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期望是人對其他人或事物的未來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期望在這個效應中起著動力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十分關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而作為個體的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常被忽視。在工作繁忙、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父母的壓力非常大,容易將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而忽視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甚少。咸寧市是湖北省的一個中等城市,其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與湖北省其他城市比還有一段差距。在本調查中發現,很多家長不是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心理與期望,而是苦于沒有途徑。久而久之,兒童對父母的期望也就被忽視了。基于以上認識與狀況,作者采用了問卷、文獻檢索等方法,在咸寧市的部分小學生中進行了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以期提出一些關于家庭教育的建議,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期望,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改變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調查方法
本調查時間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問卷《關于咸寧市小學生對父母的期望的調查問卷》,主要在咸寧市的咸安區、馬橋鎮、寶塔鎮的小學生中展開。共發放問卷170份,收回問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達96.47%,涉及一至六年級各年級的小學生。調查所得全部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兩組結論:
(一)小學生對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獨立。調查中有73.48%的小學生不希望父母給他們安排好作息時間;有65.85%小學生希望在遇到問題時由自己來做決定;有53.05%的小學生希望父母偶爾讓他們幫忙做一做家務。處于小學年齡階段的兒童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獨立的人來看待。所以,家長首先要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讓他們在獨立面對問題與處理問題當中不斷成長起來。
2.期望得到理解與尊重。在調查的小學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們交談時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斷自己的話;有72.39%認為父母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看孩子的日記是不對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揚自己。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希望父母把他們當作一個個體來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說話算數、尊重他們的隱私權、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級層次心理需要。人的歸屬感一旦得到滿足,他們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內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認可和關注等。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而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講話”告誡家長要平等地與孩子對話,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進而給孩子們創造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長氛圍。
3.期望家長重視他們的精神需要。調查中有72.56%的小學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們的時間有3小時以上;有31.10%的小學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禮物是帶他們到公園逛一天;有59.76%的小學生希望與父母交談自己的想法,且65.24%會和父母交談自己的想法。小學生需要的發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過物質需要。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物質方面的滿足,然而進入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質滿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們、與他們多溝通。這種精神上的滿足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讓他們從精神上感覺到父母的愛。
4.期望家庭和睦。調查中,父母吵架時,59.38%的小學生勸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個人躲起來;有92.68%的小學生認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不應該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會讓孩子感到受傷和不知所措,他們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處,并可以用比較溫和與適當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由于對父母的依賴以及在家庭中處于相對弱勢,即使這種愿望得不到實現,他們也只能選擇去習慣去服從。比如有56.17%的小學生將父母對自己發脾氣歸因于自己做了錯事。這對孩子以后的獨立性與主見的發展會起到消極作用。
5.期望得到關注。調查中有64.20%的小學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師有聯系。兒童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等身邊人的關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一愿望。但是他們不希望過分的張揚,太過張揚會讓有些孩子感覺到壓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損。比如有62.11%小學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揚自己,父母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來完成關注過程。
(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
1.對父母的要求較合理。兒童雖然對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們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較理智地看待問題。調查中有73.48%的小學生就算父母沒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時間陪自己也不會生氣。他們不會對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決定時可以考慮一下他們的感受,如51.22%的小學生希望自己在遇到問題時父母可以先幫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決定。然而,由于個別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緒情感發展的年齡、性別等差異,他們的期望中會表現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學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時的時間來陪自己,50%的小學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從自己、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賴父母。父母與孩子長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親和最相信與依賴的人。在有些問題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見、支持與幫助,調查中有76.22%的小學生希望碰到問題時父母能幫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學生希望與父母交談自己的想法,65.24%會和父母交談自己的想法。
3.高級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發展。學前兒童的高級情感在進入小學后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才進一步發展起來。道德情感是人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意圖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包括自尊心、義務感、責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們不再一味地依從父母和父母的觀點,是非感與平等意識有了較大的發展,調查中有74.85%的小學生認為父母給予的問題答案有時是錯的;有79.88%的小學生認為父母所做的事有時是錯的,且74.65%認為父母做錯了事也應該承認錯誤,要說對不起。此外,他們的法律意識也逐步建立起來,比如有52.44%的小學生認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應該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4.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兒童不僅受到來自學校的學習壓力,更有來自家長與社會的多種多重壓力。調查中87.20%的家長會吵架,有75.61%的家長會對孩子發脾氣,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壓力,產生心理陰影。有42.07%的小學生參加了特長班,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別人的強,希望他們早日成材;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社會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種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們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四、對家長的建議
1.正確、全面地了解與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總是準確和全面的,也不總是能夠考慮到孩子各方面的特點。“察子失真”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許多父母容易犯的錯誤。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家長應該多了解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要注意全面觀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齡與個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他們的所思、所為及其心理需要,還要努力充實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知識。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正視自己孩子的優點與缺點,找到正確處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錯時橫加指責、大發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從而有助于家長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賞識自己的孩子。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卻很少有人認為他們是和成人一樣的權利主體。兒童在父母與社會的呵護下有快樂成長的權利、基本的自由權利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而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視的,需要父母給予重視與尊重。“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尊和尊重別人。”可見尊重在教育孩子時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隱私、提問、觀點、意見、人格等等。興趣和愛好是孩子學習與進步的不竭動力。必須尊重孩子的愛好,因勢利導,若要求孩子與家長的愛好保持一致,結果往往會扼殺孩子的靈性和才華;對孩子隱私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權利的尊重,孩子雖小也有屬于自己的個體權利,是為人父母必須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問則是保護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徑,家長面對孩子的提問不可表現出不耐煩、輕視或是責備,而應努力去支持和幫助孩子解答疑問,并盡力誘發他們進一步的思考,對他們獨特的想法表示贊賞等。
3.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家長要注意傾聽孩子,聽他們與伙伴的談話,聽他們作文、日記里的心聲,尤其還要聽他們跟自己的談話。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愛心的,家長若能定期與孩子進行一次面對面的談話、多關心孩子的情感體驗等,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動態和他們面臨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適當時機提供支持與幫助。
4.全面培養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在班級中的名次等。請家教、上課外輔導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項關于成寧市城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的調查發現,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傾向,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重視遠高于其他方面。其實對孩子的培養不應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獨立性、自信心、責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緒、性格、求知欲等都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精神與品質,并且對他們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學習成績的上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所以家長若能做到對兩者的雙重重視,雙管齊下,全面培養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建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滿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長對人、對生活的熱情態度及敬業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對家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對父母有信任感與親近感。此外,父母還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態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等,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一個適宜的家庭環境。
6.以身作則樹立威信。榜樣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則更有效。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家長說:“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個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為的各方面——換句話說,就是包括父母兩人的全部生活:他們的工作、理想、習慣、感覺和意圖。”因為孩子是父母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儀態、作風等,以便對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威信,這樣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尋求社會幫助。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尋求社會幫助,充分利用學校、媒體與社區等資源。家長要與學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適度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的狀況與變化。尤其有些學校給每個學生建立的心理檔案,家長更是要配合學校將其進行完善,使之為家庭和學校雙方面服務。還有社區中的一些心理咨詢處,父母在有疑問或無措時,可到這些地點進行咨詢,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可任由其發展。
五、總結
從上文可以看出,小學生對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與合理性的。父母應重點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做到孩子的事情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學的處理方法,為孩子打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能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6]陳敏.皮格馬利翁效應[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2][8]李生蘭.幼兒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4]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王雪梅.兒童權利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邱強.成寧市城區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分析[J].成寧師專學報。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