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學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俗文學在經濟方面的潛力和價值,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它的重要作用也逐漸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視,不僅一些高等院校開設了民俗學的課程,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語文課程改革也明顯趨向國際化和鄉土化,如加拿大在中學開設了愛摩斯基語言和文化的課程;日本在初中就開設了鄉土文化課;臺灣地區近年來也呼吁加強民俗文學在教育中的作用,貴州省也正式發文,讓“民俗文化進課堂”,在一些大專院校和一些地區中小學開設民族音樂班、蠟染班等。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越來越重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難轉變成學校的實際教育成果。在各地教育水平千差萬別、時代需求朝多樣化發展的今天,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程度將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效果。這要求我們要跳出教科書作為我們的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結合地方的人文特點,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形成良好的適合地方特點的豐富的教學模式,以促進本地教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提高。
但是,在今天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推進教育的全面發展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
一方面,農村中學,特別是一些民族地區的山區中學,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校內課程資源極其貧乏。這類學校教學條件差,教學設備不完善,在今天互聯網絡時代,現代化、信息化的春風依然吹不到這些地方,有的甚至連基本的閱覽設施也不能保證。學生很少或者無法接觸、感受外面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各種信息文化,閱讀量少、知識面窄、文化的積淀不深、文學素養低,這都嚴重制約了農村中學的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的發展。
另一方面,農村中學根植的農村,卻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反映當地生活生產情況的山歌、表現當地人的風俗人情的神話傳說、凝聚當地人文化智慧的諺語童謠、富有文化內涵、雅俗共賞的對聯(楹聯)、散發古典意韻的古民居等,這些,都是當地人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生活和生產經驗的結晶,富有生命的活力和文化的內涵,蘊含豐富的哲理,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教育意蘊,熏染和陶冶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今天,青年學生對于這些傳統文化的喜愛與日俱增,鄉俗文化對當地的人依然有著很強的鄉土親和力和強烈的鄉土感化力,符合農村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滿足農村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對農村中學的師生有著許多共同的理解和感悟,是能聯系師生之間的文化心理的重要紐帶。但是,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一直以來由于人們課程資源意識的淡薄而被閑置甚至埋沒,不能及時地經過加工和轉化后進人實際的農村中小學的課堂,它在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至今還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和開掘、利用。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課程標準更加注重語文課的生活意義,因此語文的課堂應該是生活的課堂。語文的教學只有貼近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場景和生活場景中,才能更好地將教學的目的和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教學的過程“活”起來,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因此,我們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農村中學的實際和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找出鄉俗文化與語文教學之間的契合點,打破農村中學以教科書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單一、落后的格局,把當地喜聞樂見的反映當地生活情況的鄉俗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人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鄉俗文化成為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的平臺,這是改變農村學校教學資源貧乏、教學手段單一的現狀的有效辦法,也是我們彌補當前地方課程嚴重缺乏的有效途徑,對地方文化的傳承也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語文教師好好探索和實踐。筆者認為可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
1.對聯的活用
就是把遍布民間鄉野、家庭街坊的對聯以及對聯的相關知識引入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聯收集、借鑒、撰寫等,了解、掌握對偶、對仗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并能達到進一步錘煉語言、增強語言的概括、表達和運用的能力。如我在教《五人墓碑記》一文時,在講析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對對子,形式上靈活多變,有你出句我對句、教師出句學生對句、學生出句教師對句、學生自出自對等,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加深了對課文的了解,大大鍛煉了學生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能力,還寫出了一批富有文學韻味、妙趣橫生的好對子;在過年過節、遇到喜慶日子,在學校舉辦對聯征集比賽,不但鍛煉了師生的創作熱情,還提高了寫作的能力。另外,將對聯的撰寫遷移到句子的仿寫、續寫上,對學生的句子的仿寫、續寫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大有好處。
2.山歌的妙用
在詩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選取本地的山歌童謠作為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的媒介,借助自己熟悉的山歌去了解、領悟、印證、掌握詩歌的語言特色、詩歌的技法、體會詩歌的思想等,把習見習聞、通俗易懂與嚴格苛刻、博大精深的因素糅合起來,往往能起到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的效果,在輕輕松松中就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去領會、掌握詩歌的音韻之美、神韻之強,對押韻、對反諷等技法的作用的體會一點即通。
3.地方戲曲的借用
在戲劇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本地的地方戲曲,使學生通過地方戲曲的特點更好、更直接、更形象地去體會戲劇、雜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特點、舞臺對白、動作等相關的知識,去了解戲劇中人物塑造的方法、環境、人物性格與情節的關系,對戲劇情景的創設也更形象、直觀,從而更好地去學習、掌握戲劇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增強學生的寫作素養和文學積淀。
4.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利用
利用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豐富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和探究活動,如對山歌起源的研究、對大鼓文化的綜合調查等,鼓勵學生開展本地鄉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以專題研究等形式,進行綜合性學習,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生活應用結合起來,加強課堂與生活的溝通,豐富農村中學課堂,開闊農村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農村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使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也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熱愛。此外,可結合本地的人情風俗去理解一些文言知識;利用一些富于哲理的鄉俗諺語童謠去增加作文的個性、文采、趣味;還可以通過踏青訪幽、激發寫作沖動培養寫作情思等。
總之,借助于我們身邊豐富的鄉俗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更多的而且單純依靠教材學不到的東西,并真正受到啟迪,使多樣性的知識成為提高認識能力的途徑。
在今天新的基礎教育改革的形勢下,我們農村中學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也應轉變觀念,增強課程資源意識,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本地社區和學校的資源優勢,從語文教學的需要出發,大膽地把本地的鄉俗文化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拓寬農村學生的語文天地,增強農村學生的文化素養,在進一步傳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解決農村中學由于校內課程資源貧乏而造成的學生語文能力相對低下的問題,并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