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既是教學培養目標,又是教學目標培養的有效手段,我們只有把閱讀能力的培養當作一種教學手段時,閱讀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閱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這種兼具手段與目的的閱讀,并非隨時隨地都能獲得。讀是為理解、領悟、積累與運用服務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會、讀懂文本,不可本末倒置!而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給文本的語句貼上情感的標簽,做所謂的“感情朗讀”的指導,卻并沒有通過朗讀深入到文字里面,忽略了對充滿情趣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體察、訓練。捕捉不到文字里面蘊藏的真情意趣,就不能獲得閱讀的愉悅,學生就沒有閱讀的欲望和沖動。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的解讀不能光“說”不“練”。一篇課文包含的知識點很多,要在一二節課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講授清楚,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文本的不同,學生的差異,確立教學的重點。以重點帶動全部。通過遣詞造句,既扎實地進行語言訓練,又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同時還能夠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白鷺》一文,不只引導學生理解文字里面“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而文字的背后還藏著一首抗爭的詩!教師只有高屋建瓴地去審視文本,精心預設教學的流程,學生才有可能從課堂里獲得新的閱讀視野、新的閱讀體驗。
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過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草船借箭》時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熱情高漲。“周瑜是什么人?”“諸葛亮為什么幫周瑜?”“曹操有沒有被周瑜捉住?”……學生一下提了10幾個問題,老師應接不暇。試想,如果課前老師就布置學生深入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研讀原著或少兒版的《三國演義》,課堂上就不會出現那么多沒有什么價值的疑問了。閱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課前有意識地促使學生自覺的閱讀文本,有意識地收集查閱與閱讀有關的資料,課堂教學才能有一個較高的閱讀起點,閱讀效率才能提高。
夏丐尊先生曾說:“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作晝的反義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因此,語言不是單純的載體,而是潛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識、思維、心靈、情感、人格等。閱讀要融入生活的體驗,驅遣我們的想像,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應是理解文本創造意義的生成過程。在彼此敞開心靈的對話中相互體察文字里面的情思,交流閱讀文字的獨特感悟,教學由文字向語境探究,不僅開拓了閱讀新的視野,而且會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課堂方有情趣。
在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閱讀能力既是教學目的、教學手段,又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手段之后,我們才能營造出一個輕松自在的教學氛圍。鐘啟泉先生說:“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這都說明“教學對話”需要師生之間真正的互動、交往,教學才會成為一種經歷和體驗,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因此,我們把閱讀本身當成目的的時候,主要是讓孩子喜歡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來學會閱讀,通過書本來獲得互動,來體驗教師對他情感的關愛和交流。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閱讀,是一種理想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所以小學閱讀教學必須考慮小學生的閱讀心理,閱讀能力,以及課堂有限的閱讀時間,教師不能一味地深度闡釋文本甚至過度拓展閱讀的主題,忽略小學生的感悟與接受能力。