行課程建設時,一方面要在主觀思想和客觀行動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滿足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需要為意志轉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第三方面要明確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因為教師是通過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實現其為社會發展服務、體現其勞動的社會價值的;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服務才是最專業化的、最佳的服務,才能體現教師勞動的最大的社會價值。
為此,我們應該做好兩件事情。一是設立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及其課程教學評價網站,建議本專業的師生經常性地參與課程及其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在指引評價時,可以提示師生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但不采取分項說明,只讓師生在相應的分項欄目上打“√”或用選A、B、C的做法,不明確地設定具體的評價標準,盡可能地讓師生對所開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效果暢所欲言地進行評價,希望參與評價的師生說出其好與不好的理由。對于超過20人以上的一致性反饋意見(一般認為20人以上的一致性評價具有較高的信度值),教育管理部門要予以重視,可以組織相關學科的教師深入課堂聽課,進一步鑒定、評估該課程及其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這種做法可以更好地從實證的角度去面向學生,理解他們確定好教師與好課程的標準,尤其是好教師的標準。二是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標準,倡導教師的自主發展,鼓勵教師爭當名師,以名師的身份啟導學問;設立科研基金。獎勵學術研究。在這個問題上,“學術是生命”的觀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這就要求高校要想方設法激勵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帶頭開展學術研究。因為教師一旦具備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必然會在學科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這樣就會出現在師生平等交往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思考習慣及育人智慧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高校教師首先要成為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思想、學術上的終身楷模。
(二)建構小學語文教育專業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核心課程體系。
這里探討的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的具體設置及側重點問題。進行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課程設計,首先要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學的任務,力求能按照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構筑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使整個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教學切合科學原理和實際需要。據此,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應該抓好兩大塊:一是漢語言課程、教育學和心理學以及各種從教技能的訓練課程,它們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基礎,側重于讓師范生掌握知識及本領,屬于應用工具系列課程;二是文學課程,這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要承擔的必然任務,側重于通過文學作品的人文熏陶,滿足學生豐富自己的感情、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等一系列的需要;二者同為核心,不可偏廢。完整的、理想的小學語文教育專業應該是把這兩方面有機地統一起來。
但若以此來對照我院及其他一些同類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具體課程設置,并沒有充分地顯示出二者的核心地位。在2006年我院編訂的語文教育專業教學進程表中,各類通識課程總課時是530節;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總課時為99節;各種技能課程總課時是468節;文學課程總課時是431節。按課程課時比例計算,當中比值最小的就是漢語言文學課程。雖然各種從教技能訓練課程的課時比例猛增,但這跟語言課還是不能等同。所以,一言概之,就目前這樣的課程規劃,是無法突出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課程體系的核心價值的,這將對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化水平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三)在已有課程中倡導科學研究的精神,增設研究性課程。
為了糾正現有的小學語文課堂假的探究性學習模式,也為了弘揚高校的學術研究精神,我們應該考慮在已有課程中倡導科學研究精神,增設研究性課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作嘗試:
1.在已有課程中倡導科學研究的精神。例如:在語言課程里,可以就普通話與本地方言發音差異、生活中的趣味語言、句子的語法單位對朗讀技巧的要求等問題進行研究;文學課可以就文學作品鑒賞技巧、朗讀與誦讀對文學鑒賞的重大意義、文學作品的探究性學習模式設計等問題進行研究;各種教育技能課突出“案例研究”,等等。這些課程內容的設計,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將有助于師范生轉變對傳統教師的單一角色的理解與接受,他們將學會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扮演探索者、學習者、合作者、引導者、傾聽者、欣賞者、支持者等,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才能成為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合格教師。二是容易把他們培養成會思考、有智慧的好教師,他們將形成的特點是對本專業有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廣博的知識,而且充滿智慧。
2.增設研究性課程。我們能不能在技能訓練方面開出一些專門搞研究的課程來呢?如:當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這個課程是在語文教學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深的有相對獨立意義的技術性課程。它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可以設有若干個研究專題,如小學語文教學案例研究、名師教學風格及其獨特價值研究等。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真正的問題或課題意識,提出的問題或需要深入的課題的出發點都是為“學”設疑,有引起學生思考探究的功能,他們的最終目的在于養成學生思考的興趣和探究的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資料與學生一起構成教學的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的世界里,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他的職責就是同學生一起創設良好的研究與交往環境,激發其探究語文教育真諦的欲望,使個人的思想與能力有一個充分鍛煉的平臺,從而使研究性的學習行為得以實現。這個研究課可以開一個學期,每周2課時,為研究訓練課。這個課程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師范生掌握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同時,準確而充分地掌握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動態、已取得的經驗與成就、還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